老乾媽有多紅,就有多喘
13 人贊了文章
——從老乾媽身上,我們得以窺見傳統副食品市場的未來。
「老乾媽為什麼這麼紅?」上周公司策劃部會議討論,這個議題一拋出,所有人都來精神了。
這個問題絕了,老乾媽好像確實很「紅」,但是又不是那種火爆的紅,是那種……潤物細無聲?的紅?不過老乾媽真的算紅嗎?
因為不知道何時開始,老乾媽好像就已經成為默認事實一樣,變成了「國民食品」、「中華國粹」「掃射洋鬼子的國貨」,在人民群眾心裡達到了一個「共識」層面。
從「現象」變成「共識」是一件值得咂摸的事,很難說這中間沒有洗腦的操作。明星買通稿說自己是「國民閨女」連全國人民都不認,一瓶豆豉辣椒醬在意識層面,悄無聲息變成公認國民食品,何況老乾媽還不打廣告,這完全不合邏輯。
作為調味品,海天醬油、太太樂雞精blahblah這些大家熟知的老牌調料,為什麼都還沒上升到國民性?
而作為零食,國粹不應該是衛龍辣條小浣熊乾脆面嗎??
所以老乾媽是怎麼變成國民老乾媽的?我們列出幾個可能的選項。
1. 好吃
說到這肯定有人說了——哇老乾媽那麼好吃不紅有天理嗎?
我們從固有思維跳出來,來,拍拍胸脯問問自己,老乾媽真的那麼好吃嗎?
一瓶辣椒醬真的好吃到全國人民豎大拇指嗎?
說到好吃的,天朝子民從來不缺好吃的。在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上,隨便一個地區的特色食品都會出現老乾媽的替代品,光泡菜都有n種不同風味。想到美食,你會想到新開的哪家小吃,商場里的喜茶,麥當勞的新品,隨便有人推薦你一個吃的都不會想到老乾媽,只要他不是在逗你玩。
老乾媽作為辣椒醬它沒多辣,作為豆豉它也不夠咸。好不好吃,只能說,還可以。
給它的味道一個最妥帖的評價:穩。
穩,代表的,是向全國人民妥協。
要統一全國人民口味有多難?粽子甜咸黨之爭有結果了嗎?豆腐腦放糖還是放鹽?五仁月餅是不是人吃的?這些爭論永遠不會有結論的,誰會在吃的上面妥協?
誰會在最低成本的滿足上妥協?吃碗三塊錢豆腐腦你還指揮我?
老乾媽的味道全國人民都能接受,這是味道向人民妥協,不是人民跪舔老乾媽的美味。所以老乾媽的的味道並不是核心競爭力,不是無可取代,也不是制霸全國的核心原因。
「好吃」這一條pass。
2. 良心企業
也許是長久以來被我國食品業的安全問題所困擾,人們心裡只要是保質保量沒翻車過的品牌,都可以稱得上是良心企業。老乾媽多年來味道沒有變化,價格浮動不超過十塊,沒有重大生產事故,沒被央視店名批評,確實算得上良心企業。
但是良心企業不是火爆的理由啊,本本分分的國有企業多了去了,默默服務於祖國人民的吃穿住行,甘心做一顆顆螺絲釘,各個都沒出頭之日,人家都辛苦十年無人識,老乾媽一良心就天下知了?
「良心企業」pass。
那老乾媽靠什麼?靠廣告嗎?有人又說了,老乾媽不打廣告啊。
真的不打廣告嗎?
記不記得前幾年老乾媽殺進美國市場的新聞?裡面說老乾媽給中國人出了口氣,抬高價格賺美國佬的錢,國貨雄起;還有一條,老乾媽堅決不上市,不賺中國人的錢。
這些不是新聞而已啊,這都是軟廣啊!
還記不記得老乾媽什麼時候開始變成全國人民的老乾媽了?
是自從前幾年,各個社交平台流傳了一個段子開始的。
那個段子是「讓每個男人見了都血脈噴張,欲罷不能的女人——老乾媽。」
當時大家哈哈一笑,笑完就完了,誰都沒注意到這句話是營銷手段,也不能全怪人民群眾愚昧,因為這句文案確實水平極高。
高在哪?
