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階層固化和階層流動:對照一下,你將會在哪個階層

關於階層固化和階層流動:對照一下,你將會在哪個階層

5 人贊了文章

我們誰也無非否定社會階層(階級)的存在,我們每一個人,正如錢鍾書所說的是一棵大樹上的猴子,都處在一個不同的點上,爬的高的人(高階層),可能看到的全是笑臉,和不顧一切想往上爬的其他猴子們;而處在最低最底層的猴子們,向上仰望到的,卻全是屁股。

史鐵生曾經說過,人與人之間的區別,遠遠大於人與豬之間的區別,這種「區別」,他是以境界,思想,三觀來分的,那麼,社會階層又是怎麼劃分的呢,偉大導師馬克思認為,按照佔有生產資料的多少,可以分為無產階級,資產階級,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等等……而另一個馬克思——馬克思韋伯(社會學鼻祖),則以財富,聲望,權力,作為社會分層的多元標準。

回想中國古代有「四民」之說:士農工商,讀書人第一,商人最低。現在世界翻盤,似乎看起來最牛叉的是商人了,腦子稍微好使一點的都想去讀金融或者經商賺錢,純正的讀書人幾乎沒人理睬。而當年商人的社會階層之低,之受歧視,可以以張愛玲小說的情節來具體詮釋:一個商人之家的男孩想和書香門第的小姐結婚,小姐家人卻「咯吱一笑」(此笑為神來之筆),說年齡不合適。問:兩人相差一歲,怎麼就不合適了?答曰:我們是世代讀書人家,做官的,對方再有倆糟錢兒,也不過是個商人,讓那個男孩先出去讀書,做官,再繁衍個兩三代,到那時再來求婚,那時兩家才算是門當戶對的,而現在,「可不年齡不合適嗎」。

由此可見,社會階層不同,連通婚的可能性都不存在,比如現在最風光最能賺快錢最名利雙收的「娛樂明星」們,在共和國之前,那可都是社會地位最低下的,是底層中的底層,再了不起的戲子,你也不能去考科舉(不能考科舉的意思是,你做不到階層跨越,你無法上升到上一個階層,人家農民還可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你世世代代都是戲子,一日為底層,子子孫孫為底層),不能和其他階層的人通婚(女性做妾是可以的,但是妾在當時只不過是男人的私有財產,和一張大床,一把椅子一樣,都是可以隨便買賣和贈送的)。

我們應該看到,社會分層無論在什麼時空里都是存在的,有的人認為「社會分級並不存在」,或者應該「徹底消滅」,實際上是,「在面對這個問題時,人們恰恰暴露了對社會等級的敏感:越是感到煩惱和憤怒,越說明等級存在的真實和嚴酷。如果誰容易變得非常焦慮,這種傾向暗示你是一名中產階級,你非常擔心自己會下滑一個或兩個等級梯級。另一方面,上層階級熱衷於談論這個話題,因為他們在這種事上投入的關注愈多,就愈顯得地位優越。貧民階層通常並不介意討論這個話題,因為他們清楚,自己幾乎無力改變自身的社會地位。所以,對他們而言,整個的等級問題幾乎就是一個笑話——上層階級空洞的貴族式的自命不凡不過是一種愚頑和妄自尊大;而中產階級的焦慮不安和附庸風雅則令人生厭。事實上,對社會等級高度敏感的恰恰是中產階級,有時候他們甚至會被這個問題嚇得要命。」

以上這段話不是我說的,而是美國作家保羅福賽爾說的,他的文風尖酸刻薄(這兩個字完全中性),敏銳有力,聽完他的觀點,下面我就要向大家介紹保羅福賽爾的名著:《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

保羅福賽爾也是贊同馬克思韋伯對階層的分類法的:財富,社會聲望,權力,但,他說的「社會等級」包括以上三個方面,而他對「地位」卻尤其強調。他真誠地希望「等級」(caste,尤指印度的世襲等級制度)這個詞能很好地表達這個國家實際上非常嚴格的等級界線,以及一個人想從養育了他的地位向上或向下移動的困難程度。

