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分層模型,讓你的設計看起來更專業
來自專欄鎮雷的設計小作坊43 人贊了文章
日常工作,除了完成單點需求以外,如果能用上一系列高大上的「模型」,一下子專業度就上來了。
所以今天給大家介紹三個最最常見的用戶分層模型,希望大家可以嘗試使用到工作中,Show 一下你的專業度。
購買力模型 RFM
Recency(近度:距某節點最近的一次消費)
Frequency(頻度:一段時間內消費次數)Monetary(額度:一段時間內的消費金額)
對於電商類產品,RFM 是幾乎最常見、最通用的一種用戶分層模型,只不過,對於很多人常常只使用「M」金額。就拿淘系來說,會按照年消費總額把用戶分為L1~L10,進而看不同層級用戶的行為、需求差異。
產品設計中,一方面做「消費升級」,也就是通過一系列活動、工具和體驗設計,讓L1的用戶儘可能向L10升級。
另一方面,做「消費分級」,L1~L3的用戶可能就是喜歡買便宜貨的人,給他們做的導購更應該以促銷優惠為主,而L8~L10的頂尖用戶,可能更愛奢侈品和國際大牌。
「F」維度在實際應用中會以另一種大家熟悉的形態出現,就是「活躍用戶」的判定。當然,通常我們不會單純以消費頻次來界定用戶是否活躍,而可能會結合一段時間內的登陸次數、操作深度等一起界定。
我們常說的 DAU,就是指日活躍用戶,活躍用戶可不僅僅是登陸或打開一次 App 就完事兒了,必須達成1min以上的使用時間、訪問一個商品頁面等要求,才能算數。
設計中,我們希望通過設計讓不活躍的用戶變成活躍的用戶,畢竟活躍用戶才更能為平台帶來價值。
「R」比較少見,主要是用於觀察某個時期的用戶時,將這部分用戶單獨圈出來。比如我要看雙11的用戶分層數據,就會以雙11當天為原點,圈一批用戶來分析。
忠誠度模型 AIPL
Awareness(感知)
Interest(興趣)Purchase(購買)Loyalty(忠誠)
與 RFM 常被拆散了用相比,AIPL 模型本身就是一個完整體系,不常拆分開來使用。
AIPL 模型是營銷中非常經典的消費鏈路模型,即對於一個品牌或產品,用戶都會經歷從陌生,到體驗,到成交轉化,最終變成一個忠實粉絲的過程。當然,這是一個理想過程,不可能每個用戶都會走到忠實粉絲這一步。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產品優化、品牌升級、活動運營等方式,讓更多用戶逐漸向上層運動。
在實際設計中,首先我們需要設定每個層級的標準。
還是以電商產品為例,「A」對應的就是純新用戶,「I」對應的是訪問過頁面但沒有成交的用戶,「P」則是有過個成功訂單的用戶,「L」可能是每個月都會有購買的那群人。
其次,我們會為每一個層次的用戶設計適合他們的體驗,目標就是讓他們像下一個層級移動。
對於「A」用戶,需要讓他更多地瀏覽、了解產品,而不要急於讓他下單;而對於「I」用戶,則是需要臨門一腳,送他進購物車。
用戶增長模型 AARRR
Acquisition(獲取用戶)
Activation(提高活躍度)Retention(提高留存率)Revenue(獲取收入)Refer(傳播)
AARRR 模型也是非常經典的數據分析模型,在知名互聯網書籍《增長黑客》中也是用它做案例。
與 AIPL 模型對用戶做分層不同,AARRR 嚴格來說並不是一個用戶層次模型,而更像是用戶增長的一個過程。
換言之,這是一種經典有效的用戶增長手段,看這幾個單詞的名字就知道,翻譯成中文都是「動詞」。
AIPL 模型中不同層次的用戶是長期同時存在的,AARRR 模型的五個步驟則針對新用戶有明顯的先後順序。
外部投放、線下拉新、註冊登陸都是屬於「Acquisition」;
積分簽到、周期性活動則屬於「Activation」;
Push 是典型提高留存和回訪的手段;
引導下單或優惠券發放都是為了「Revenue」;
最後,分享有禮、拉新用戶分紅包都是屬於「Refer」。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可以按照這5個步驟,對照去看目前產品中是否有足夠的功能滿足每一步的數據要求。也可以通過數據去看哪一個環節目前存在最大的問題。
所以不管滴滴打車、手機淘寶、餓了么等等不同業態的產品,只要還有新用戶進入,對拉新有訴求,AARRR 模型就都會適用。
推薦閱讀:
※小班語言課《它們喜歡什麼》教學設計
※戰爭遊戲 設計 | poboo 創意視覺
※圖紙集 | 2018日本春季女裝款式紙樣資料整理
※設計色彩三要素色調(色相)、飽和度(純度)和明度
※玄關設計被贊爆,客廳裝修被瘋傳,廚房衛生間被拍照的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