第一點,完全符合互聯網語境,標題黨神轉折套路,原汁原味的貼吧微博文化環境,萬物皆可調侃可猥瑣,違和感已死。
第二點,老乾媽線下的覆蓋率和普及率。如果老乾媽不是人盡皆知,這句話說出來不會大量人民群眾贊同,同樣也沒人去傳播。
第三點,傳播。在前兩點滿足的情況下,這句話兼具惡趣味和精簡,在社交平台進行常規操作就能引起傳播效應。
老乾媽憑藉這句文案悄無聲息塑造了大眾共識基礎,再有新聞通稿加成,至此,老乾媽徹底變成了「國貨驕傲」。
如果說老乾媽是陶華碧本人一手調教的好,老乾媽的成功是內部決定的,那也不妨礙別人盯上這塊肥肉,也會有人想複製這條路,可是在老乾媽身上我們見不到類似的對手。
一般同類型的商業競爭有這麼幾個階段,第一個是跑馬圈地,一個商機被發現,無數人哄搶然後瘋狂競爭;接下來就是菜雞互啄,小組賽該出局的出局,沒資本沒勢力耗不下去的走人,基本只剩下兩家在打;最後就是兩家僵持,看看最後誰吞了誰,大家有錢一起賺嘛,或者還沒等到你死我活,行業形勢又出現劇變。共享單車就完完全全這個路子。
可以上的現象放在老乾媽身上通通不成立,我們人民群眾壓根沒見過豆豉油辣椒的競爭過程,唯一有印象的只有當時齊名的「老乾爹」,而現在老乾爹,誰還記得老乾爹?
而這問題的答案老乾媽自己已經對外公布了,口徑一致為「老乾媽每年花3000萬打假」。
為了防止仿冒者後來居上,老乾媽註冊了無數商標,除了「老乾媽」、「陶華碧老乾媽」商標外,早在2000年還先後申請註冊過「老乾爹」、「陶老乾爹」、「陶老乾爺」、「陶老乾爸」、「陶老乾兒」……老乾媽估計專門成立了起名小組,你想到的想不到的組合人家都註冊完了。
除此以外,老乾媽打官司也沒歇著,先後告了「南明老乾媽」「劉湘球老乾媽」「湖南老乾媽」等等數個品牌,其中也包括老乾爹。
但實際上老乾爹的創立要早於老乾媽,而老乾爹的創始人敗在了不懂商標法,老乾媽提前註冊了商標「老乾爹」,再一紙訴狀告了老乾爹商標侵權,這官司一打,內褲輸光也得閉嘴了。
怪不得不打硬廣,這用得著打啥硬廣,打的是對手,都打死了。
大概是這麼折騰了多年,陶華碧個人作風名聲在外,再沒有出現敢冒頭的辣椒醬,頂多都是地方特色辣椒醬只敢掙掙當地人的錢,名氣響一點的同類型食品只敢打打擦邊球,小心試探徘徊,什麼仲景香菇醬,飯掃光那種,想盡辦法避開雷區,從包裝顏色到配料到名字,瓶子不敢貼紅標籤,辣椒都只敢用泡椒。
於是,經歷了這麼多年風吹雨打,大浪淘沙,篩掉渣渣,只剩老乾媽。
大家都是弄潮兒!只是時代選擇了老乾媽!
新時代硬核女權代表人,陶華碧,帶著老乾媽衝出中國,深入北美市場,憑藉自身實力成功登頂中國本土品牌一姐,連鬼佬也俯首稱臣說一句,老乾媽真香。
到此本篇推送就以歌功頌德為結尾,圓滿結束!
才怪。
打進國外市場了,就說明老乾媽的品牌在雄起嗎?說明老乾媽利潤已經爆出折線圖了?
國內市場體量有多大?而國內的市場價值已經榨乾了?
