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能否彌補信仰與美育的缺失? | 劉蘇里評《季風青少年哲學課》
哲學,大概是日常閱讀和公共討論被提及最頻繁的學科之一。自然它也不止是一門學科。
蘇格拉底有句話,中譯過來,就是
「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不管哲學如何被定義,它都必然需要思考,去克服狹隘、偏見和頑疾。而要真正與日常生活建立聯繫卻是一種挑戰。晦澀的哲學內容尤甚。
不少學者、書店或出版機構都做過嘗試。比如曾經的上海季風書園,他們邀請八位來自上海高校的哲學教師,以中國語境為背景,主講經典哲學命題,彙集成《季風青少年哲學課》。全書共分為八講,主題涉及自我、生命、心靈、愛和科學等。今天的作者劉蘇里從
「哲學能否彌補信仰與美育的缺失?」
這一提問談起,對該書作了他的評價。
撰文 | 劉蘇里
(北京萬聖書園創始人)
很多人一聽「哲學」這個詞兒,掉頭就走。因為哲學家
(在有些地方叫「哲學工作者」)
也好,普通讀者也好,甚至你自己,要麼把哲學「高大上」化了
(的確,多數哲學書不易讀懂)
,要麼根本沒說清楚哲學到底是什麼,跟人的日常生活是什麼關係……總之,掉頭就跑。
我不敢說《季風青少年哲學課》對「高大上」去了魅——畢竟講者都是哲學專業的畢業生,畢業後在大學專業教授哲學,即使面對十幾歲的青少年,也難免「哲學腔」——但我敢說,以我的理解力,8位講者的解說,盡量做到了通俗易懂,不容易。
《季風青少年哲學課》
作者: 劉擎 等
版本: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年7月
哲學、信仰與美育
「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這本書的其他特點,後面會專門講,我想趁機先談談兩點關於哲學的個人考慮。
第一點,
「哲學能否彌補信仰與美育的缺失?」
這是我讀這本書時,想起了蔡元培先生,而想到的。1917年,蔡元培在一次演講中,提議以美育代替宗教。他說,
「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
,並且也因此
「足以破人我之見,去利害得失之計較,則其所以陶養性靈,使之日進於高尚者,固已足矣。」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之議,影響廣泛、深遠,不時有人因感慨中國缺失信仰而提起它來。我不知道,蔡先生「美育代宗教」,是否策略性考慮,但我知道「一代發財,三代穿衣」的道理,就是學會穿衣服,都得花掉三代人的生命,要是學會欣賞美,是不是要花更多時間?讀《哲學課》,讓我胡思亂想起來:「代替」美和宗教的,哲學或許擔當得起這個角色?
很自然地,你和我同時會想到第二點,就是「哲學是什麼,它可以擔得起『代替』美和宗教的角色?」據我幾十年的讀書觀察,分歧最大的,可能就是「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沒法兒達成共識。但有關哲學的起源,好像有個比較一致的說法,「哲學起於驚奇」。一會兒我還會轉過頭來就這句話再聊幾句。我先談談亞里士多德有關幸福的說法。其實《哲學課》第四講,陳勇老師專門講了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下面兩段話,是我讀第四講的筆記:
什麼是幸福生活?亞里士多德說,它有三個境界:享樂的生活、追求榮譽的生活,以及沉思的生活方式。它們是遞進關係,由低至高,後一種生活方式,是以前一種為基礎的。
那麼,為什麼沉思的生活,是最高級的生活方式呢?這裡涉及對哲學的理解。沉思的生活,其實就是哲學的生活,也就是追求智慧的生活,追問我們為什麼生活(活著的意義,以及生命的意義),以及怎樣生活,才算是幸福的,一句話,在各式各樣、各種各類問題的追問中生活,才是值得過的生活。這才是哲學的本意,更準確說,才是人生的根本意義所在。雖然只有少數人才過得上這樣的生活。但日常經驗告訴我們,許多人是有條件過這樣生活的,但未必選擇這種生活方式。他們要麼對此不感興趣,要麼認識不到它的價值。但亞里士多德告訴我們,它就是人生的最高級的生存狀態。
就上面兩段筆記,我還想做幾句發揮。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說是「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這句話有點厲害,甚至苛刻。但我認為,它道出了人生的真諦。蘇格拉底還說過這樣一句話,認識自己的無知,才是最大的智慧。大家都知道,哲學起源於古希臘,本意是愛智慧,追求智慧。把蘇格拉底兩句話連起來理解,再結合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哲學是什麼的答案,也就出來了。說俗點兒,哲學跟人選擇如何活著有關,或者乾脆說,人哲學地活著,生命才有意義。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或可說,人向哲而生,在無可奈何情況下,可以代替美和宗教信仰。
如果我沒理解錯,所謂哲學的「驚奇」,就是對人的存在,人與他人,以及各種事物關係的探尋和追問。大家不妨靜下來想一下,一個人如果在「探尋和追問」中度過一生,那該是怎樣的一生?具體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你每遇各種人、事,都能停下來多想三秒,更可能的不是增加了煩惱,而是腦子不犯糊塗,更少上當受騙。
拉斐爾·桑西作品《雅典學院》。
「高大上」與普通日常
「以哲學為武器,迎擊所有的不公和邪惡」
現在,我們回到《哲學課》這本上來,說說它的幾個特點。
