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的妙處,懂的人自然懂
不吃花椒的盆友,接下來的文字都不用看了,我不騙你。
徐孝洪老師給我講過一個故事,大約10年前,他和團隊赴委內瑞拉、阿根廷進行文化交流訪問,表演川菜技藝。過海關的時候,當地工作人員看到了花椒,問是啥,他們理所當然地回答:Food。對方也不客氣,直接抓起幾顆扔進嘴裡。片刻之後,那位海關哥們兒的臉色就變了,然後把花椒當做麻醉劑當場沒收。
沒有花椒,還怎麼表演川菜?徐老師們好說歹說,對方都不予放行。最終通過當地中國領事館,講明那是做菜必需的調料,才把那一包花椒要回來。
且不說外國人,如今西南地區以外的同胞們,不少人也「談麻色變」,尤其是吃火鍋,看到湯麵那一層密密麻麻的花椒粒,嘴巴還沒麻頭皮先麻掉了。吃不慣又想吃的朋友,一開始不妨品嘗花椒放得較少的菜肴,品嘗其香味,比如糖醋藕片加幾顆花椒,或者咬一口椒鹽春卷,體會絲絲縷縷的妙處。
大量花椒入口後,跟拔牙打麻醉的感覺有點像,不同在於麻醉以後你幾乎感覺不到自己的嘴,而花椒導致的麻是跳躍的,有一種多處定向爆破的刺激。
一
花椒,多年生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我們用作調料的花椒,花椒籽多半已經被剔除(一般廉價的花椒里還保留了不少黑籽,這也是品質差別的表現)。古時為野生樹種,樹枝跟玫瑰一樣粗壯多刺,枝幹妖嬈,果實與樹葉相得益彰,故稱「黎椒樹」,果實稱「黎椒」。
花椒是中國特有的香辛料,栽培歷史悠久,《詩經》中就有「椒聊之實,繁衍盈升」的描述;《齊民要術》里,也有花椒栽培的記載。只是最初花椒並不用於食用,其香味悠遠,古時用作婦女的配飾或祭祀場合;或取其果實累累,表達多子多孫的祝福。
花椒易於種植,很早就被用作藥材和調味品。《本草綱目》指花椒「久服頭不白,輕身增年」。歷代文人墨客提到花椒的詩句和文章更是數不勝數,《楚辭·九歌》:「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
陸璣在《毛詩草木疏》中記有:「椒聊之實……蜀人作茶,吳人作茗,皆合煮葉以為香。今成皋諸山間有椒謂之『竹葉椒』,其狀亦如蜀椒,少毒熱,不中合葯也。可著飲食中,又用蒸雞腸最佳香。」
王維詩云:「椒漿奠瑤席,欲下雲中君 」;范成大則說「西地東風勸椒酒,山頭今日是春台」……今天,在四川、陝西、河南、河北、山西、雲南、甘肅等省,都能見到花椒的身影。其中,四川產的花椒品種多樣、風味較佳,而河北、山西的產量較大。
從散見於各種文學作品裡的花椒來看,早年華夏大地的很多地方,都是吃花椒的。歷史上花椒使用最多的唐代,據說近四成菜肴都會用到花椒。究其原因,或許和唐朝的地域和飲食習慣有關:首都長安和西北游牧民族地理位置相鄰,唐朝與北方各族、西域諸國交好,唐太宗甚至被尊奉為天可汗;西域風味的胡姬酒樓漸漸增多,《新唐書》里有「貴人御饌,盡供胡食」的描述。
長安人逐漸接受了乳酪、葡萄酒、胡餅,也學著少數民族吃起了烤羊肉——花椒和經絲綢之路傳入的胡椒、小茴香等,一起扮演了調味的重要角色。唐朝人是愛吃肉的,不然為什麼楊貴妃長那麼胖?
隨著一些可以充饑的蔬菜傳入,比如紅薯、土豆、玉米……中國人對肉食的依賴減少,間接影響了除腥去異的花椒的使用。清朝以後,辣椒在各地普遍使用,調味品的世界裡,花椒不再扮演辣的角色。有散寒除濕功效的花椒,最終被蜀地人民全心全意地接納,並化用於川菜,生出七十二道風味。
二
花椒入菜,我最愛
椒鹽味
,比如椒鹽鍋盔、椒鹽春卷。做法不複雜,將肥瘦夾雜的豬肉剁成肉餡,加花椒粉、鹽、老抽、白糖、小蔥末,和勻夾在麵皮層里,再先炸後烤。成品外酥內軟,冒著一絲花椒的麻香,小時候我一次就能吃下兩個,晚飯也不想吃了。冷盤里的椒麻味也很好吃,比如椒麻雞,夏天青花椒成熟的時節,餐廳里會用鮮青椒。椒麻味講究的就是花椒的麻和蔥葉的香,有條件的話,用鮮花椒更好。我寫過類似的做法:雞胸肉,也可以吃得有滋有味,換成雞片(一定要帶雞皮),拌好也很好吃。
沒有花椒,也就沒有
怪味
。怪味是什麼味?甜、咸、酸、辣、麻、鮮均衡,少一味,就差了一大截。我吃過印象最深的怪味,是蘭桂均師傅做的那道拌面(左側為怪味醬汁):
如果有興趣,可以在家反覆調製,哪怕技術只能實現五成,家裡的涼拌菜就被你拯救了。可以參考:怪味究竟是什麼味?
