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懶得說」的不屑,都是「說不過」的倔強 | 批判性思考指南(二)
來自專欄關於辯論4 人贊了文章
原文首發於我的公號:Taraaa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候:
你說的好有道理,我竟無言以對。總覺得哪裡不對,但又不知道說什麼。…律師和法官會討論一個論證或證據的證據力,也就是一個證據所具有的法律價值或證據力量。… 一個帶有謬誤的論證是說服力(修辭效果)遠遠超過證據力(證據價值)的論證。
帶有語言謬誤的論證,會讓我們的大腦更關注修辭效果,而忽視了證據力。這就是語言謬誤為何如此難以抗拒或辨認。
上篇文章寫完《邏輯學導論》里的語言謬誤不過癮,想找本習題集練習一下。結果一入批判性思考的大坑,發現坑深深似海阿。端午假期一激動買了這麼多書.....《邏輯學導論》把語言謬誤分為 4 大類 19 小類,並嚴謹地指出,不同邏輯學家有不同的分類。果然嘛,《識別邏輯謬誤》列舉了 44 種,《好好講道理》列舉了 60 多種。
這麼多種,如何快速識別呢?總不能每次別人說話,就拿出一個列表來查吧?《好好講道理》(英文原名 Attacking Faulty Reasoning,這個中文譯名也真的是….翻出了調解欄目的即視感)的作者自己提煉了一個框架,把邏輯謬誤(他的 60 多 種其實還包括了非語言謬誤,即形式謬誤)分為 5 類,即
- 違反良好結構的謬誤
- 違反相關原則的謬誤
- 違反可接受原則的謬誤
- 違反充分原則的謬誤
- 違反可辯駁原則的謬誤
不當概括
不當概括相對好分辨,但容易被忽略。這是由我們的認知和語言系統決定的。
概括是我們學習和認知事物的好方法,然而通常邏輯上沒那麼嚴謹。認知和語言學大牛 Steven Pinker 在他的《語言本能》里提到孩子學習單詞的過程令人敬畏:以此指出我們在概括時的不嚴謹:邏輯學家 W.V.O. 奎因 (W.V.O.Quine) 曾經設想了這樣一個場景,一位語言學家正在研究一個新發現的部落,突然一隻兔子飛奔而過,一位土著大聲喊道:「Gavagai!」
這個 gavagai 是什麼意思呢?從邏輯上說,它不一定是「兔子」的意思,它可能是特指那隻飛奔而過的兔子...它也可以指任何毛茸之物、任何哺乳動物、兔子家族中的任何一個種類(比如「穴兔」)或品種(比如「青紫藍兔」)。它的意思可能是「飛奔的兔子」、「飛奔的物體」...或者單指「飛奔」......
人們能夠通過觀察數量有限的某類事件,成功地對未來所有同類事件做出正確的概括,同時將與最初觀察結果並不矛盾的無數錯誤概括排除在外。
另一方面,語言本身是思想的概括,我們在表達時也要注意反思用詞用語是否精確,是否很好概括了本意。
預設問題
預設問題出現時通常難以辨認,因為聽者也常常習以為常地接受那些假定。《好好講道理》貼心地為我們羅列了那些常見的預設。
01 後來居上假設新的觀點、法律、政策或行為是更好的,理由只是那是新的。02 連續體謬誤定義比較拗口,舉個例子就清楚了:一位心理學考試得 54 分的同學的自白:教授給每人加了5分。照我看,能加5分也能加6分啊。5分和6分有什麼區別嗎?可及格和不及格,就差這一分了。都加5分,隔壁小 H 及格了,我就 59!難道他心理學比我好那麼多嗎?
