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爆雷危機警兆:實際控制人或早已「綠卡」傍身
一個月近200家P2P機構集體爆雷,讓不少個人投資者一夜之間成了「金融難民」,損失資金從幾千到數百萬不等。這其中的眾生百態令人唏噓:有拿著自己多年積蓄「一擲千金」的博弈者;也有在親朋好友慫恿下懵懂入局的盲從者;更有一些攛掇別人入場,以換取自身利益的掮客……
「四年來運營得好好的平台,說跑路就跑路,一點徵兆都沒有。」P2P投資者李迪告訴懂懂筆記,他在P2P平台上所投資的50萬元里,有父母的20萬,姐姐的10萬以及朋友的5萬,剩下的15萬才是他個人的積蓄。
但自從上個月初,這家總部位於上海的P2P平台出現提現困難、實際控制人「失聯」之後,他每天都不敢接聽好友打來的電話,甚至每晚都主動要求留在公司加班,減少與家人接觸的時間,避免被問及此事。
「感覺這也是個割韭菜遊戲,或者說是個蓄謀已久的騙局罷了。」李迪無奈的說,不少看似背書實力雄厚的平台,都在短短的一個月內集中爆雷,不免讓投資者懷疑,P2P從一開始就是金融機構設下的圈套,是赤裸裸的龐氏騙局。
那麼,面對眾多投資者們的質疑與恐慌心理,這些P2P平台幕後的核心管理層與所謂實際控制人,又有怎樣的看法呢?
行業野蠻生長,P2P平台壞賬頻發
「一開始並不是騙局,這點我很肯定。」
青島一家P2P機構負責人吳松告訴懂懂筆記,平台創立至今已經快五年了。在這一次爆雷潮中,平台受到了一定的波及,申請提現的用戶數量不斷增多,公司一時難以一一兌現。
他回憶說,早在創業之初,P2P機構數量並不多,競爭也不激烈。平台上線不久後,不少個人借貸需求便接踵而至,讓他和團隊看到了行業前景與希望。
「最早都是抵押借貸,做的最多的是車貸。」吳松表示,無論何種借貸方式,只要有價值相當的抵押品,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確保投資者的資金安全與投資回報,增加信任度。
然而不久之後,P2P迎來了井噴期,大大小小的平台誕生,讓借貸者有了不少新的選擇,行業競爭也變得十分激烈。於是,許多平台便開始打出「免押借貸」作為賣點以快速搶佔市場。
「從這個時候開始,就亂了套了。」李迪告訴懂懂筆記,包括他在內的大部分P2P平台,都在這時推出了針對個人用戶的小額免押審查的借貸業務。只要通過手機、身份證或第三方信用產品授信,簡單的核實之後便可開始為其在平台上募集借貸資金。
沒有了抵押,個人信息造假自然層出不窮,即便信息完全真實,也有可能在借款標定期限到達之後拒不還款,成為「老賴」。和不少網貸機構一樣,P2P平台也面臨著催收難的問題。
「催收現在也要在法律框架內進行,數額小起訴也十分繁瑣。」同樣身為P2P平台高管的黃嘉浩也表示,雖然免押借貸數額只有幾千、幾萬,但小數怕長計,一群「老賴」加起來,總的借貸金額就十分龐大了,這也是拖垮不少P2P機構資金流的主要原因。
為了按標的期限償還投資者本息,不少P2P機構只能尋求融資、貸款,以維持平台的正常運作。但有限的資本並不能填補越來越大的資金窟窿。部分抗風險能力較低的金融機構,也因為難以維繫支撐平台正常的運營,而早在一兩年前就已經退出行業。
「不想讓平台完蛋,就只能拆東牆補西牆,將新用戶的投資用於償還老用戶的利息,並遊說他們不提現做循環投資。」嘉浩說,這樣一來,部分好端端的P2P項目,就被迫成了徹頭徹尾的「龐氏騙局」,陷入不斷補窟窿的死循環中。
那麼,因為壞賬所引起的窟窿,真的能靠拆東補西補起來嗎?