麻辣味
不用多說,沒有花椒,那你去哪裡麻?需要注意的是,冷盤的麻味只需把花椒粉和其它調味料和勻,熱菜的麻辣味一般在菜品熟透後、出鍋前再加。這是因為花椒有揮發性,如果高溫加熱時間太長,其香味會失去一大半。麻婆豆腐的跳躍感,就是來自最後撒在菜上面的花椒粉(我用盡洪荒之力,只為做一碗麻婆豆腐)。
上面的菜用到的都是花椒粉,完整的花椒顆粒,在四川人的廚房裡,更是常見,誇張一點說,大概是只要鍋一熱,先倒油,就會再丟幾顆花椒進去。
首先是水煮牛肉(水煮牛肉辣得跳腳?做法可能有問題……)等菜品中用到的「刀口海椒」,用熱油熗乾乾紅椒和花椒,再鍘碎。既要炒香,又不能炒焦(糊),最後澆上熱油,整道菜提香若干個層次。
如果不鍘碎,完整的花椒+干紅椒,是炒宮保雞丁不可或缺的配料,也是
糊辣味
的主要構成。可以參考:宮保雞丁怎麼做?完美的配比在這裡!順便寫個小菜譜,干紅椒、花椒油鍋里爆香,再加綠豆芽,炒干(豆芽莖炒黃)、加點鹽,出鍋,是很好的下酒菜。四川人難道炒所有的菜都要放花椒嗎?當然不是,沒有任何一種調味品(鹽除外)適用於所有菜品。炒土豆絲、炒青筍、炒西紅柿雞蛋……肯定都不加花椒,川菜里清淡的菜肴,都跟花椒扯不上關係。不過,我確實寫過很多帶花椒的菜譜了,整理了一下,供大家參考:
直接吃或做湯都完美的小酥肉
干煸肉絲,宜飯宜酒
用魚做一盤下飯菜,吃得精光那種
家常紅燒魚,只服我二姨
川味紅燒牛肉麵,喚醒你的胃
熗拌一下,冷盤瞬間多了滋味
一碗做了三次才成功的粉蒸肉
你甚至可以只利用花椒除腥去異的功能,腌肉的時候,放一些切粗塊的花椒,像四川人做臘肉一樣,最後並不食用它。這樣是不是更容易接受了?
三
說到四川花椒,最出名的當屬雅安市漢源縣出產的花椒。據《漢源縣誌》記載,「黎椒樹如茱萸有刺,縣中廣產,以附城(今清溪)、牛市坡(今建黎)為最佳。蓋每粒有小粒附之,故稱為子母椒。氣味辛和,用途亦廣,本境方物,歷為貢品……元和志貢黎椒,寰宇記貢花椒,明統志貢花椒,大清一統志貢花椒。密斯士者,每年除入員外,以小印記分遺,得者莫不以為貴也。」
左:去年的漢源花椒;右:今年的新花椒
「莫不以為貴」倒是真的,早在唐朝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漢源花椒就被列為皇室貢品,但不僅沒有讓當地人致富,反而逐漸成為貪官污吏攤派、勒索的借口,搞得老百姓民不聊生。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經清溪縣知事雷橡榮稟報,皇帝專門下旨立碑「免供」,結束了千餘年納貢的歷史。
直到今天,漢源花椒依然名聲在外,並被列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正因為此,市場行情很混亂:花椒,大概是少有的原產地價格高於省外零售端的。因為花椒販子在銷售過程中,會以少量漢源花椒配大量外地花椒,壓減成本,使消費者更能以調味品的價格接受。反正味道馬馬虎虎,炒到菜里也是花椒味,就可以了。
正宗的漢源花椒色紅、味麻、油氣足,當地朋友給我用真空包裝袋密封,隔著紙箱都能聞到香味。炒菜的時候,放幾顆就夠了;磨成粉,做麻婆豆腐也是一百分。今年漢源花椒跟房價一樣漲價,我因為早前答應了粉絲群里的朋友,所以還是要來一些,自己分裝銷售。100克一瓶,差不多夠普通家庭使用一年了(除非你天天都做水煮牛肉),收到以後可以換自己喜歡的瓶子密封保存,日常放在冰箱里冷凍。
今年我還用花椒籽做了小枕頭,也總算明白了為什麼當年沒有香水的時候,婦女們會在卧室里掛花椒,那種帶一點挑逗的清香真的太好聞了。本來花椒籽也是花椒的附屬物,所以
每位下單的顧客,我都會送2斤黑黑的花椒籽(下圖)
,你可以用熱水沖泡後擦浴、泡腳,也可以跟我一樣做成枕頭,每天睡一睡,夢裡都是花椒味:-)下單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直達微店。
預計發貨時間為8月20日左右,急用勿拍。
花椒油怎麼樣?不能吃花椒的盆友會問:我只想滴一點點意思一下就好。花椒油可以作為替代品,比如我喜歡花椒味兒,但是並不想一口咬到花椒。不過負責任的當地朋友跟我說,他找到的工廠做出來的花椒油,跟他們手工做的品質差距很大,手工產品成本高,幾乎只做給自己家吃。我們就沒有上架花椒油,請見諒。
PS:花椒的篩選均由當地農民手工完成,會有個別黑籽沒剔除;送的花椒籽裡面也會有花椒葉,並不影響使用,介意的盆友請慎拍。
參考文獻:
①《
漢源縣誌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②《四川花椒》,蔡名雄著,四川大學出版社
③《川菜烹飪事典》,1985年12月第一版
爾雅
川菜學徒/美食工作者
惟味與色無可爭
推薦閱讀:
※花椒治病的13個經典偏方*
※雪梨燉花椒(潤肺治久咳)!
※神奇花椒葯,專治富貴病
※花椒樹採種種植栽培技術
※為什麼說「豬肉忌花椒, 羊肉忌大料」? 最後一點不說你可能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