保羅福賽爾說,

「我們要問美國社會裡一共存在多少社會階層,最簡單的回答是:兩種——富人和窮人,僱主和僱員,地主和佃農,資產階級和貧民階層。或者,不考慮經濟和政治因素,而只考慮風度和生活格調,則有紳士和無賴。當一組社會學家向一位調查對象詢問「社會等級」一詞包含了什麼意思時,他回答:「看你有沒有教養」。而按「社會化」的標準來考察,則把那些「享受」世襲財產的人和那些根本不考慮這件事的人區別開來。保羅·布盧姆伯格注意到,今天還存在一種「基本的社會等級差別」,這就是買得起房子——任何房子——的人和買不起房子的人之間的差別,如果按這一思路再降一級,這種區別就變成了買得起車的人和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等公共汽車的人。

這世上若要粗略地分,確實只有兩種人,富人和窮人,男人和女人,長雙眼皮的人和單眼皮的人……就看你怎麼分了,我們現在來看看保羅福賽爾在《格調》里為各個階級的分層(摘要):

上層階級:

完全不吸煙是很有上層階級風格的,不過一旦讓人注意到這風格是經戒煙得來,你便立刻下降到中產階段。

家中「訪客」川流不息是上層萬元一失的身份標記,因為這意味著大量空閑的卧室,以及一應俱全的飲料,食品,遊戲,派對等等,可以讓客人們隨心所欲地休閑娛樂。

在上層階級的成員面前,你必須注意不要隨意誇讚別人,因為那會被視為不恭——那裡的一切理所當然地美麗、昂貴。耀眼,這點是毫無疑問的,不需特意提及。只有中產階級才習慣性地回報別人的恭維,因為這個階級需要從恭維中攝取信心。

上層階級從來不質疑一個人的價值觀問題。與上層人物一同進餐時,一般也不要誇獎食物的美味,因為女主人上好的品味自然不會有錯。況且,這也不是出自她的廚藝, 家裡的廚師當然是一流的。另外,如果你把酒杯碰灑了,請不要驚慌,僕人自會過來把一切收拾乾淨。

美國的上層與所有貴族共享一種一望而知的特性:他們對形形色色的思想無動於衷,毫無興趣。他們「從來不讓任何人的思想煩擾自己。」儘管如此,他們仍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階級。只要對任何才情煥發、獨樹一幟的說法閉目塞聽,他們的生活就是舒適、優裕甚至妙趣橫生的。

(我的解讀:與上層人物一起吃飯撒了酒之類不要驚慌,自有僕人過來收拾這一點,在我們現在這個平民時代得拎出來解釋一下:比如在張愛玲的《半生緣》里,我們如何分辨男一沈世鈞是富家子弟,而男二叔惠是普通人家出身?只有一個細節,在吃飯時,沈世鈞吃完飯,安然坐等家裡的僕人過來添飯,而叔惠則會自己起身去盛飯,在對這兩個行為不做任何道德評判時,只說明一點,叔惠家裡沒有僕人,而沈世鈞則出身在一個從小有僕人照顧的環境里,現在很多大V也會教人如何辨別真正的有錢人,但他們大概都忘了這一個細節,因為本身這些大V儘管騙術高明,賺了不少快錢,但很多也都是「赤腳上來」的)。

中上層

一個有錢、有趣味、喜歡遊戲人生的階級。所有比這個階層低的階級,都渴望成為中上層階級。

保守主義是富人們的特徵,保守主義也就獲得了某種能令人肅然起敬、並富於裝飾意味的價值。

由於害怕自己淹沒在人群里,中產階級家庭主婦在出門購物時總是精心地梳妝打扮。因為,「你一走進百貨商店就會明白,等級是存在的。女人穿得越體面,受到的招待就越好。」

字典中對「勢利小人」一詞的通常解釋是:「把出身或財富當作檢驗價值的唯一標準的人。」要想發現勢利之徒,就到中產階級中去尋找。

中產階級的另一個標誌是迫切要讓自己從屬於什麼的慾望,以及他們用購物等機械行為達到這一目的的方式。

怪癖、內向、熱愛隱私,這些都是中產階級最大的敵人,是與他們的高尚秩序截然相悖的價值。中產階級生來幼稚,殷勤,不事遮掩,所以很難相信並非所有人都如此。又由於生性羞怯,思想傳統,他們當中誰也不敢想像有人會在下午——而非夜晚——性交。