平台高返利吸引新投資,拆東補西的方式填窟窿
「想要堵窟窿,前提是讓窟窿越來越小。」
曾在深圳一家P2P機構擔任運營總監的何旭告訴懂懂筆記,為了避免遇上「老賴」,造成資金上的壞賬,不少平台對於個人貸款的審核也都嚴格了不少。甚至有部分機構「一刀切」停掉了平台上的個人借貸業務,取而代之用虛擬「人物信息」以及高額返利,吸引新的用戶投資。
也就是說,在部分平台上所看到「黃先生,借款5.5萬元,還款期限24個月,用於購車首付」的借貸人介紹,有可能是平台憑空捏造出來的,並非真實存在的個人。而投資人只要能夠按期拿到利息,也不會求證信息的真實性。
「沒有真實的個人借貸,遇上老賴的風險就降低了,窟窿也就不會繼續變大。」何旭說,想要堵住原來的資金缺口,光是這樣做是遠遠不足的,還需要將投資者「託管」在平台的資金,進行增值,以填補壞賬、支付利息。
雖然在P2P概念上的兩端,分別都是個人,平台僅僅是以借貸中介的身份存在。但在現實中,卻有不少P2P機構將用戶的錢用於投資創業項目、理財產品,甚至借給了工廠、企業當周轉金,以獲得比個人借貸更高的回報。
「金融理財也好,借給企業也好,比個人靠譜。但大環境不景氣,理財投資回報低,借給機構的錢也難以回籠。」何旭坦言,這是讓不少P2P機構都感到十分苦惱的問題,而且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也不知道類似拆東補西的方式,能夠維持多久。
那麼,為什麼數量如此龐大的P2P機構,會集中在短短的一個月內接連爆雷呢?他告訴懂懂筆記,那是因為用戶產生了恐慌心理,導致平台出現大量提現申請。
「只要用戶不提現,平台所需支付的利息並不高,完全可以挪用新用戶投資的資金用於支付利息、運營開支。」即便有少量用戶提現,也完全影響不了平台的兌現能力。何旭表示,平台最擔心的就是有大量用戶同時申請提現,而一時之間拿不出這麼龐大的現金流予以兌現。
只要有一家P2P平台出現類似的提現難問題,輿論勢必就會不斷發酵,其他平台的用戶也會害怕出現風險而申請提現,從而波及到了整個行業。
「前幾年陸續小規模爆過幾次雷,但今年的規模太大了,太多投資者恐慌了。」在他看來,雖有不少P2P平台在幾輪行業洗牌之後依舊存活下來,但實際控制人的心態卻與創業之初大相徑庭,試圖利用吸引新投資維繫平台運營的過程,為累積並轉移個人資產爭取時間。
而最近大量P2P平台突然爆雷的事件,也不難看出實際控制人早有「逃跑」的計劃。只等東窗事發,所有投資人發現平台無法兌現利息甚至申請提現時,他們早已溜之大吉。
爆雷危機早就一觸即發,控制人多預謀「跑路」
「一開始並沒有發現問題,只是以為他們純粹有錢。」
在涉外行業從事顧問工作近十年的陶小華告訴懂懂筆記,她過去幾年經手的數百個涉外居留業務中,金融界人士幾乎佔了一半,而其中有近八成是P2P行業機構中的創始人、核心管理人。
據她透露,早期辦理涉外居留業務的P2P高管大多還是指定美加澳地區,隨著政策變化,後期辦理的大多更傾向於等待時間比較短,滿足投資金額即可獲得居留資格的希臘、匈牙利等歐洲「窮國」。
「早就知道有危機的了,只是時間問題罷了。」一位不願意透露真實姓名的P2P平台高管K表示,早在五年前創業初期,平台就已經陷入了不斷融資「堵窟窿」的死循環中。
加上大投資環境不景氣,實際控制人索性將部分新進投資者的錢,以大量莫須有的名目佔為己有,當成「私人資產」進行轉移,並給高管們發了所謂的「分紅」,把大家都「拖下水」,成了「共犯」。
據他所知,實際控制人在轉移資產的同時,也委託了第三方涉外機構,辦理了全家的海外永久居留業務。但讓他沒想到的是,P2P平台爆雷潮居然在今年七月份就集中爆發了。按照估算,這距離控制人拿到正式海外居留權時間還有不到三年。
「全部申請提現,他有錢也不可能給呀,都已經成騙局了。」K告訴懂懂筆記,控制人雖然暫時沒有拿到該國的居留權,但還是在爆雷潮的初期,選擇拋下團隊以及部分高管,獨自逃離國境就此失聯了,「這個鍋我們不想背,也沒那個能力背,只能找準時機脫清干係。」
面對大量揚言要提現、維權的平台投資者,他坦言,目前的解決方法依舊是以官方口吻發布安撫公告,好讓投資者們看到希望,行為上保持克制,並為公司高管集體「跑路」爭取一定時間。
當被問及P2P平台爆雷之後,被實際控制人「拋棄」的高管是否都有類似的想法時,K始終三緘其口,並反問了懂懂筆記:「僅剩那麼點錢都讓控制人卷跑了,(高管)除了配合調查之外,難道還能還錢不成?」
【結束語】
從P2P行業本身來看,過於野蠻的生長方式,讓許多平台經營粗放,缺乏正規的資金管理,抗風險的能力較低,為了搶佔市場而忽視信用審核、風險控制的重要性。
經過了幾年的運營,投資者數量增加的同時,壞賬也在不斷增多,資金流斷裂的風險逐漸積聚,使得P2P平台危機進入了一觸即發的階段。
除了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於P2P行業的監管力度之外,投資者在選擇投資平台時,也應該理性,不要盲目相信平台宣傳以及背書,更不要被高返利所蒙蔽。除了平台資質查詢之外,更要考慮自身承受風險的能力,尤其借錢投資的方式,更是萬不可取。
——————————————————————————————————
微信關注公眾號「懂懂筆記」每天第一時間為您奉上最新最熱的科技圈資訊~
多年財經媒體經歷,業內資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眾多,信息豐富,觀點獨到。
發布各大自媒體平台,覆蓋百萬讀者。
《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微信思維》、《微信力量》三本暢銷書的作者。
推薦閱讀:
※2017年最新版 I-751 表格指導填寫。
※為什麼說美國EB5長排期,美國EB1A沒排期?
※如何才能獲得EB-2/EB-3職業移民綠卡?三大重要步驟了解一下!
※美國外島,你了解多少?
※2018:美國綠卡即將一卡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