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寶金服提醒:購買理財產品前的風險評級別走過場
來自專欄橙子講經
無論你是去做銀行理財、證券開戶、還是P2P理財都會有一個風險評級測評,上面有二三十道單選題目,多與投資偏好有關。如個人年收入多少、有哪些投資經驗、接觸投資理財多久時間等等。每一個選項對應不同分值,做完測評答題的總分來判斷一個人是屬於什麼類型的投資者,從而判斷其適不適合從事該風險型理財產品。逸寶金服小寶提醒,如果你在做風險測評時,一定要認真做好每道題目,這關乎你投資理財的切身利益,馬虎不得,也也不能讓別人代答測評。
越俎代庖,銀行代填風險測評
今年3月,殷先生來到某銀行支行開戶。「開戶時他們工作人員問我用途,我說主要是儲蓄,也會購買理財。」殷先生向接待他的工作人員表示,自己平時會做些穩健型的投資,「過了一會,工作人員就給了我一張測評表,」讓殷先生沒想到的是,這張表已經全部填好,「我仔細看了下,上面所有選項都選了B。」當時工作人員給他的解釋是,這樣評估的結果就會是穩健型,方便以後向他推介相關產品。
「這樣客戶省事了,但畢竟關係到真金白銀,是不是太不嚴謹了?」殷先生表示,銀行現在都在比服務,但有些服務還真不能越俎代庖。
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個案,在逸寶金服小寶的調查中,有不少投資者遇到過類似情況。「有些銀行做測評是在機器上,上面還有時間限制,那些題也沒仔細看,工作人員讓我選哪個我就選哪個了。」
如此「走過場」,符合規定嗎?據逸寶金服小寶了解到,根據原銀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商業銀行應當在客戶首次購買理財產品前,在銀行網點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超過一年需重新進行風險測評。
客觀測評,投資策略精準畫像
資管新規給銀行理財帶來的最大變化,莫過於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收益,這就需要投資者對自我認知更加清晰和準確,避免因評估偏差而產生投資策略的失誤。
銀行理財產品風險評級是指商業銀行根據客戶年齡、財務狀況、投資經驗、投資目的、收益預期、風險偏好、流動性要求、風險認識以及風險損失承受程度等內容,測評客戶風險承受能力。
據逸寶金服小寶了解,銀行理財產品根據風險大小一般分為五個等級:低風險(保守型R1)、中低風險(謹慎型R2)、中等風險(穩健性R3)、中高風險(進取型R4)、高風險(激進型R5),風險依次遞增。其中謹慎類投資者不能承受任何本金損失,激進類投資者能承擔一切風險,大部分投資者的風險評估結果是前三類甚至前兩類。比較保守的投資群體,例如老年人多為第一類。
理性看待,多看風險少比收益
一份科學合理的風險測評,可以依據投資者的年齡、財務狀況、投資經驗等客觀因素,同時通過投資偏好等主觀因素,藉助智能測試手段讓投資者更加了解自己的風險偏好與風險承受能力,樹立正確理性的投資態度,避免出現不符合自身風險屬性的投資行為。
然而在過去一段時間,部分銀行對理財產品的風險提示實際上並不是很到位。有業內人士對逸寶金服小寶透露,目前在銀行理財產品實際銷售過程中存在誤導投資者現象,相關風險提示也不到位。一方面銀行存在誤導銷售,如向客戶保證產品按最高收益率償付。另一方面客戶貪圖便捷,對產品購買中的各種提示未加重視。對此投資者應提高警惕,仔細完成測評,提高風險認知。
在嚴監管的大背景下,隨著資管新規逐步落地,銀行風險測評執行將更為規範和嚴格。據逸寶金服小寶了解,商業銀行在風險評級過程中實施專區「雙錄」,即設立銷售專區,並在銷售專區內裝配電子系統,對自有理財產品及代銷產品銷售過程同步錄音、錄像。同時在顯著位置以醒目字體提醒消費者,可通過信息查詢平台、網站或其他媒介了解產品相關信息,並進行明確的風險提示。
推薦閱讀:
※3大點助你找准信託!風險較小,收益高過銀行理財
※18年買銀行理財必讀!銀行理財產品不保本真相
※為什麼P2P收益率5年慘跌50%以上,我還是堅持投!
※打破剛性兌付下,銀行理財該怎麼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