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的每一次爆點都是公眾情緒的「代償」
4 人贊了文章
從上周沸沸揚揚的攜程親子園虐童事件到本周已刷爆互聯網的江歌案,網路輿情這兩周來可謂是浪潮洶湧,此起彼伏。
上一周,輿論一邊倒地譴責攜程親子園裡那幫對幼兒實施虐待的老師以及背後的上海婦聯;這一周,輿論又開始了對江歌案第一證人劉鑫的道德審判。一時間,互聯網上,血淚斑斑;朋友圈中,硝煙四起。不少堅執於口誅筆伐劉鑫的網友,動輒以拉黑朋友圈好友的激烈手段來表現自己同情江歌與江歌媽媽的惻隱之心。
如果單從網路輿情看,我們其實並不缺乏公道、正義、關愛等等諸般人類社會高尚的情愫以及現實表現。幾乎每一次遇到此類侵害事件,網上溫度總是明顯高過現實。
然而,一種差異也每每讓人困惑:為什麼現實生活中很冷漠的人,在網上卻情感泛濫、愛心爆棚?一個尚在呼籲立法保護「扶不扶」的社會,一個每每被「二次碾壓」刺痛的人群,居然迸發出如此強烈而持久的道德熱忱,不免讓人恍惚,究竟哪一種才是可以觸摸得到的真實?
這些表現或許應該都是真實的。現實的懦弱者未必沒有正義感,而網上慷慨陳詞的熱血者未必就會在現實中仗義直言。此類矛盾體的共存,本身就呈現出一種人性的複雜、救贖的艱難,以及情緒的焦慮。
一群天真的幼童被成年人推搡、喂芥末,一個花一樣的生命被殘忍地殺害了,人們的恐懼與憤怒需要一個出口,需要從他者那裡獲得人性關懷的共鳴,並在一個具有儀式感的公共平台上體察到人情的溫暖。既為當事人,也為自己。
也即,這些事件中泛濫的情緒、豐富的感受,更多體現的是對受害者的代入感。大家在用一種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感同身受的視角來看待受害者的遭遇,並在這種自設的情境中思考自己的處境:換做自己又該如何應對,如何避免,如何選擇?
特別是,每個人在面對災難、傷病、暴力乃至強權時,都會油然而生不確定性,往往此時,膽怯、懦弱、退縮、猶疑,這樣的人性之私,也會暴露無遺。與其說人們是在譴責劉鑫,不如說也是在責難自身的缺陷。而越是這個時候,責難的聲調則越是高亢。也正在這種高調門的責難中,人們也會忘卻、至少是暫時排遣掉自己皮袍下的「小」。
現實中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重複類似的戲碼,且聲勢與陣仗有愈來愈大趨勢,無非是因為這種焦慮一直在產生,而緩釋焦慮的需求也一直堅挺。
而每當此時,就會有人說,這一刻,我們都是某某人。當然,江歌案也是這樣,值此輿論沸反盈天之際,我們都是江歌,都在為這個不幸的姑娘掬幾點熱淚,為那個「見死不救」的劉鑫啐幾口吐沫。這不僅會撫慰人們的心靈,也會讓每每無力的個體更感寬慰。
人們並非沒有理性,也不是不知道在真相還不清楚的情況下,先搞輿論審判未免偏激,只是他們在這一刻都不需要理性,先放空自己再說。至於說庭審會不會呈現另外一種真實,那並不在他們考慮的範圍之內。這個世界上,像劉鑫一樣的目標物太多了,即以現在而言,誰還關心上海攜程親子園那幾個倒霉的幼童?
推薦閱讀:
※「整容女被扣」背後的人心亂象
※關於爭論失蠟法的熱門話題
※只需3招,教你輕鬆打破「減肥瓶頸期」!
※關稅是國際貿易中重要壁壘的原因
※【書法雜談】關於墨法的運用 - 【書壇熱門話題】 - 中國書法藝術網論壇 - Pow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