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腸道健康
4 人贊了文章
腸道中的微生物量占人體總微生物量的78%之多,集結了人體中近三分之二的免疫細胞,而腸內菌群的平衡是維持腸道健康的關鍵。
醫學研究也發現,人體腸道里生活著大約1000種細菌,其總重量大約有1.5公斤。腸道菌群失調易引發多種疾病。
腸道不僅是消化吸收食物的地方,更是第一級免疫器官。腸道的健康不僅維持著我們人類的全身健康,還維持著我們身體的青春活力。
腸道是怎樣受傷的?
腸漏
健康完整的腸道表皮黏膜就像一面結實完好的牆,正常情形下,只有已被分解消化的小分子(如:葡萄糖)才能穿過腸道屏障,被小腸吸收,而很多毒素、大分子、微生物等則被拒之門外。
一旦腸道表皮黏膜受到傷害,黏膜細胞就會發炎、受損,就像牆體產生了裂縫,漏風漏雨在所難免。此時腸壁的滲透力會增加,這就是「腸漏」。
緊張
據說,大腸內的腸內細菌數量和種類越多,人的免疫反應就越會上升。而控制此免疫反應的是小腸。
小腸被稱為免疫控制塔。在正常狀態下,小腸內幾乎沒有細菌,所以小腸是一個非常良好的控制免疫的環境。而精神緊張卻能讓小腸出現混亂。
患上局限性腸炎和潰瘍性大腸炎的病例越來越多,局限性腸炎會導致小腸、大腸出現炎症、潰瘍,潰瘍性大腸炎會導致大腸出現潰瘍。
局限性腸炎發病的主要原因是腸管黏膜變得相當厚,並有異物通過。炎症會使這道屏障決堤,從而造成透過性亢進。
結果便是接二連三地將異物吸入人體內了。正常情況下,腸管是不會讓有可能引起炎症的較大物質進入人體內的。而炎症和精神緊張導致腸管讓分子量較大的蛋白質進入了人體。
如上所述,精神緊張、消化管運動,以及免疫反應就像三角鈴一樣息息相關。
現代社會對腸內細菌叢的健康成長起著一定的抑制作用。再加上精神緊張的話,我們的生存能力就會進一步降低,從而誘發新的疾病。我們如何能夠在考慮到與腸內細菌等微生物共生的同時,過上沒有精神壓力的生活?這個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
使腸道變髒的壞習慣
1、即使感到便意也不會馬上去洗手間
日常生活中,在辦公室或學校期間,因為害羞而忍著不去洗手間的情況時有發生。若長期如此,腸道蠕動速度就會隨之減慢,進而出現便秘情況。建議大家感到便意後迅速去洗手間,及時排出廢物,保持腸道正常蠕動是清理腸道的第一步。
2、飲水量減少
由於現代人少運動,出汗量減少,人們對水的需求不強烈,飲水量也隨之減少。但在水分不足的情況下,排泄物在體內會逐漸變硬,對排便產生不利影響。建議大家要保證每天飲2升水來保證腸道通暢。
3、為預防便秘只食用含雙叉乳桿菌與乳酸菌的食物
日常生活中人們提到預防便秘時只會想到酸奶,雖然酸奶中所含的雙叉乳桿菌與乳酸菌確實對預防便秘有顯著功效,但更為重要的是食物中的纖維素。調整腸胃的保健品的成分也大部分都是纖維素。女性每天要保證平均攝入14g纖維素,因此日常飲食中要有意識地多食用富含纖維素的食物。
不單單是外部,看不見的腸道也對你的美麗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記得對自己的腸道好一點。
吃這些物質能排出腸道毒素
1、蜂蜜:腸表情「養顏液」
蜂蜜可以讓腸道的表情「和顏悅色」,這都要歸功於它「體內」那些人體所需的氨基酸、維生素,促進身體良性循環,對於腸道健康也是一種不錯的保護。另外,蜂蜜中的鎂、磷、鈣等營養元素會調節神經系統,也可以為腸道提供良好的休息環境。
這樣吃:將檸檬薄片放在蜂蜜中浸泡起來,並放在冰箱內儲存,每日清晨取出一勺直接泡水飲用就能達到潤腸、美容的功效。
2、低溫酸奶:腸動力「添加劑」
益生菌在腸內無聲無息地「繁衍」,協助腸道抵抗有害菌。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腸內的益生菌逐漸減少,加速了腸道老化。唯有大量補充益生菌,才能築起維護腸道均衡的天然防線。
一定要選擇低溫酸奶食用,這是因為低溫可以抑制酸奶中有害菌的快速繁殖,保證酸奶中益生菌不會因為溫度升高而降低活性。每日10點或15點喝一杯低溫酸奶,補充體內所需腸內菌群,並達到益生菌的平衡,促進腸道消化分解的「效率」,讓它們越來越年輕!
3、蘋果:腸排毒「儀錶」
它對於健康最顯而易見的效果是:促進腸道排毒所含有的半乳糖醛酸、果膠,將腸道中的毒素降至最低;其中的可溶性纖維素,有效增加了大便的排出能力,讓你告別「小腹婆」,保證腸道循環正常運轉。
4、糙米:腸疏通「管道工」
糙米中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維生素E,能有效提高人體免疫力,促進血液循環,為腸道輸送源源不斷的能量。此外,其中的鉀、鎂、鋅、鐵、錳等微量元素,以及大量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有益菌增殖,預防便秘和腸癌。
既然免疫力70%是由「腸道的作用」決定的,這就意味著食物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要選擇不使用抗菌劑、防腐劑等添加劑的飲食生活。
剩下的30%則是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的刺激,即「心理上的力量」來決定的。也就是說,多與大自然接觸,開朗而愉快地生活是很必要的。
推薦閱讀:
※幹細胞:我不是葯神 但我能救人
※北京直立人當年也要時刻面對狼群的威脅?
※細胞學相關實驗(一)
※牙齦出血的罪魁禍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