記得從前讀紅樓夢,讀到賈母說「像我們這樣的中等人家」如何如何時,總感覺假如已經「富貴到不堪」的榮國府賈家也是「中等人家」的話,那麼,「上等人家」該是怎麼樣的呢?

林語堂也說過,一個人哪怕默不作聲,從他的服飾,態度,我們還是可以看出他是什麼樣的人。

保羅福賽爾《格調》一書的精華,就是他擅長從各個細節處去區分不同階層,按他的話來說「為什麼敏銳的人能在一瞥之間判斷一個人地位的高低?他捕捉了哪些特徵?」,例如:

容貌

首先,優美的容貌。當然,各個階層中都不難發現容貌姣美之人,但相貌漂亮通常是上層等級的標誌。姬莉·庫柏認為,這是審慎的自然選擇的結果,如果上層人士與階層較低的人結婚,他們通常只會選擇美人。她總結說:「大體上說,長得漂亮的人往上走,與社會地位更高的人結婚,……缺少安全感。容貌丑的人一般與低於自己階層的人結婚。」

我的解讀:長得漂亮的人本來就只佔人類的百分之五,而這百分之五像種子一樣,是上帝隨意撒播的,我們可以在非常窮困的階層里也發現驚人漂亮的男女。但是,五官,身材漂亮只是硬體,是先天,個人覺得後天的修養,學識,氣質,氣度,言談舉止,是修飾硬體,或者說毀掉硬體的最根本的利器。夜場里也有許多硬體非常出色的男女從業者,你會認為他們是「美人」嗎?不會。而上中等階層也有不少長相一般,但待人接物彬彬有禮,說話溫文爾雅,行事熱心樂於助人的男女,他們的容貌也會因此而變得「耐看」和更經得起琢磨)。

微笑

微笑,另一個等級標誌。這意味著,不要笑得過頭。走在街上,你會注意到貧民階層的女士比中層和上層階級的女士要笑得更頻繁,嘴也咧得更大。一方面,她們喜愛展示自己漂亮的牙齒,當然是假的;另一方面,她們沉浸在那種急於告訴別人「我今天很快樂」的文化里,大多數時候會忍不住流露出帶有防範性的樂觀主義。

我的解讀:在國內,「領導」們大都是不苟言笑的,而笑的很頻繁,很規範的,大都是服務行業,銷售行業從業者。另外我個人很不喜歡雞湯文里提倡的「愛笑的女孩運氣都不會差」之類,該笑笑,不該笑的時候沒事兒瞎笑什麼呢?女孩只要保持平和的心態,平和的表情就可以了,什麼叫「愛笑的女孩運氣不會差」?上帝並不是一個牙醫)。

身高

身高在英國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是更可信的等級標誌。但是。甚至在美國,有等級地位的人也很少會是粗短的小個子。再者,如果屁股向外厥,肯定是較低階層的人士,就像脖子很短(或者哪怕顯得很短)是低層階級的特徵一樣,如果你對於外貌能提示一個人的等級和社會地位仍表示懷疑,不妨試著想像一下,將下面這些人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較會是何等情形:把羅伊·阿卡夫和艾韋內爾·哈里曼放在一起,把麥那·達雷和喬治·布希放在一起,或者,把米尼·帕爾和傑姬·奧納西斯(指肯尼迪總統夫人,後改嫁希臘船王奧納西斯)放在一起。

