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那麼富裕,為什麼還會這麼多農民起義?

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問答

音頻

探究

話題

闢謠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簽約群媒體

字數:1973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

其實,關於「富宋農民起義為什麼這麼多」這樁奇葩事,宋朝宰相呂蒙正,就曾沖著宋太宗一句怒喝:「臣嘗見都城外不數里,饑寒而死者甚眾!」——

宋朝很富?天子腳下的汴京農村,都是這麼饑寒交迫!

也正是這聲怒喝,一針見血戳穿了「富宋」三百年的尷尬真相:兩宋的繁華富庶,傳說中的優雅生活,只是屬於一線大城市和那些官僚士大夫們,至於全國絕大多數的農民,比起來卻是困苦不堪。

首先叫宋朝農民們苦不堪言的,就是兩宋坑爹的田賦稅收制度。

宋朝的田賦制度,繼承自唐朝的兩稅法,賬面上的稅率,也比唐朝輕的多。而且全國有土地的農民按照財產分五等,越有錢的交稅越多。理論上說,是非常公平加人性化。因此至今還有「專家」神往不已,連呼大宋王朝「仁慈」。但細看其中套路,卻滿滿是坑。

首先坑得厲害的,就是大宋田賦的「低稅率」,說是比唐朝稅率低,

但《續資治通鑒》里說

天下之田,有一畝而稅錢數十者,有一畝而稅錢數者」。

各地的稅收差別,同一地區的土地差別,為何差這麼大?《宋會要》里說了原因:「富豪形勢者田多而稅少,貧弱者地薄而稅重」——就是為了方便富人甩鍋逃稅。有錢人的稅,輕鬆換算下,就壓到窮人頭上。

而且宋朝做個農民,除了要交田賦外,種地用的農具,牛皮,穿的草鞋,統統都要交稅。另外還有「支移」,也就是把賦稅運到交納地點的路費,這條更要被官員們巧立名目,缺錢了就亂漲錢。通常是「官收一歲之租,人輸兩倍之賦。」

各級官員層層扒皮,全給農民加負擔。

就算農民交足了賦稅,官吏紅口白牙一句話,說你交的錢帛不合格,還得咬牙繼續交。想少被官府盤剝?北宋又出了「攬子店戶」生意,專門代收代繳農民賦稅,當然代理費也不便宜,一次就要收農民三千多錢。可憐大宋苦農民,交個稅就這麼被花樣坑。

就連看上去公平的「宋朝五等戶」制度,執行起來也嚴重走樣。

原本是按照財產給農戶分等級,誰家財產多就交稅多。但以《皇宋中輿兩朝聖政》記載:給農戶「劃等級」的權力在地方官。於是地方的豪強就與地方官勾結,稍微做一下手腳。就把大批貧窮的農戶,一筆劃成了富戶。然後就有了《宋會要》里的奇葩現象:「其為等雖同,而貧富甚相遠」——管你家窮不窮,說你是富人就是富人,乖乖給我掏錢!

南宋理宗在位的淳祐八年(1248)年,南宋御史陳求魯就憤怒揭露:

南宋全境的農村,都在玩「預征」的把戲,

有些州縣甚至把賦稅徵收到了淳祐十四年(1254)。

可是陳御史罵歸罵,宋朝的「預征」還是不停,甚至到了南宋亡國前夜,有些州縣還提前征了十年賦稅——元朝的稅,都替人家征了。

如此「花樣坑」的賦稅制度,也就有了《宋會要》里,「富宋」農村觸目驚心的景象:「催科常不及分,民間欠負無時可了。雖無水旱之變,而逃租其產,漂寓他鄉者,往往而是也」。生活在「富宋」年間的農民,就算風調雨順的年景,破產變流民,都是常見現象。

那些至今令無數「精英」神往的,

宋朝士大夫們優雅富足的文化生活,就是多少兩宋農民家庭的悲慘血淚換來。

而比起這三百年如一日坑農民的田賦制度

宋朝的另一樁國策,更給農民生活落井下石:「歲幣制度」。

雖說至今不少歷史票友們都在稱頌:兩宋花錢買和平的歲幣制度,以極少的經濟代價,為大宋百姓帶來了和平幸福的生活。可放在宋朝農民身上,這「和平幸福」,簡直是平添重負。

因為兩宋的歲幣,不管是北宋給遼國西夏掏腰包,還是南宋給金人送孝敬,

按照「合同」規定,都是要送白銀絹帛這樣的硬通貨。

大宋的銅錢鐵錢?人家根本看不上眼。可北宋的銀礦主要在西南,絹帛主要在東南,全要靠大宋百姓們沿途肩挑車拉,千里迢迢從大南邊朝北方運。放在宋朝差役制度下,這更是沿途農民們白出勞役。以《宋史》記錄,運送歲幣的這一路,青壯幾乎被抓光,田地紛紛拋荒,生產破壞十分嚴重。

而當南宋不惜殺掉大英雄岳飛來求和,換得給金朝「送錢當侄子」的機會後,所謂的「南宋和平生活」,卻是農民災難的加強版:以南宋周密的憤怒指責說,

宋金別看簽了和約,可南宋農民承擔的賦稅,卻比岳飛吊打金人時還重得多,簡直是「安得不重斂於民」。

岳飛蒙冤被害二十年後,南宋直臣胡銓也悲憤描述了南宋農民的「和平」生活:農民紛紛逃亡,田地大面積荒蕪,簡直是「脊中國以肥虜,生民疲於奔命!」

如此「疲於奔命」的狀況,宋朝的農民們,當然也就忍不了。所以兩宋三百年里,載入史冊的農民起義多達433次,等於是平均每年,就有一到兩次農民起義。

而「脊中國以肥虜」的歲幣政策,常成為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導火索。

比如北宋年年送給遼國西夏的歲幣,就叫忍夠了的浙江農民們,發出「」歲賂西北二虜銀絹以百萬計,皆吾東南赤子膏血也」的怒吼,然後就鬧起敲響北宋喪鐘的方臘起義。南宋亡國前夜,江南福建廣東地區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持續十五年之久。

正是這兩宋自己挖坑,鬧出的持續不停的農民起義,把「富宋」的國力,折騰到長期積貧積弱的地步。南宋王朝沉沒於崖山海面的悲情結局,更昭示了一個永不變的硬道理:農業民生問題,國家穩定根基!

參考資料:《宋史》、《續資治通鑒》、《宋會要》

 好物推薦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我們愛歷史》商城


推薦閱讀:

來,當一天純正澳洲農民
農民收入還是太低!
莫言:依然做「農民的兒子」
農民被嘲諷沒錢, 一氣之下用拖拉機運4噸現金買車, 只要最貴的
封建王朝農民起義那麼多,為什麼只有李自成是打不死的小強

TAG:農民 | 富裕 | 農民起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