第一,就是它援引的例子,引用的充滿哲理的句子,當然包括各種理論、思想實驗、事件等等,大都來自西方,雖然偶爾可見類似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等等。在全部講讀中,到處可見對英語、德語、古希臘語的引用。因為書中談論的東西,藝術、科學,生命、死亡,智慧、真理、意義,幸福、美德、正義,以及真假、對錯、好壞等等問題,都發源於西方人的思考和知識體系。
換句話說,我們今天生活、工作、思維等大多數概念、觀念、理論,其實大都來源於西方,都是西方近現代四五百年知識、實驗、思想的結晶。認識到這一點,並不意味著我們的祖上沒有可取之處,而是認清一個現實,我們所處的現代世界,或者說我們即刻生活的世界,它本質上,是被西方的知識、實驗和思想塑造的,我們要有所貢獻,有所發現和突破,最好的辦法,不是回到自己的過去,挖掘古典的知識、觀念、思想和技術創造,而應該在過去四五百年的基礎上,再融進我們過往的經驗和資源,養育出新的花朵。哲學、科學、技術如此,文化、觀念理論和制度,亦復如此。任何企圖拿出自己的一套特殊的知識、經驗來應對四五百年的積累,以體現自己的特殊性,自己的獨特樣式,不僅徒勞,而且貽害無窮。
第二,如何讓「高大上」的哲學,進入普通人的日常?首先要破除哲學專業的壁壘,既有語言的,也有概念框架的,還有思維套路的。這一點,劉擎老師的第一講,是個典範。
對於一個普通讀者,或許還知道作為哲學家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甚至維特根斯坦和海德格爾,但要知道貝克萊、普特南就比較困難了,再說到傑克遜、葛梯爾,估計連許多社會科學專業畢業的學生,都未必知道。
但這些名字,都出現在劉擎的講座中,他是怎樣讓普通人認識這些哲學家的呢?就是通過各種「思想實驗」,各種例子,比如龜兔賽跑、飛矢不動、芝諾悖論,而這些例子和實驗,跟我們可以理解的日常事物聯繫在了一起,只是我們平時沒在意它們跟哲學有什麼關係,更不知道,有那樣一些被稱為哲學家的人,很認真地思考過它們,而當劉擎將你熟悉的事物跟某位哲學家聯繫起來以後,你如此容易地知道並記住了他們。
維特根斯坦講過「私人語言」問題,如果在維特根斯坦本人的書中,估計你首先不會去讀,其次,讀也未必讀得下去,再次,讀下去了,未必讀得懂。劉擎用人人都有的有關「疼」的感受作為例子,一下子就把什麼是私人語言的問題給講清楚了。劉擎的講解,不僅激活了你對私人語言過往的感受和經驗,甚至還會激發出你某種智識上的樂趣,因為某次跟朋友爭論,吵了兩個小時,最後發現,你倆談的根本不是一個問題,或對問題的理解,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倆小時相當於雞同鴨講,各自對牛彈琴。到這時你在讀讀下面這句話,
「語言規則源自共同的用法,語義的意思是在語言遊戲的使用中形成,而語言遊戲是公共遊戲,你一個人不能獨創一套有意義的語言。」
就可能比從前沒由來地讀它,真正多了一層理解、懂得。
《邏輯哲學論及其他》
作者: (奧地利)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
譯者: 陳啟偉
版本: 商務印書館 2014年10月
維特根斯坦早期重要的哲學著作,曾改變了當代哲學方向。
再比如,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也就是自由落體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一個「定論」,就是不同重量的物體,下落的速度不同。伽利略用兩塊不同重量的石頭做了實驗,結果下落的速度是一樣的。劉擎說,或許伽利略根本沒跑到比薩斜塔做這個實驗,他只是通過邏輯推理,推翻了亞里士多德。要知道伽利略是怎麼做到的,可去讀本書20-21頁。劉擎的結論首先是,
「邏輯很有力量,會幫助我們清晰地思想」
。但問題比這要複雜些,因為存在一個叫「邏輯悖論」這回事,所以邏輯「有時又會迷惑我們」。
第三,《哲學課》是近些年出現的一個「傳統」的繼續。什麼傳統呢?給年輕人或普通人講哲學,也可以說是哲學的普及化傳統。我可以隨手舉幾個例子,作者有中有外:《哲學家,請回答!——小孩子的哲學大問題》 《101個哲學腦洞 》《哲學起步 》《哲學課的逆襲 》《14歲開始的哲學思維訓練 》《哲學的歷程:西方哲學歷史導論》《思想:哲學基礎導論 》《30秒探索書系 :哲學 》和《通向哲學的後樓梯:34位哲學家的思想和生平》等等。據我觀察,這股潮流,並非悄然而至,但不被媒體注意。它的規模如此之大,來勢如此兇猛,說明它們深受市場(讀者)歡迎。季風書園2015年便著手這項事業,可謂獨具慧眼,而所有參與的講者,履行了應有的責任,把「艱澀難懂」的哲學,送到每位年輕人的手裡。
這項事業,在一個信仰和美感缺失的地方,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我想,把哲學引進每個個體的工作和生活,並通過它,訓練對美的的感受和鑒賞能力,踏上愛智慧、追求智慧的道路,或能拯救我們自己於焦慮、怨懟,進而以哲學為武器,迎擊所有的不公和邪惡的侵襲。
本文系獨家原創內容。作者:劉蘇里。編輯:西西。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
直接點擊
關鍵詞
查看以往的精彩~
杠精的誕生
| 貓奴的誕生 | 曉書館 | 4·23書系 | 好書致敬禮|2017十大好書|聚會方式
|第一批90後|陳小武性騷擾事件|黃仁宇|社會我
XX
|
孩子們的詩|
2017
年度好書
|
打
call
|
至愛梵高|
南京大屠殺|
隱私|
余光中|
屠岸|
《芳華》
|
西南聯大|
性社會學|
雙
11
|
秋季書單|
江歌案|
魚山|
龍榆生|
閱讀評審團|
霉土豆|
我和你|
兒童性侵|
廣播體操|
嘉年華|
保溫杯與中年危機
|
《二十二》|
人性惡
|
低慾望社會點擊
閱讀原文
,到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