我的解讀:我們因為革命次數實在太多了,現在真正的貴族階層還未形成,此條僅作參考。否則以馬財神的短小精悍,以王老大的粗笨厚重,以某個領導人穿的「抹胸褲」來論……沒法討論了……)

體重

由於62%的美國人體重超重,所以,以示區別的一個不費力的辦法就是身材苗條。身材苗條是上面四個階層的一致目標。赤貧階層和「看不見的底層」通常不會有什麼贅肉四處炫耀,多數超重的人屬於三個貧民階層。速食品和啤酒,是兩個導致發胖的重要原因,另外對自己的社會地位會否下降的焦慮引發的神經質暴食,亦是一個原因,這在上層貧民中尤為顯著,貧民階層將肥胖自圓其說成是穩定的周薪和有能力經常外出用餐所致,甚至「外出吃早餐」也是合情合理。

我的解讀:體重確實是跨不過去的一道坎兒。美國窮人的標誌就是胖,幾百斤的大胖子,山一般的蠕動著。中國也一樣,那些被歲月搞大了肚子的男人們,一個一個挺著個七月懷胎的大肚子,還自我感覺良好,你還真不能把這些人歸為「上層階級」,儘管他們有的還真挺有錢。另外某些穿金戴銀的富婆們,胖的虎背熊腰,小短手伸出來,上面閃爍著一隻大鴿子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只是「有錢階層」,把他們抬上「上層階級」的寶座,恐怕他們自己也會坐的屁股發癢咯吱咯吱亂響吧。)

服裝

中產階級服裝的毛病在於太光滑,總是在裹住主人以前就閃閃發亮。而上層階級的服裝傾向於更加柔軟,有質感,羊絨類,多結。最後,衣物的差別暗示了城市和鄉村的差別,或辛勞與閑散的差別。中上階層(以及未來的中上階層)普遍喜愛花呢外套,這種衣服暗示的是鄉村式的閑適慵懶,而非城市才有的日薪苦役。

我的解讀:中國曆來是禮儀之邦,關於穿衣服的禮儀,等級,那是說上三天三夜都說不完,到了現在人人平等的時代,我們很難想像在古人的世界裡,某些顏色,飾物,衣裙,都是有極其嚴密的等級之分的。拋開皇家(包括皇帝以及整個皇室)所有的禁忌不提,我舉一個服裝顏色上的禁忌:古時只有正妻才可以穿紅裙,姨太太,小妾不可以穿紅裙子。所以,光憑一條紅裙子,男人再是寵愛你,別人也可以一眼看出你的地位與斤兩。

一直到了現在,上層階級喜歡穿的顏色還是比較黯淡的,那些大花大朵,花花綠綠,一般不會穿上身。另外他們喜歡有質感的衣料,快時尚品牌里常用的那些粘纖化纖面料,免談。

說一個現在雞湯文里常提的例子,比如:你都快三十歲了,要做個精緻的豬豬女孩,怎麼還可以穿那麼皺巴巴的衣服呢?這種理論真的很奇葩。因為那些真絲,純麻料的衣服哪怕一早熨過,什麼都不幹,只端坐著也還是會變皺的嘛——某台灣女星不是為了讓她的真絲旗袍不變皺,在拍攝片場站了幾個小時,連坐都不敢坐——永遠不會皺的只有HM,ZARA那裡出來的粘纖做的衣服,那才是怎麼打滾都不會變皺巴的)。

讀物

無論你進的是一所好學院還是壞學院,你讀的書幾乎就是一塊階級招牌。「那些讀書和寫書的 人與那些不讀不寫的人之間的區別本身,」湯姆·沃爾夫說,「承擔著一個偉大的社會分層意義。」

上等階層愛讀的雜誌,是那種專門傳達中上層階級品味的《時代》,《新聞周刊》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或者再加上《財富》、《福布斯》、《商業周刊》。如果你是個作家,送一本自己的書給一個上層階級的成員,你千萬不要指望這傢伙會讀它。

