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流動性

第六節 流動性

當我們在討論神權,隔離與有利位置這些概念時,發現以這些概念為組合體的文明,具有不可思議的穩定性,在維護其整個階級制度的穩定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使整個社會固化,使處於有利位置的階級更穩定,如果不是社會平等理念的普及,這樣的制度可能永遠都不會推翻,而前文提到過,奴隸社會間不同階層的流動性,對於個人價值覺醒的影響,正是這種流動性,促使了社會不同階級在平等理念上的覺醒。也正是被壓迫階級爭取平等理念,造成了社會暴亂的根源,而值得諷刺的是,今天的社會穩定所依靠的理念正與這三者背道而馳,而這一理念正是依靠平等理念而獲得發展的,它就是社會的---流動性。

而利用這種社會流動性,來維持整個文明體系的穩定性,並非在近代才被發現和應用,而早在中國的隋朝就以將其應用於整個社會體系中,在早期,統治階級就意識到某些現象,他們從一個個王朝的覆滅中,總結了和研究了大量關於王朝崩潰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他們將原因歸咎於皇帝的昏庸無能,以及大臣的徇私枉法,貪污腐敗。他們除了要求皇帝開明聖賢外,也對原來的國家的制度進行了改進,同時也認識到社會階級的流動性對於國家效率的影響,而在對促進整個國家效率與節制貴族勢力的發展上,進行了大量改革。而他們如何解決貴族階級的固化對於國家的腐蝕以及保持國家的效率呢?

早期,國家採用的是察舉制與徵辟制,而這種方式缺乏客觀性,並使貴族勢力膨脹,正是因為種種弊端而採用科舉制,其徹底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貴族階級的壟斷;而使得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人進入社會上層,從而獲得展現才華的機會,也使得整個社會變得開明而繁榮,而歷史也證明,這種制度使得中國在個人價值的實現上,並非傾向於擁有財富和土地的貴族領主,而是完全體現在考取功名上,即中國的貴族價值體系完全是建立在官本位的基礎上,而工農商這以群體反而處於社會下層,而這些群體唯一獲得晉陞通道的機會,並不是財富和土地的多少衡量,而是只能通過科舉制度,社會所有階層都可以獲得得到求學和考試的機會。這也從側面說明,科舉制度能提供一個平等意義上的實現個人價值的平台,使得整個國家階級概念趨向於一種以證明個人價值為核心的體系,從這方面看,中國的制度在追求平等與效率方面,確實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每個官吏都被分派到自己家鄉以外的地方去做官,以保證他不能利用自己的職權在當地發展家族勢力。遏制了地方貴族勢力的發展。

中國的制度特性,使得階級的形態發生了最本質的改變,皇權被樹立的足夠的高,使其保持神權中的威嚴和神秘感,也正是如此,中國王朝的覆滅並未能真正威脅到皇權制度這個體系,他距離被統治階層足夠的高,兩者是不同的世界,哪怕是被推翻,人們將原因歸結為個別皇帝的昏庸無能和官員的腐敗,而並非是整個皇權制度,這也是中國制度穩定的根本原因。並且依靠官員這一特殊的貴族階層來治理國家,它通過科舉制度,使得整個國家保持一種社會階層上的公正和平等,能提供每個人都能證明自身價值的平台,使得國家的流動性超過任何同時期的文明,貴族階級的固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國家能通過官員階級這條紐帶,使得各階層間緊密的連接在一起,整體完美的接合,即保證了皇權的高高在上,同時又能使每個人都有同等的機會來獲得某種意義上平等的權益和機會,這種方式有效的減少了社會不公產生的怨恨,其效率和穩定性程度遠遠超於同時代的其他文明的制度。從這一點上,中國文明改變了貴族階級所固有的體系,同時這個體系在表現其優越性的同時,也表現出了其結構上的不穩定性,這個體系需要兩個控制點,即皇帝和官員,兩者關係一旦崩潰,整個社會就會由於控制力的喪失,而陷入巨大的混亂中。而我們注意到流動性的平等性與神權,隔離以及有利位置這些概念是完全矛盾的。其根源在於這個社會的發展過程,在早期流動性促進了社會的繁榮,這也使得貴族階級的勢力得到發展,但流動性加快,其社會不可控,不穩定的部分也隨之增加,這個問題就像中國當初所面臨的問題---土地應不應該買賣?而這也使的階級固化,而中國文明在階級固化後,失去了控制力的社會,其階級的穩定性反而低於其他文明。