遠遠沒有,首先按覆蓋面來看,首先部分嗜辣地區對老乾媽並不待見,類似湖南四川;再就是江浙地區,人家不好這口。這是前文中老乾媽的「穩」所帶來的結果,廣度有了,縱深不夠。
再就是全方位深入群眾的產品線。老乾媽的產品線單一,品牌價值單一。
產品線和品牌價值是相輔相成、互相制約的,老乾媽的品牌價值只建立在了功能價值上,況且功能價值都很難精準定義,沒那麼好吃,也不是必需品,也不是單純的調料,靠著打天下和口碑佔據一席之地,後期靠暗中炒作贏得消費者認同感。大概可以形容為存在感極強的佐餐食品吧,在這樣的品牌價值(姑且算)引導下,產品線基本只能是「老乾媽風味豆豉和它的姐妹們」,辣椒肉絲豆腐乳腌鹹菜之類的。同類產品的開發是有上限的,老乾媽已經摸到頂了。
想想如果雀巢只賣奶粉能賣出什麼花來?男士女士嬰幼兒青少年中老年,早上喝上班喝晚上再來一杯,這才幾種?再加上果味奶粉嗎?奶粉的開發程度是有極限的,何況一瓶豆豉。
這樣現在看來,老乾媽打入國外市場不是攻,而是逃。國內市場的繼續拓展遇到巨大困難,不得不向海外華人拓展同類市場。不是所有海外人,我說的是華人。
國人把老乾媽吹上天,外國人也吃不慣的,頂多心情好了買一瓶嘗個新鮮,外國人的烹飪習慣決定了那玩意不會拿來當調料,至於當零食,你要逼著他們天天用華夫餅夾老乾媽吃嗎?
所以只能是華人市場,況且留洋人士在當地調味品單一,老乾媽的出現拯救了他們,吃盤老乾媽炒飯順便流兩滴思鄉淚。順帶的,留學圈對老乾媽的追捧也使老乾媽的品牌效應進一步發酵。
綜上所述,我們能看到什麼?
老乾媽,一個傳統到掉渣的辣椒醬,打軟廣搞營銷追熱潮。
陶華碧,赤手空拳90年代自個兒開飯館的女中豪傑,在商場競爭中剷除異己,片甲不留。
我們可以看到陶華碧本人在市場競爭中採取了迴避措施,是消極的競爭態度。但也能看到,傳統副食品市場在日漸萎縮,老乾媽居安思危,採取了無數措施來謀生存、求發展。
是傳統副食品,不是整個食品業,也不是整個餐飲行業。
應該說整個餐飲行業的態勢正當好時節。O2O和新零售的跨界參與,整個行業百舸爭流,千軍萬馬蓬勃發展。可是傳統副食品的市場卻被嚴重壓縮。
傳統副食品我們基本可以理解為精加工食品。現在已經不是以前的時代了,以前人們只能超市裡賣啥自己買啥,不過精加工食品層出不窮,好像也能一直無限滿足人群需求,在那個年代老乾媽也出了一份力,打下了渠道,佔據最佳位置,吸引人群購買。
可是現在呢?
以前人們晚上餓了覺得泡個速食麵就美哉了,現在晚上餓了我為啥不點燒烤肯德基麥當勞呢?
以前餓了覺得買瓶辣椒醬跟饅頭怎麼折騰一下就能吃,現在買老乾媽只不過是數萬選擇中很不起眼的一個。
移動互聯網與大數據一來臨,各路傳統副食品得在夾縫中生存了。
所以現在呈現的一切都是結果,老乾媽變成國民品牌,嫁接情懷,想留住群眾。但架不住老乾媽扁平的品牌價值下,「國民品牌」的旗號也搖搖欲墜。
以前不是這樣的,2000年左右中國的龍頭產業是食品業,百花齊放,娃哈哈康師傅樂百氏、旺旺食品福建達利,蒙牛伊利完達山,電視上的廣告全體逃不開它們。可現在,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老乾媽看起來有多紅,就有多虛弱。它背後跟著的,是千千萬萬的民族品牌,在跟著時代的車輪跑馬拉松,在裹挾著資本與泡沫的潮流中浮浮沉沉。
每一個堅挺到現在的民族品牌都是十幾年前的霸主,可如今每一個都已經是中老年的身體,及格線卻是青壯年的標準,每跑一步都是竭盡全力,每跑一步都在呼哧帶喘。
在基於對老乾媽的感性認知與分析以後,能夠發現,即使在無數的行業危機與時代趨勢的影響下,老乾媽仍然是有著堅實人群基礎和口碑的老品牌,有能力也有責任扎穩民族品牌的根基,只是根基不是空中樓閣,無法靠一句文案一蹴而就。同樣,民族品牌也迫切地需要轉型升級。如何融入當下人群價值觀,如何提升體驗感,如何賦予品牌獨有的精神價值,才是升級轉型的關鍵。在時代的虛幻亂象中獨善其身,正確樹立自身發展之路,是每一個品牌真正要面臨的問題。
推薦閱讀:
※大廣賽作品鏈接
※掌握企劃書格式,以增加提案說服力
※什麼是體感營銷?
※打造高效的系列歡迎郵件之二
※「H5案例分析」知乎:平行世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