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俄國精銳不帶頭盔 戴帽子只為了更帥?
14 人贊了文章
作者:軍事家
在很多電影,尤其是鋼盔彷彿是一個防彈利器,主角戴上那基本就刀槍不入了,經常說鋼盔能防彈救命。而這種錯誤看法又在虛擬世界中被進一步放大,彷彿鋼盔一戴,子彈就不能拿自己腦袋怎麼樣了。
但這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首先,在80年代前,鋼盔沒有啥複合材料,就是簡單的鋼材,厚度一般都在兩毫米以下——再厚上去人就戴不動了(實際上這個厚度的鋼盔已經很沉了)。對於這個厚度的鋼材,基本上所有槍械都能在正常交戰距離將其打穿。尤其是在二戰中,各國的步兵輕武器都還以大威力的全尺寸步槍彈為主,打穿這麼個東西就和玩一樣的。
哪怕到了戰後,中間威力彈藥雖然射程沒那麼猛,但打穿鋼盔威力綽綽有餘。70年代興起的小口徑槍彈在穿透力上反而更強一些。總之,那麼點厚度的鋼材要擋住子彈,很難。可能手槍(還不能是諸如駁殼槍、M1911等大威力手槍)在較遠距離的射擊能被勉強擋住,或者偶爾讓幾發入射角度太偏的子彈彈開,但這都是小概率事件,不能一直拿著特例來證明鋼盔對槍彈的防護作用。
哪怕進入了複合盔和特殊材料時代,軍用頭盔要擋住制式軍用步槍的直射也是十分夠嗆的,狙擊步槍就更不用說了。不過其對手槍彈的抵禦能力有所提升,但這在戰場上作用也是有限的。而另一方面,一顆以幾百米每秒速度撲來的子彈打在鋼盔上,哪怕沒有打穿,對人的頭部也可能造成傷害,不能光用打不打穿來衡量是否造成殺傷。很多藝術作品中,對鋼盔的效果過於神話了。
那麼,鋼盔到底戴上戰場有何用呢?實際上,鋼盔主要是來防彈片的。與影視作品或是虛擬世界給人的印象不同,真實戰場上真正的主力殺傷武器不是槍而是炮。從一戰開始,炮擊造成的傷亡就遠遠大於槍彈直射造成的傷亡,今天更是如此。很多戰鬥根本不需要到短兵相接的階段,光用炮就已經決定勝負了。
炮彈對步兵的殺傷除了衝擊波,很大程度就是裂開的彈片。彈片打到手腳或許只是受傷,但打著腦袋就沒救了。不過彈片因為是飛散開來的,不太可能對某個個體形成全面的直接命中,飛行速度和穿透能力也亞於槍彈。鋼盔這時就派上了用場。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鋼盔對彈片的防護也無法做得很好,材質改良後的複合盔就大為加強了其對彈片的抵擋效果。從這方面來說,鋼盔雖然擋不住子彈,但的確可以救命
另一方面,戰場上飛濺的石頭、磚塊、玻璃等等,雖然被打著不一定致死,但起碼會受傷造成非戰鬥減員,鋼盔對於防護這些傷害同樣具備效果。不過對於俄國老兵來說,打仗主要靠技巧和膽子大,他們對鋼盔很不屑。哪怕是到了俄羅斯時代,我們看其前線部隊的作戰照片,尤其是以精銳著稱的特種部隊和偵查部隊,很少戴鋼盔。
對於其而言,鋼盔徒增重量,而滲透作戰的精髓則是機動和隱蔽。如果真的到了要和敵人正面猛烈交火,需要鋼盔來抵擋炮彈碎片的時候,也證明任務失敗了,有沒有這個盔一個樣。很多執行常規作戰任務的俄羅斯老兵也不太喜歡鋼盔,他們覺得沒有鋼盔的阻礙,腦袋可以更好地觀察情況,先敵下手比被動挨打要強。
推薦閱讀:
※第二章 懷恨汴梁
※朱東安: 從三份歷史文件看庚子之戰的性質與起因1
※歷史鉤沉:甲骨卜辭中的女神
※在歷史中《春秋》是本什麼書?
※兩個意味深長的歷史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