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與理性哪個結論更靠譜?
來自專欄形象塑造專題研究
關於感覺和理性的合理分析我們更可以將其理解或參考為西方近代的唯理論哲學與經驗論哲學,分開來說,唯理論哲學認為,理性知識的來源;經驗論認為經驗才是知識的來源(經驗歸納認識活動),與感覺主義心理學(感覺主義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前者認為感覺來自客觀世界,是一種客觀事物作用於人的感受。後者認為感覺為存在或主觀自身,對物質世界的存在表示懷疑)以及經驗主義互相關聯。
其兩者所指出的「知識」的定義便是指人類的推理認知活動。相關研究認為唯理論與經驗論的爭議在於其分割了認識思維活動的本質,並單純的將其分解為理性能力與理性活動的思考。
回到問題來談,感覺更像一種基於意識或經驗基礎下的一種本能反應(例如我們說熱水這個詞第一反應就是燙),因此可以說感覺也是理性分析的一種類型,只不過其效率更高,也更不容易受到主觀意識影響。
而同樣基於其效率高的特性,感覺所得出的結論往往參考因素較少,因此結論合理性以及分析問題時的角度數量往往無法保障。
與此同時基於感覺下的結論往往會忽略個體自身的感情因素,而且感覺的思考過程個體往往難以察覺,因此個體意識無法賦予其得出結論的合理性支撐以及對待合理的準確判斷(同理理性分析往往分析的時間更長,結論論點相對明確,且考慮自身情感或主觀態度的因素往往較多,但主觀態度又是影響合理性這一定義的重要因素)。感覺基於剛才結論中感覺是源自經驗的特性,因此其分析所得出的結論合理性往往受制於個體的經驗水平或認知能力,例如在迷路時有得人可以根據感覺走回之前的路,有的人不可以便是這樣。
就實際問題而言,基於問題的不同,兩者結論合理性往往也具有很大差異,如就感覺來說,自然界其他生物更多為根據感覺決策,其成功率與正確率往往較高,然人類若處於同一環境則準確率往往偏低;或者換個例子做其他類型的人類活動決策,很多事物的圓滿與正誤都是受個體差異性而影響的,因此其對待合理的定義,對合理的要求以及分析的方向,水平等均有很大差異,於此就本角度而言結論是否合理 又無法判斷。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感覺分析與理性分析各具優勢,然其所指代的只是一種個體思考與分析的形式或方式,並無實際的優劣之分(就如同說蒸和炸誰才能把食物做熟一樣,決定能否做熟的因素在於操作者的方式,智商,採用的器具質量與方式,以及看待熟的角度,而不在於烹飪手法的區別)。
而綜合文首處關於經驗論哲學,唯理論哲學以及感覺主義的概念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實際的問題解決中我們應該就感覺與經驗兩個角度同步分析,並依次分析兩種相應概念下所得出結論的原理,從而得知出影響兩種結論的因素與相應的角度,優勢與劣勢是什麼;
除此之外,筆者還建議大家可以使用切換自身角色或性格定位的方式以獲得更多角度的認知結論,從而使得最終解決方案合理性得到最佳。
往 期 內 容
怎樣塑造優雅隨性的慵懶造型?我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怎樣科學防治女性脫髮?
Thank you for your patience.感謝您的耐心閱讀。配圖作者Picasso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