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互聯網金融盛產老賴?
來自專欄新金融琅琊榜1 人贊了文章
文 | 董雲峰
高利率覆蓋高壞賬,必然造就老賴,還會將一些好人逼成老賴。這種商業模式踐踏的是信用文化,破壞的是整個金融體系的根基,是一種竭澤而漁的行為。
1
惡意逃廢債是最近P2P網貸行業的一大焦點。
在這波大洗牌中,一開始,平台們紛紛呼籲要防止擠兌風險,對此新金融琅琊榜曾撰文《P2P哪來的擠兌危機?》進行過科普。
這是因為,強調擠兌風險,等於告訴所有人我是信用中介,我搞期限錯配乃至資金池,無異於自己作死,不可能得到監管支持。
爾後,關於擠兌風險的提法逐漸淡出,更多以流動性風險的面目出現。
近期以來,行業呼聲紛紛轉向打擊惡意逃廢債,也就是老賴身上。
據稱,平台電催只要打電話,借款人就報案舉報;又或者借款人假扮投資人,湧入投資人群,惡意詆毀平台,希望搞垮平台,不用還錢。
最近的老賴還把劉備奉為鼻祖,「你們見劉備借荊州還了嗎?」
歷史在重複。去年末現金貸整治風暴降臨後,逃廢債風險一度驟然上升,令很多從業者備受重創。
針對這種趁火打劫的行徑,各家平台一致聲討,並呼籲監管部門介入以打壓歪風邪氣。
8月8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關於報送P2P平台借款人逃廢債信息的通知》,要求P2P平台上報惡意逃廢債借款人信息,並表態將協調徵信管理部門將上述逃廢債信息納入徵信系統和「信用中國」資料庫。
行業亂象那麼多,如何確保被納入黑名單的不是校園貸、套路貸的受害者呢?萬一造成新的不穩定因素怎麼辦?到時候矛頭指向可是央行、發改委。
所以距離最終納入相關徵信體系,或許還有一段路要走,但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震懾和維穩作用。
監管部門夠意思了。
2
為什麼P2P網貸等互聯網金融領域盛產老賴?
常見的解釋如下:
第一,互聯網金融的借款人主要是在銀行等傳統金融渠道借不到錢的人,本身風險就比較高。
第二,互金平台普遍沒有被正式納入徵信體系,導致違約懲戒手段有限,這與銀行等金融機構沒法比。
第三,互金行業整體形象欠佳,並且或多或少存在合規問題,這會引起借款人的僥倖心理,認為平台非法所以不用還錢,或者平台倒了就不用還錢。
上述三點可以引申一個推斷:借款人有動力選擇性逃廢債,從互金平台借錢去填補在金融機構的窟窿——在金融機構那裡做好人,在互金平台面前做壞人。
在我看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被忽略了:高利率覆蓋高壞賬,必然造就老賴,還會將一些好人逼成老賴。
過去幾年裡,以現金貸業務為代表,在高利率覆蓋高壞賬的商業模式之下,互金平台對壞賬的容忍度很高。
如果實際年化利率達到了100%,你還會在乎10%、20%的壞賬率嗎?專業的風控還有那麼重要嗎?
而小額、分散的特徵決定了平台將風控重心放在貸前而不是貸後,面對逾期沒有動力做高成本的司法追索,更願意低價打包賣出。
這意味著什麼?好人為壞人買單,並且壞人往往無需承擔任何代價。
於是出現了「憑本事借的錢,為什麼要還」的驚人言論。
人性經不起考驗,更何況這些資質更差的人,他們最有可能成為老賴。
高利率覆蓋高壞賬,踐踏的是信用文化,破壞的是整個金融體系的根基,是一種竭澤而漁的行為。
這就是為什麼,新金融琅琊榜一直支持36%利率紅線。這條紅線,對借款人是約束,對互金平台也是約束。
金融是一種特殊的業務,必須被監管、被制衡。
3
說到這裡,還需要警惕一種情形的出現。
對於某些平台來說,開口閉口打擊逃廢債,不排除是一種轉移視線的做法,將原本自己該背的鍋,扔到了老賴身上。
翻譯過來就是,不要怪我,而是老賴太多、太壞,所以請投資人一起「共克時艱」。
打擊逃廢債可以,前提是你的借款人是真實的,不然成了賊喊捉賊。
其實,天底下真有那麼多老賴嗎?
根據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數據,截止8月14日,最高法累計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1168萬例。
籠統來看,可以得出的認知是,老賴佔全部人口的比例不到1%。
哪怕互金行業比例高一些,但是這個比例要有多高,高到可以輕易將互金平台置於死地?
再加上,這些老賴的債務,不可能集中在最近到期,理論上其衝擊不會集中爆發。
至於老賴散播消息惡意攻擊平台,試圖藉此搞垮平台而不用還錢,試問這些平台要有多不堪一擊?
惡意逃廢債問題值得關注,但是與之相比,平台自身的問題才是關鍵。
你們在老老實實做業務嗎?你們真的做到合規了嗎?哪怕不完全合規,做到專業、審慎了嗎?
從來都是內因決定一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