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後如何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後如何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 人贊了文章

學習成績,或者說更寬泛意義上的「成功」主要由什麼因素決定?

許多人將成功歸功於智商與天賦等因素。但是我認為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才是更為關鍵的因素。若可以迎難而上,攻克困難後正向激勵並強化好學習習慣;而思維習慣的養成則更多依靠大量閱讀。

我們由於太高估天賦以至於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因素。

排名在前幾名的學生,不是全部依靠天賦與後天努力,真正的決定性因素是習慣。

我知道,很多人對學習的理解是這樣的:刻苦學習多花時間的人成績就會好,喜歡玩而且不花時間在學習的人成績就差。

在他們看來,有些同學天天上課睡覺打遊戲,然後考前翻翻書,最後考試有八九十多,那就是天賦高,白天認真聽課晚上挑燈夜戰,結果最多五六十,那就是天賦低。面對同樣的問題,一看秒懂就是天賦高,苦思冥想仍舊一頭霧水就是天賦低。但是天賦是基因決定,生而有之,不可改變,天賦是勤奮的功率。

換個說法,很多人的學習觀就是:「成績=天賦×努力;天賦=成績÷努力;努力=成績÷天賦」,但是我覺得這個公式不全對。

我認為,天賦的差距是存在的,並且這種差距在學習中的作用也是存在的,我沒有完全否定天賦的重要性,但是,許多人高估了這種純天賦的作用的重要性。人們大多時候下意識的認知,會導致我們把源於後天習慣但比較不易察覺的因素,歸功於天賦。

學習本身是自帶加速度的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所認為的「天賦」,其實是「偽天賦」。

那些讓學霸們用不多的付出,得到好的成績的因素,可以歸結為兩類: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這兩者的作用是如此重大以至於滲透到了學習的每一個細節中,體現出就是一種「天賦」的錯覺。

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影響人的一生。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由於幼年缺乏管教,「放棄枯燥的事物而尋求娛樂」的經驗更多,於是,神經突觸的建立,讓他習慣於從中獲得快感,適應了高刺激的事物。

一個學習習慣好的人,幼年可能被教育得好一些,從小適應了枯燥的鋼琴舞蹈書法繪畫課程,因此追逐刺激的經驗更少,適應了低刺激的事物,更習慣於在枯燥中堅持下去。並且,隨之而來的好成績正向激勵了這種親和枯燥的習慣。

如果兩者同樣是看書遇到枯燥的章節,前者在低刺激的環境中,會更容易走神,花了兩小時在神遊夢境中,走走停停,勉強的看完這一章;而後者更傾向於專註下去,十分鐘就能看完領悟這個章節。並且兩者對這個章節的印象深度天差地別。但是很多人卻會覺得這是天賦,是智商。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在早期,生活在一個節奏緩慢的教育環境中,喜歡這種拖延學習來開小差的快感,於是神經突觸的建立,使其習慣於拖延學習。而習慣好的人可能相反,在每一次立即行動後,會獲得了巨大的獎賞快感。

結果造成這種正向刺激的積累使其養成了毫不拖延的習慣;於是,同樣是上課講到稍微艱難的點,前者更傾向於打算拖到課後再消化,然後開起了小差,後者則更傾向於直接正面應對,當下解決問題,由此多出兩三倍的有效學習時間去學習其他知識。而事後,很多人就會覺得這就是天賦。

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積累的過程。很多人誤以為學習只是在積累路程,大錯特錯。學習也能積累學習的速度——換言之,學習本身,是自帶微小的加速度的。

學習要多思善問

「多思」就是把知識要點、思路、方法、知識間的聯繫、與生活實際的聯繫等認真思考,形成體系。「善問」不僅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還要虛心向老師、同學及他人詢問,這樣才能提高自己。

而且,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有所創造,敢於合理質疑已有的結論、說法,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敢於挑戰權威,要做到決不輕易放過任何一個問題。要知道「最愚蠢的問題是不問問題」,應該養成向別人請教的習慣。

所以,那些說什麼「能夠努力也是一種天賦」的,是不了解學習自身的含義。

學習效率高的人往往都有極好的閱讀習慣

我知道,很多人會舉某同學天天上課弔兒郎當,回宿舍就打遊戲,照樣年級前十的例子,來反駁我「學習效率高的人一定擁有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接下來,我就說一下這群人身上的另一種特性——思維習慣。這種因素更重要,同時也更隱蔽。

思維習慣有多重要?舉個例子,比如學習語言,你在學習英語單詞「cow」(牛)的時候,可以描繪出正在草原上散步的牛,這個圖像就與「cow」聯繫起來,完成了初步的學習單元「cow—圖形」,但學數學的時候,我們沒辦法找到一個實際存在的物品,來理解「+」的意思,因為加號背後的概念更加抽象。

