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思維模型?什麼是原則?
來自專欄多元思維模型3 人贊了文章
什麼是思維模型?
前段時間反思復盤的過程中,突然發現自己對思維模型的定義是不清晰的。查了部分書和文章,發現有很多人在談思維模型,但能真正定義清楚的卻很少。最後,在《seeking wisdom》中找到了非常清晰的定義。
一個思維模型,應該能幫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是如何運行的。比如牛頓三大運動定律,非常清晰地告訴我們星體是怎麼運動的,再過一個小時,地球將會運動到哪裡?這些都是可以通過模型計算出來的。
更具體地說,一個模型不僅能解釋一個結果是如何產生的,還能告訴你,為什麼是這個結果?比如誤判心理學中的社會認同傾向:在不確定自己要做什麼的情況下,大部分人會選擇從眾,特別是在壓力的作用下,社會認同傾向會更加強烈。
所以某些銷售機構在進行銷售宣講時,刻意製造封閉的環境,同時對目標群體施加壓力。然後引導一部分人先行購買,不知道買不買的那部分人有更大概率跟隨前面的人,完成購買行為。
在「壓力」和「困惑」的共同作用下,我們更容易從眾,完成購買行為,這便是社會認同傾向給我們的啟示。所以思維模型不僅回答了為什麼?還預測了人們在特定情況下的行為將是怎樣的?
This idea helps explain "Why" and predict "How" people are likely to behave in certain situations.
因此,學習一個思維模型,起碼應該回答一下這幾個問題:
基於事實的思維模型是什麼?
我能理解它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嗎?它能幫助我理解這個世界嗎?它是如何運轉的?為什麼它會如此運轉?在什麼條件下,它會正常運轉?它有多可信?它的邊界是什麼?它和其他模型的關係是什麼?
以前研究思維模型的時候,這裡的很多問題我都沒有解決,所以缺陷應該是很多的,雖然它們都很有用。
而且思維模型是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的,比如能量守恆定律:「能量不能憑空創造,也不能憑空消失,只能由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
那它和原則有什麼區別呢?
什麼是原則?
上個月我傻傻地分不清楚原則和思維模型的區別,想了很久,然後還把它們混為一談了,覺得它們代表的都是一樣的東西,即事物運行的一些底層規律。
後來在研究投資大亨雷·達里奧的時候,發現他對原則的定義和查理芒格對思維模型的定義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雷·達里奧的原則更傾向於一個人的價值觀。因為你的價值觀是你認為重要的東西,也是你所看重的東西。原則能讓你過一種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生活,它能把你的價值觀和行為連接起來的。
特別是在面臨兩難選擇時,你可以向你所信奉的原則求助,因為你相信那是正確的。
前段時間,一位朋友說可以一起創業,做比特幣挖礦。但在我的價值觀體系中,有兩條原則是這樣的:
- 零和博弈:一天只有24小時,做了這個,就要放棄其他正在做的事情。
- 戒欲:眾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忘。
在時間上,當時我剛好畢業,原本就打算去深圳找一家金融公司,做我喜歡的數據分析師。如果答應了,估計這個金融圈的數據分析師就做不了了。
此外,比特幣這個東西,人人都去爭,再去湊熱鬧,估計也沒什麼前途。而且,以我的認知水平,進了幣圈,肯定是韭菜,而不是割韭菜的大佬吧!
所以經過一番分析之後,我很快就拒絕了這個事情,因為這件事不符合我的價值觀,即我的原則。
雷達里奧認為,最有價值的原則源於我們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及對這些親身經歷的反思,它們決定了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我認為推理的過程,思考的過程,比思考的內容,思考的結果更重要。所以我有一條原則是這樣的,重視重要理論的推理過程,而對結論持懷疑態度。
我在看書時,也會刻意研究作者是如何得出結論的?結論可以不靠譜,但推理的過程必須嚴密,經得起考驗。這樣,我在推理自己的觀點時,就能提高觀點的準確率了。畢竟決策時,錯誤的觀點所要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查理芒格和雷達里奧在這點上應該都感同身受。
但即使有這麼一個原則,也不一定能做到。現在很多文章都會把自己的結論用黑體,紅體標出來,告訴讀者這是重點,所有東西都可以忘記,這個乾貨你要記住呀!
人很難抗拒容易得到的東西,我也不例外。稍微不注意,看一篇文章,最後可能就只留下了一句「別人認為的金句」。
而且提出一個觀點的成本,已經低到水平面以下了,所以這種現象只會越來越多。人的天性,讓我們本能地對「客觀的」,可以自己找到的內容不感興趣,對主觀的看法感興趣,演講大師最了解這一點了。我的這個原則就是反人性的原則,這是需要時間來慢慢形成的。
總的來說,原則就是你價值觀的一部分,這是在不斷的經歷和反思中不斷形成的。
他們的異同點在哪裡呢?
首先,查理芒格所提出的思維模型指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它能解釋世界如何運行,在特定場景下,也能預測一個人將會如何行動,一個市場將會如何變化,這都是基於大量事實作為支撐的。
而原則,則是在生活中經歷了失敗,痛苦之後,慢慢形成的價值觀體系,它可能只是自己總結的經驗教訓。
但有一點是確定的,思維模型和原則都是研究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學問。
雷·達里奧和查理芒格都是投資大師,而投資是最重視選擇和決策的。決策的關鍵,就是添加篩選條件。
就像一個女生決定嫁不嫁人一樣,要是你覺得有房有車有人品很重要,你就能把有房有車但沒人品,有車沒房但有人品,或者什麼都沒有的人給篩選掉,留下來有房有車有人品的。
如果人還是太多,無法選擇,還可以再添加篩選條件,直到選出最後一個人,然後把自己嫁了。
這個決策過程的本質,就是添加篩選條件。
而所謂的原則和思維模型,其實就是我們需要的篩選條件。這些篩選條件不僅在投資中,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都會用到。
這是決定你做什麼,不做什麼的關鍵。
推薦閱讀:
※哲學倫理學的實踐意義
※思想實驗:為什麼不應該公開「神不存在」的鐵證
※德國古典哲學(上)
※對泛性論研究之批判
※大量官員不學馬列的哲學基礎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