貧民階層的讀書趣味不會耽誤我們大多時間。受歡迎的產品是上層貧民喜聞樂見的《讀者文摘》(發行量一千七百八十七萬 份)、《電視指南》(一千七百六十七萬份),連同像《紐約每日新聞》那一類的日報,還有中下層貧民喜歡的像《國民探察者》、《每周世界新聞》、《明星周 刊》和《環球周刊》這些你在超級市場伸手可得的讀物。這一類東西里充斥著中世紀奇蹟、魔法、似是而非的科學神侃(如來自外空間的生命、體外「旅行」、心靈 獲勝等)。第一眼看上去,所有這些低級趣味似乎說明了公立中等教育的全面失敗,但是再仔細看一看就會發現,這些讀物的編輯們常常極為老練地在事實和虛妄之 間來回遊戲,騙取讀者的興趣。我們發現,沒有任何一本期刊試圖刺激貧民階層的人們起來鬧事,它們的基本功能是安撫和慰藉

我的解讀:這個問題確實非常有趣。以前鳳姐說過,她最喜歡的雜誌是《故事會》和《知音》,這兩本曾經銷售量非常好的雜誌,確實是鳳姐那個階層的人的「最愛」。而成功學,雞湯學讀物的主要消費者,則是一群讀過大學,35歲以下,很想發達,很想成功,很想走捷徑的年輕人(男性為主),一旦他們到了40歲,就對他們蠱惑不動了,因為,「40歲還不成功,可能這一輩子都不會成功了」(當然松下幸之助這樣的特例除外)。

女性讀物,女性雞湯則更明顯。曾經有人對我說,女人不應該妄圖讀哲學,歷史這一類書,你居然在讀尼采,叔本華,恩格斯,你這是要瘋啊,作為一個女孩子,你應該去看美妝博主,減肥博主,情感博主寫的東西,你要先把自己打扮的美美噠,然後找個男人,有感情問題時可以讀讀「哎呀娃娃」之類,很有幫助,很能讓自己成長的哦。

而婚後呢,該讀的是馭夫術,和婆婆七姑八姨小三小四鬥智斗勇術……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無論什麼階層的女性,一旦開始讀這樣的「書」,這人基本上就廢了。蕭紅說過,「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身邊的累贅是沉重的」,怎麼那麼多年過去了,天空還那麼低,羽翼還那麼薄,累贅還那麼重,還甘心囿於這類困境,這人可不廢了嗎。

再不濟世俗認為作為一個女「文青」,應該看的是林徽因,三毛,亦舒之類,多麼小清新,多麼文藝,多麼「歲月靜好」,然後摘錄她們的句子發朋友圈,會顯得很有檔次呢。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不要做「文青」,不要這「檔次」,我們要讀的是真正的書,要學的是真正的知識,哪怕那些東西一點實用價值都沒有,但我們學會了欣賞,接觸到了更高級的知識層面,哪怕這些東西永遠都不可能變現)。

另類

之所以把另類人歸到某一「類」而不是哪一個階層,是因為你不可能生下來就是一個另類,你的出身以及成長必然帶有貧民或中產階級的烙印。你只能通過轉變而成為一個另類,或者,說得更清楚些,只有當你艱難地發現自己具備了另類的一些特質,尤其是好奇心和獨創性這兩種特質時,你才取得成為另類的資格。

這樣的發現是將你從階層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的唯一途徑。加入另類往往需要你遠離父母和家鄉,放棄忍耐和剋制之心。從四面八方聚集到城市中來的年輕人,專心致志地從事「藝術」,「寫作」。「創造性工作」——任何一件能真正將他們從老闆,主管的監督下解放出來的事情——這就是孜孜以求的另類。若是能成功地利用自己的才華,這些年輕人最終會成為羽翼豐滿的另類。