你會看到,學習兩種事物的思維,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學習方法天壤之別,我們一直在強調「學習技巧」「學習方法」,但追根溯源,是因為學習中運用的思維方式不同。不斷鍛煉學習系統,巧用思維的人,自然學習能力強,學習方法好。

類比到學習,當概率論講到大數定律的章節,一個聽說過價格回歸、價值定律的人可能秒懂,一個聽說過「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當物理課上講到勻減速直線運動的規律,聽說過「強弩之末,不可穿魯縞」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當談到三階行列式的沙路計演算法時,做過智商測試題的人往往可以瞬間理解。

這種思維習慣的獲取,相當大的途徑就是閱讀習慣的養成。按照《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的分法,書籍的作用有兩種,一是提供經驗、二是教授理論。

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與高層次的思想對話,每天讀一、兩分鐘,有好處。學生這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遠遠超過咱們這些當老師的,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

比如一部小說,就是一系列經過高度整理、高度有序化的經驗;一本科普雜誌,除了經驗之外,還有一系列淺顯通俗的理論。

一個熱愛閱讀小說新聞的孩子,在早期可能就通過閱讀這種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經驗豐富度的途徑,擁有了遠超其他同齡人的早期經驗積累,而人總有從已有經驗歸納理論的傾向。

這個過程好比核裂變里中子的釋放——物質體積越大,發生中子撞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的經驗越豐富,平時突發靈感,從經驗歸納出理論/聯繫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面對新知識時也就更容易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做題的本質是熟悉邏輯通路

而即便是大家所公認的天才,其成就也源於常年思維習慣的鍛煉。這種後天的思維訓練的魔力是巨大的。

比如說,同樣解決一道難題或理解一個難的概念,需要經過至少七層嵌套的邏輯,一個經過高度邏輯訓練的人,前三層邏輯早已爛熟於心,第四五層邏輯又在他以前做過的題目、看過的書中熟悉過,剩下的工作只不過是推出剩下的兩層邏輯而已。

而一個沒經過高度邏輯訓練的人,可能只能熟悉前兩層的邏輯,要解決這個問題,他就要佔用極大的工作記憶空間,經歷無數次試錯,承受大量不熟悉邏輯的痛苦,才能hold住那高達五層的邏輯樹。於是解不出來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我們每做一道題目,每理解一個概念,每嘗試一次思考,就是在不斷地熟悉其內容底下的一個個邏輯通路。這種邏輯通路的熟悉,會遷移到我們未來遇到具有類似底層邏輯的問題中去,從而舉一反三。

總而言之,做題本質上的好處,就是熟悉邏輯思維,縮小推理的「可能性空間」,從而讓自己的邏輯習慣能更好地擬合實際問題的路徑。

好的學習習慣成就「天才」

以上所列出的每一個具體習慣,都只是習慣、天賦、努力、環境、經歷、方法等諸多因素的因素集合之一,一個人可能只需要十中得五,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十中得七八的「天才」,也會有二三短板。但總的來說,最根本性地決定學習效率的,仍是後天習慣。

無數的學生依據其從小到大的一個個習慣,積累下的一點點經驗,紛繁複雜的成長環境,人盡不同的個人經歷,高低不平的天賦和主觀能動性,上上下下地分布在這個國家的每一個學生身上。

我知道,很多人會反駁說,到了最頂尖的水平,只能拼天賦。換句話說,就是流傳得很廣的所謂「努力決定下限,天賦決定上限」。但是,我們也要明白,在無數個變數產生的高斯分布中,越往極端靠近,短板效應就越嚴重。在最頂尖的位置,習慣、天賦、努力、方法等已經是缺一不可。此時,所有的高權重因素基本都會成為必要條件,天賦在其間並無什麼不同之處。

所以說,所謂「天賦決定上限,努力決定下限」也是不準確的,所有的因素共同決定上下限。天賦唯一的特殊性就是不可改變。以大多數人的習慣之差,習慣的上升空間不知有多大。

「天賦」帶來的能力差距十分有限

我從來都不否定天賦的重要性,智商帶來的能力差距確實是存在的。

但在這篇文章,我想說的是: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是另一種形式的階級固化。

當然,學習效率還有另外的因素,例如學習環境:在一個進入衝刺狀態的重點高中的晚自習課,學習效率當然比離期末考還有大半個學期的大學日常,要強得多。在一個好的環境中,許多習慣上的缺陷可以得到補償。所以,選擇一個好的環境也是非常必要的。


推薦閱讀:

願你慢慢長大
蘭海:教育孩子,只有愛是不夠的
父母用錯誤的方式教育我,未來我會以錯誤的方式孝敬父母嗎。?
清代女詩人的成長與家庭教育
這個道理要讓孩子早點明白」父母只是平凡的普通人「!

TAG:教育理念 | 教育方式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