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最會寫遊記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來自專欄對世界上癮68 人贊了文章
當地時間 8 月 11 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維迪亞達·蘇萊普拉薩德·奈保爾(V.S. Naipaul)於倫敦的家中去世,享年 85 歲。
或許在中國,奈保爾最出名的作品是《米格爾街》以及他的旅遊文學「印度三部曲」——《幽黯國度》、《受傷的文明》及《百萬叛亂的今天》。
《米格爾街》書中講述了這條街上的一群「小人物」:「哲學家」波普,要做一樣叫不出名字的東西;「藝術家」摩根,揚言美國國王會來買他的花炮;「詩人」布萊克·華茲華斯,在寫一首全世界最偉大的詩;「機械天才」巴庫,百折不撓地改造一輛輛進口汽車……他們興高采烈地,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
即便這是一本 1959 年出版的小說,是否也像極了現在的生活?
沒錯,在奈保爾的寫作中,最受人稱道的就是他堪稱極致的「洞察力」。印度裔,出生於中美洲,生長在烏拉圭,18 歲時獲得獎學金到英國牛津大學留學,定居倫敦,一生遊走或亞美歐各地……但一如他自己所說,印度不是他的家,在倫敦他也只是過客。
無論是哪裡,他都在以一個「局外人」、「旅行者」的身份與視角去觀察這個世界。
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後,奈保爾花了很多時間在全球各地旅行。他穿越了至今仍然戰亂頻繁的非洲,穿越了孕育人類文明的兩河流域,穿越了他流淌著血液的印度……在他的遊記中,這些地區複雜的矛盾衝突被毫不遮掩地展現出來,讓我們得以看到一塊塊被遺忘的大陸的文明與痛苦。
奈保爾 1932 年出生於中美洲的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一個印度婆羅門家庭,18 歲時獲得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畢業後即開始從事寫作。1959 年,《米格爾街》的出版讓他獲得了聲譽,1962 年,該書獲得毛姆文學獎,1971 年憑《自由國度》獲布克獎,2001 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幽黯國度》
An Area of Darkness(1964)
1962 年,奈保爾第一次踏訪印度。這是他祖籍所在的國度,也是他父祖輩生活的家園。這次旅行曾被奈保爾寄予厚望——在他心中,這是探詢自己歷史與身份認同的內心之旅。
可結果卻殘酷而現實。從孟買、德里、加爾各答一路前行,他的所見所聞令他感到失望和震驚。印度的貧困與醜陋讓他感到疏離進而憤怒,而他「暖味的身份」更令他感到無奈與絕望。他不得不承認——印度屬於黑夜,一個已經死亡的世界。
這本書就像是一幅畫,讓印度當地的人群和生活狀態躍然紙上。
《印度:受傷的文明》
India: A Wounded Civilization(1977)
這是奈保爾代表作「印度三部曲」的第二部。1962 年的印度之旅讓他失望,而 1975 年甘地夫人頒布了緊急狀態令之後,奈保爾再次來到了印度。
第二次踏上這片土地的他已經不僅限于震驚和憤怒,而是嘗試深入現實的背後去探尋原因與本質。他從印度文明的成因出發,將印度現實的獨特境遇描繪出來。在他看來,印度這個受傷的國度,正從一個黑暗時代進入另一個黑暗時代。
《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
India: A Million Mutinies Now(1990)
如果說前「三部曲」的前兩部多少難免爭議,《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則是奈保爾公認的寫印度寫的最深沉、最公允的作品了。1988 年,他第三次來到印度。與前兩次的描寫與探尋不同,這次他直接採訪了大量的印度人,把當地人的聲音與看法完整地記錄了下來,自己則扮演了一個聆聽者。
這一系列的三部書,從表象出發,以當地人的聲音結束,文化、歷史與現實混合在一起所產生的反應讓遊記具有了巨大的力量。如果想去印度,甚至已經去過印度卻沒讀過這幾本書,一定要找來看看。
《信徒的國度》與《不止信仰》
Among the Believers (1981) & Beyond Belief (1998)
這兩本書之間雖然相差了多年,但描繪的都是奈保爾在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這四個亞洲國家的旅行見聞。在兩次的旅行中,他探訪了相同的國家。從宗教領袖、移民,計程車司機、學生、農民等等不同的人群入手,追蹤、觀察,描繪了整個國家文化上的撕裂與艱難轉型的過程。
相對於作家,書中的奈保爾更像是一位記者,將個人的「小歷史」與社會的「大歷史」聯繫起來,把一部遊記寫成了深度和廣度都十分驚人的作品。
《南方的轉折》
A Turn in the South(1989)
《南方的轉折》是奈保爾唯一的美國遊記,記述的是他在美國南部的所見所聞,也是他的「美洲三部曲」的最後一部。說到美國南方,你可能會想到種族或是農業,但這本書則包含了美國南方的方方面面——歷史、宗教、養殖、種植、工業、貓王、音樂、種族甚至就業等等。在書中,美國南方的種族主義雖然消失了,種植園階層也不見了,但歷史留下來的,卻仍然難免傷痛與衰敗。
除了上面的幾部之外,奈保爾還有許多與旅行相關的作品。《重訪加勒比》、《失落的黃金國》、《非洲的假面劇》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如果有時間的話,不妨一起找來一看。
從奈保爾感到自己成功的時候開始,他就一直在絮叨自己的死亡。寫作對他而言既是「神聖使命」,也是重負,死亡則是解脫。
而閱讀,正是對他最好的懷念。
---------------------------------
歡迎關註:知乎機構號:@窮游錦囊知乎專欄:對世界上癮(國外) & 錦繡山河走遍(國內)& 奇遇(視頻)窮游錦囊微信公眾號:qyerguide下載有用、有趣、能救命的 「窮游錦囊App」,獲取全新的旅行靈感及實用的旅行指南。推薦閱讀:
※霍林赫斯特:英國同性戀文學的大師
※讀陶淵明集札記自序 - 文學編年 - 國學論壇
※文學常識拾零
※楊匡漢:鄉土是有根的寫作 ?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
※諾文學獎得主:中國曾在我夢裡
TAG:文學 | 旅行 | 維·蘇·奈保爾VSNaipau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