連續體中某一類範疇和其對立範疇往往是可以區分的,儘管有時界限並不容易清晰地划出。比如,從哪一點開始,溫暖的夜晚變成涼爽的夜晚,姑娘變成婦人?但溫暖的夜晚與涼爽的夜晚,姑娘與婦人確實是不同的。不能因為連續體不容易區分而說他們是相同的。小 H 可能心理學並不比我好很多,但總得建立一個分界點(60分),否則一些相反的事情,比如懂心理學和不懂心理學,就變成一件事了。03 非此即彼也稱「非黑即白」。例如有人主張人工流產是錯誤的。但其實也可以認為它未必是對或錯的,而是「倫理許可的」。04 實然-應然謬誤覺得實際的便是合理的。政治上將政策或實踐現狀作為某一特定政策或實踐的正當性基礎。例如認為慣例的就是好的。05 一廂情願希望某事是真的,它便是真的。06 拒絕例外
假定原理或規則沒有例外。或者,如果有例外就不承認原理或規則。小 O 想在自己的居所開一家二手車行。她說,那是她自己的地盤,城市規劃管不著她。類似僥倖心理。07 折衷謬誤 認為折衷的就是最好的。(hmmm....難道不是嗎?..作者犀利呀…)巴以衝突各執一詞,各處一個極端。因此,某種妥協一定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妥協也許的是解決爭端的唯一辦法,但那不等同於認為妥協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案。(這裡很想看原文,唯一辦法難道不是最好的辦法么....?)因果謬誤
因果關係其實比較複雜,我們也容易犯各種謬誤。
01 混淆充分和必要條件 先解釋下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必要條件是沒有某事,事情一定不會發生。例如氧氣是著火的必要條件。但是有了必要條件,事情也不一定發生。充分條件比較尷尬。有了充分條件,事情不一定發生。沒有充分條件,事情也不一定發生。比如劃火柴和著火。沒有氧氣,劃火柴不會著火。著火也可能是打火機引起。而只有同時具備充分必要條件事情才必然發生。這個謬誤就是認為有了必要條件/充分條件,事情一定會發生。例如一個產品會不會火,好的體驗是必要條件。(也未必嗎?那改成一個產品會不會持續火....)好的營銷是充分條件。02 因果關係簡化最典型的解釋也不可能逐一呈現出成千上百條的先行條件,即導致事情發生的所有充分條件,所以很容易對別人的因果關係挑毛病。但是千萬別指望一個因果關係就囊括所討論事件的所有先行條件。更何況有些因果關係是因果鏈。
03 後此謬誤A 先於 B 發生,A 就是 B 的原因。如看見一隻黑貓,認為會有霉運。04 混淆原因和結果 小 O 取得好成績不足為奇,因為她是老師的寵兒。05 忽視共同原因 把同一原因導致的兩件事,誤當作因果關係。假定小 H 胖且抑鬱,說肥胖導致抑鬱,或者反之。這是混淆了相關關係和因果關係。06 滑坡謬誤
假如我們允許同性結婚,那麼下一步就會有人要求群婚,甚至很快就沒有人會費勁結婚了。滑坡暗示了所列事件之間存在因果關係,但實際上它們是有待論證的。07 賭徒謬誤 某個隨機事件在過去發生了,那麼將來發生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改變。某人覺得自己已經被婚戀機構安排了 7、8 次糟糕的相親了,下一次一定會不錯。(真相是不一定會更好。暴....暴擊?)轉移焦點
這塊上一篇講得比較詳細。
但《好好講道理》中作者列舉了一些典型的紅鯡魚伎倆,對於日常識別很有幫助。看下是不是很眼熟:我們年輕人都抱怨過累成狗但窮。父母說:你這算什麼,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吃都吃不飽。紅鯡魚謬誤最常見的形式,是宣稱現在這樣子就不錯了,因為「事情可能更糟」呢,以此把注意力從涉及不利形勢的辯論或批評中移開。.... 儘管事情確實有可能更糟,但討論的不是這個。引開注意力是為了逃避解決問題的責任。
再舉一個例子:
我才不明白你們這些人關心被流產扼殺的嬰兒,卻不關心無緣無故死於槍口之下的每年成千上萬的人。
好了,介紹完了。下次聽到一個觀點,記得讓大腦掃描一下「前提結論框架+重點模式識別」哦。題圖來自 http://gratisography.com部分插圖來自 pexels.com更多思維、學習相關文章,歡迎關注我的公號:Taraaa
推薦閱讀:
※美國留學初體驗——時刻保持獨立思考
※不敢邁出的那一步早已註定你永遠失敗的命運
※別再相信自己的眼睛
※概率論下的廣告業
※思考!一直在往前走,可是你知道自己要去哪裡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