另類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

「波希米亞人?」(過去對放蕩不羈的藝術家的別稱),同樣,「有才氣的人」這種叫法也有助於我們的理解。

有些另類是知識分子,但大部分卻不是:他們當中有演員、音樂人、藝術家、體育明星、「著名人士」。富裕的嬉皮士。堅定的國外定居者和較有天賦的新聞從業人員。喜愛這些人的文章的聰明讀者,一在作者欄里發現他們的名字就迫不及待地想往下讀。

另類是「自我培養」的人,他們是自由職業者,從事著被社會學家稱為「自治工作」的職業。如果中產階級「永遠是別人的人」,那麼另類根本不隸屬於任何人。

不受人管轄正是另類的一個顯著特徵。他們思想獨立,不受社會習俗的約束,舉止和行為都自由自在,同時他們也非常熱愛自己的工作。

我的解讀:我也很樂意當一個另類。當世俗認為「你為什麼要和大家都不一樣時」,我想,我們應該這麼回答:我TMD就是和你們不一樣)。

記得喬治·奧威爾曾經這麼說,"從經濟上說,毫無疑問只有兩種等級,富人和窮人。但從社會角度看,有一整個由各種階層組成的等級制度。每一個等級的成員從各自的童年時代習得的風範和傳統不但大相徑庭——這一點非常重要——而且,他們終其一生都很難改變這些東西。要從一個人出生的等級逃離,從文化意義上講,非常困難。 」

關於這句話的理解我借用下張愛玲的名言,她說她那從未謀面的爺爺奶奶對她的影響是,「他們一直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時候,再死一次」。一個人要改變自己的社會等級,擺脫自己的「階級烙印」是困難的,艱辛的,但,卻也不是沒有可能。

因為階層完全固化根本不可行,這世上有的上層階級往下墜落以及中產階級破產的故事;也有的是普通的平民階層通過努力上升到高一級階層的例子,不過那些從一出生就處在被掠奪被壓榨位置上的最底層,赤貧階級,他們想要做到上升幾個台階,確實成功的概率並不高,一步登天更是一個美麗的「中國夢」而已。

保羅福賽爾說過自己的理想生活是「有點錢,不要太多;有點權力,也不要太多;但要有大量的閑暇,閑暇用來讀書,寫作,和朋友們交往,喝酒,聽音樂,旅行等等,要過有品味的生活。」

以此看來,不是非常富有和有權力,有聲望的普通人,亦可以過上「理想的生活」,只要你有文化有品位,有修養,外加有點錢就可以了——但,這個「有點錢」必須是在物慾不是非常強的狀態下的,否則,連一個億都是「小目標」,都是「小錢」,那麼,這世上所有人都是金錢的奴隸,幾乎沒有什麼人可以開展自己的理想生活了。

另,本文只是摘錄了《格調》中的某些段落,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原著。作者對任何一個階層都採用了一視同仁的戲謔與「刻薄」的筆調,他「刻薄」的是所有人,所有階層。

最後,模仿作者的風格來給大家做一道關於「階層判斷」的習題:

那些直男癌患者,不尊重女性,物化女性,認為女性的天職就是結婚生子,為婚姻,家庭奉獻一切的才是好女人,完美女人。反之,與此相反,追求自由,獨立,努力自我實現的女性,在他們眼裡一錢不值,……你們認為這樣的人處在什麼階層?

答案:底層中的底層。至少處於精神層面的底層——這和你有多少錢,你買了什麼名校文憑沒有任何關係。

恩格斯說過,「在女人和男人,女性和男性的關係中,最鮮明不過地表現出人性對獸性的勝利。」導師非常明確地把這一類歸結為「獸性」,獸性者,還沒有進化好的階層而已。

另外,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證明——歷史真的不是一顆精子,而是一面鏡子,一面照妖鏡,自古以來越是上層人士,越是有文化修養和品味的人士,就越是尊重女性,越是底層越是愚昧的,就越是歧視女性,物化女性,把女性當成貨物和生育機器。

PS:本文首發於我的個人公眾號:wochengjinghong 浮世小團圓

推薦閱讀:

TAG:階層分析 | 世界名著 | 社會階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