對於社會流動性這一概念,我們在前面的論述中,以多次提到,其對個人價值的實現,以及保證整個社會的效率都有不可思議的作用。

而流動性對於社會影響的重要性在近代也引起人們的注意,美國社會學家P.A.索羅金1927年出版《社會流動》一書中,強調對社會流動的定量研究。他側重研究了流動的數量、方向和地區分布等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社會變遷的速度加快,社會流動率提高,這引起許多社會學家的興趣。在西方社會學界,社會流動已成為社會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根據社會流動的方向、參照基點和原因,社會流動可相應地劃分為垂直流動和水平流動,垂直流動是指一個人從下層地位和職業向上層地位和職業的流動,或者從上層地位和職業向下層地位和職業的流動。垂直流動可以伴隨地區間流動,也可是原地升降。垂直流動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極為重要。它影響社會的階級、階層和產業結構。如果一個時期內向上流動的頻率超過向下流動,說明社會在進步,反之,說明社會倒退,每個人都希望向上流動,而不希望向下流動。但每個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分布是不均勻的,只有那些具備一定條件的人才有可能上升,這個條件就是知識、才能和機會。對社會來說,關鍵是要有各種合理的流動渠道,要有一套選優的標準和實施辦法。這些渠道、標準和辦法是在社會流動的實踐中形成的,是一種社會選擇而不是決策人的主觀設計。

而水平流動可以使自然資源、物質、財富和人才資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影響著人口的地區分布和同一產業的內部結構。它帶來人員的交往,有利於各地區和群體之間的文化交流,能打破地區和人群的封閉狀態,有利於社會的發展。水平流動是指一個人在同一社會職業階層內的橫向流動。它多半是地區間的流動,也包含在同一地區的不同工作群體或組織之間的流動,而這種水平流動,雖然沒有獲得價值上的提升,卻可以使每個人在不同位置間尋找到最適合自己能力的職位,而勞倫斯·彼德所著的《彼德原理》,闡述了社會流動性所存在的一些問題,人們在某一個崗位取得一定成就以後,就會趨向於被晉陞到更高一級的崗位,一直晉陞到自己不能勝任的崗位為止,這樣,就可能導致組織裡面的所有崗位都會被不勝任其職的人所佔據。而在新的崗位上,被晉陞者使用的往往是他們在低層次崗位上使用的管理經驗和辦法,顯然,這在更高層次是不適用的。由此,導致整個組織內部的管理水平下降,組織的效率不高。而且,組織中的任何人,遲早都將有同樣的遭遇。而整個社會的固化,必然會導致社會的衰退,而這種不稱職有些類似於貴族階級的固化,這種不勝任就像是歷史中帝國後期貴族階級固化,這種固化是的整個帝國處於衰退中,晉陞通道以阻斷,沒有有能力的人來領導整個帝國,帝國崩潰時遲早的事情。隨著對社會流動性的研究,人們發現橄欖型社會結構,是最穩定的社會結構,同時也是對社會流動性形式的最好闡述,它所表明的是社會階層結構中極富極窮的「兩極」很小,而中間階層相當龐大。從社會學意義上說,中間階層的壯大,使得對立的貧富兩極成為一個連續性的排列,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看到拾級而上的希望,有助於舒緩貧富差距蘊蓄的社會對立情緒、以及由此衍生的系列社會問題。而這種社會結構的分層達成財富分配的平均化,並減低社會怨氣;並且每個階層在自我價值的追求上,都有普遍的社會認可和自我價值認可感,這類人比較有自信,個人能力堅強,生活舒適,幸福,心態也積極樂觀,這都源於社會足夠的流動性。從全球視域來看,世界上許多的現代化發達國家都是這種結構,當然也正是這種結構鑄就了許多國家今日的發達和輝煌。因為,龐大的中產階級具有對社會貧富分化較強調節功能和對社會利益衝突較強的緩衝功能。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流動性對於整個社會的穩定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從歷史來看,要實現這樣的社會存在兩個難題,一個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有利位置使社會流動性固化,使下層階級向上流動性受阻,後期我們發現貴族階級仍然存在,並對流動性產生阻力。第二點便是中產階級,因為沒有獲得有利的位置和特權,而往往承受更多的社會壓力和剝削,而隨著貴族階級的固化,整個社會中產階級就會不斷縮小,大部分都會破產而變的貧困,只有小部分進入貴族階級,整個社會變成金字塔的病態結構。

而今天,隨著平等理念的普及,流動性將受社會的重視,並在未來的社會制度結構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甚至對經濟周期性崩潰的預防和控制,都具有一定參考作用。


推薦閱讀:

(連載,深度)第二章:外匯平台的流動性與橋接技術介紹,橋接技術原理與功能。
央行表態有深意:市場不必擔憂流動性緊張
你需要點看的重要的閱讀背景材料:美國的經濟流動性更低嗎?

TAG:金融 | 金融市場 | 流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