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營兵制(中)
來自專欄奎章閣59 人贊了文章
在上一期中,我們簡單的介紹了一下營兵制的分類。在這一期中,我們主要關注的是明代軍事系統特別是營兵制中的行伍官系統。
明初朱元璋在不斷的軍事鬥爭中建立了日後明軍的基石——衛所制,關於這點,左侯已有詳述,在此無需贅言。和我們今天有關的還是衛所制,通常來說,我們認為洪武,永樂是衛所制的鼎盛時期,然而,在這鼎盛時期之下,新的軍制因素已經孕育。衛所制的是兵農合一(以此省費),二是兵將分離(以此收權)。明代建國之後,很快,衛所就從一種軍隊編製演變成軍隊組織單位,常備軍的色彩大大弱化,但是有明一代,各個方向特別是北部邊疆的軍事威脅始終未能徹底解除。軍事上的需求使得明軍不得不保持一支大規模常規軍。永樂帝數次親征,去世後,親征軍主體留京,邊境壓力加重,迅速形成京營,邊鎮的常備軍體制,這也是後來營兵制的起源。隨著這種常備軍的發展,行伍組織也發生了一定變化。
在明代,武將出征或者鎮守某地時的官職往往是以某某公侯伯或都督府官充總兵官,掛某將軍印,鎮守或征伐某地。這也就形成了明代總兵官中的兩個種類,鎮守總兵官和征伐總兵官。然而,這實際是明初兩種稱謂系統的混合產物。
1.將軍序列
有人開玩笑,說明代將軍不值錢,但也看是哪種將軍,像是錦衣衛的大漢將軍,自然是不值錢,但要是各種將軍號,有明一代,那還是相當值錢的。
明初戰時以衛所組隊,由皇帝任命統兵將領,冠以各種將軍名色。
(1).征虜大將軍:明初將軍中最高者,統帥例為全軍主力,多為對蒙古的大規模戰爭中任命,但也有例外,比如李景隆同志就有幸擔任此職,去打朱棣。
(2).征某將軍:負責次一級的軍事任務,或者單獨一個方向上的戰事。
(3).各種副將軍:對應各類將軍的副手,協助完成軍事任務
(4).參將:最初為大規模軍事行動所設立的輔助將領,位在將軍和副將軍之下。
將軍序列是典型的行伍官系統,用這種稱號明確軍隊的指揮系統,保證有效的統轄軍隊,授給靈活,不拘原官的限制。比如洪武前期,各類將軍多以公侯伯充任,到洪武后期·,中高級軍官也得以躋身將軍序列,比如洪武二十八年,命指揮僉事某充征虜前將軍,討伐山賊。論及本官,一個僅僅四品的指揮僉事,簡直就是對傅友德,李文忠的侮辱,不過這也可以看出這一體系的靈活性。
2.總兵官序列
總兵一詞,為元末北方群雄所看重,比如王保保就被稱為小總兵,而南方豪傑,則以總兵官為軍隊統帥的俗稱,明朝建國之後。總兵名目也大量存在於將領之中。與各類將軍相比,總兵官的一大優勢就是執行任務多樣化,總兵官不受征伐限制,執行練兵,屯田,訓練等任務的時候。或者授予衛所中級武官也比較適合。
永樂宣德時期,各邊普遍設立了鎮守武將,尤其是鎮守總兵官。這種總兵官,不是對於統軍將領的俗稱,而是從征伐軍隊總兵官演化而來的正式行伍官。
3.兩種序列的合二為一
隨著大規模征伐任務的減少,鎮守總兵官的增多,將軍號更多的被授予鎮守總兵官,邊鎮總兵官正式配將軍印,標誌著從臨時差遣轉變為擁有地方軍鎮自主權的軍事主官。永樂北正過程中,還出現了游擊將軍名色,成為後世游擊的前身。
明代中後期,軍事任務逐漸由征伐變為鎮守,軍事任務日漸複雜,而適合各種軍事主官的總兵官取代將軍也就是自然趨勢,但將軍序列並沒有消亡,而是互相融合。將軍,副將軍為總兵官加銜,以區別於普通總兵官。參將,游擊也加以整合變革,成為總兵官,副總兵官之下的行伍官名。
4.鎮戍營兵體系下的新增行伍官
除了前文所提到各色行伍官外,在明代中後期,特別是省鎮營兵制發展時期,也出現了諸多行伍官名號。
(1).都司
都司最初是作為明朝高級軍事機構都指揮使司的簡稱存在,但至遲在武宗時期,都司已經開始作為一名行伍官出現,大多充任中軍或坐營官,統領標兵。
(2).守備,操守,把總,提調,備御
守備一般統轄於參將,各鎮城普遍設立守備管理鎮城事務,守備也有自己的轄區,而在守備之下,管理諸城保的則是名目甚多,主要有操守,把總,提調,備御等名目。負責守衛城堡,統率守城兵。
這是對明代行伍官體系的一個簡單而不完全,不準確的介紹,以明代體系之複雜,想要面面俱到實在力所不逮。下一篇的話,會介紹一下營兵制下的軍餉來源,要是有時間的話,可能還會開一個明代班軍的坑,各位點個贊啊。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的大屠夫之大清國
※黑火藥和黃色炸藥:究竟是誰改變了歷史?
※中國佛教歷史上發生的毀滅佛法事件——三武一宗禁佛
※中國歷史上骨頭最硬的王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