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世界哲學大會】1934年,布拉格,第8屆世界哲學大會

39、【世界哲學大會】1934年,布拉格,第8屆世界哲學大會

來自專欄哲學前沿

回顧1934 世界大戰風雲中的第八屆世界哲學大會

2017-08-15

布拉格歷史中心

位於歐洲中心的布拉格不僅在緯度上與巴黎大致相當,而且同樣擁有著濃郁的文化藝術氛圍。

它擁有中歐最古老的大學和相當數量的名人。作曲家沃爾夫岡·莫扎特、安東尼·德沃夏克;作家弗蘭茲·卡夫卡、米蘭·昆德拉等人都曾在布拉克生活並創作。

工業革命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作為歐洲工業發達城市之一的布拉格,在奧匈帝國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與二戰後成為單一捷克民族的城市相比,當時被譽為「一千座尖塔的城市」布拉格養育著多民族文化。

1934年的布拉格

從1912年開始,特別是1920年大規模的反德和反猶運動,使生長在布拉格的卡夫卡遭受了「一生中最沉重的傷害」。

「布拉格不會放開我們的。我們中間哪一個她也不會放開。這位母親長著一雙利爪……我們得從頭,從維謝赫拉德和赫拉德強尼兩頭點火燃燒。之後我們才有可能擺脫她。」——卡夫卡(寫給奧斯卡爾波拉克的信)。

1934年9月2-7日第八屆世界哲學大會於布拉格召開。這屆大會由常設國際組織委員會贊助,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與國家主要大學共同支持舉辦。

最終選在布拉格舉行第八屆世界哲學大會的實際目的是:希望大會去討論並思考關乎世界實際生活中的政治、社會和倫理問題;他們強烈希望,如柏拉圖所指出的那樣,「通過哲學,引導世界。」

這屆大會上主要討論的主題有:a. 邏輯;b. 規範、實在性和自然科學方法(norm and reality and the methods of natural science);c. 宗教與哲學;d. 民主的危機;e. 哲學的使命;f. 心理學、教育學、美學、語言;g. 知識論和價值論(the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of values);h. 組織。

第八屆世界哲學大會會議現場

《第八屆世界哲學大會論文集》(Actes du huitième Congrès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於1936年以四種語言(法語、英語、德語和義大利語)出版。

論文集中包括:大會論文、大會討論的文字記錄,以及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 Husserl)與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寫給大會的致辭。

論文集收錄的作者有: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雷隆·布蘭什維克(Léon Brunschvicg)、魯道夫·卡爾納普(Rudolf Carnap)、尼古拉·哈特曼(Nicolai Hartmann)、羅曼·茵伽登(Roman Ingarden)、托馬斯·馬薩里克(Tomá? Masaryk)、查爾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弗朗切斯科·奧斯塔諾(Francesco Orestano)、漢斯·賴欣巴哈(Hans Reichenbach)、路易斯·魯吉耶(Louis Rougier)、莫里茲·石里克(Moritz Schlick)等。

第八屆世界哲學大會重要人物

胡塞爾(Edmund Husserl)(右)與芬克(Eugen Fink)

1886年埃德蒙德·胡塞爾皈依路德宗,1887年秋他開始在哈勒大學哲學系任教,同年10月24日第一堂課上胡塞爾教授「形而上學的目標與任務」。

胡塞爾在他的第一部著作《算數哲學》(1891)中通過選擇知覺(selective perception)和集合活動(collection)的心理生成機制解釋了數字概念。

1900-1901年胡塞爾出版了《邏輯研究》,它成為了現象學的開山之作。在這部著作的第一卷中,胡塞爾通過柏拉圖式的邏輯主義徹底拒斥了當時盛行的心理主義。在這部著作第二卷的六項研究中,胡塞爾建立了關於意識的本質現象學。

1913年胡塞爾創辦了《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鑒》。同年,他出版了前期現象學成熟作品《通往純粹現象學的觀念》。在這部著作中,胡塞爾既建立了著名的現象學還原和先驗構造理論,也引入了頗具爭議的意向相關項(noema)概念。1916年胡塞爾受聘前往弗萊堡大學哲學系任教。

1933年納粹上台後,胡塞爾受到反猶太法的迫害,大學當局在教授名單中將他除名,並禁止他進入圖書館。這並沒有影響到享有國際聲譽的胡塞爾。隨後的年月里,他多次受邀在布拉格和維也納等地講演,直至1938年辭世。

胡塞爾寄給第八屆世界哲學大會的信件

1934年7月底,第八屆世界哲學大會國際組委會請求無法出席大會(包括胡塞爾在內)的哲學家們,以書信的方式回答如下問題:在我們這個時代,哲學何為?

胡塞爾將致辭以信件形式寄給了大會。致辭中說道:

「哲學是人類的新型歷史存在機制,是源自自律精神存在的機制。自律的本源形態是科學的、自我擔當之本源形態。

源自這種精神的文化塑造之本源形態是所有科學門類;而所有的科學是一門整全的科學——哲學的不獨立的組成部分。

哲學的自我擔當,必然通過哲學思考的共同體來實現自身。從原則上來說,哲學共同體同時既是本源現象,又是在持久的生命中發揮作用的力量;這種力量從單純國際性出發,通過強力實現了並持續保存著一個全新的國際性,即通過自律精神建立的聯合。」

第八屆世界哲學大會出席的中國學者——馮友蘭先生

第八屆世界哲學大會出席人員合影(第一排左六後一為馮友蘭先生)

這屆大會上的哲學家們來自法國、美國、英國、義大利、中國等。1934年在燕京大學任教的馮友蘭先生應邀出席第八屆世界哲學大會,並在大會上作了題為《哲學在現代中國》的學術報告。

在報告中馮先生把19世紀末以來中國對外來新文明的了解按照程度分為三個階段。他在《哲學在現代中國》的結尾說道:

第一階段的精神領袖們基本上只有興趣以舊釋新,而我們現在則也有興趣以新釋舊。第二階段的精神領袖們只有興趣指出東方西方的不同,而我們現在則有興趣看出東方西方之所同。

我們認為,東方西方若有什麼不同,那就是不同環境的產物。在不同的環境,人們有不同的反應。我們若從產生反應的環境來看反應,我們也許可以用黑格爾的話說,凡是實際的也是有理的。

因此我們現在沒有興趣用另一種文明的眼光去批評某種文明,像第一、第二階段的精神領袖們所做的那樣,但是有興趣用另一種文明去闡明某種文明,使兩種文明都能被人更好地理解。我們現在有興趣於東方西方的互相解釋,而不是互相批評。

我們把它們看做人類進步同一趨勢的不同實例,人類本性同一原理的不同表現。這樣,東方西方就不只是聯結起來了,它們合一了。」

1927年——1937年,是馮友蘭集中精力研究中國哲學史的時期。於1931年、1934年分別完成了《中國哲學史》上、下冊。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1937年,第九屆世界哲學大會在巴黎召開。在全球政治的動蕩和戰爭的陰雲中,哲學的理性反思,為了人類明天的未來依然堅韌前行。

(載自第二十字屆世界哲學大會公眾號 本文由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秘書處撰寫)

引自:歷史|回顧1934 世界大戰風雲中的第八屆世界哲學大會

(2018.8.11)


推薦閱讀:

康德論兩種哲學家 順便吐槽了一下辯證法
當哲學家遇上心理醫生
佛學:迷信還是智慧——解讀《僧侶與哲學家》(中)
大哲學家系列:亞里士多德
「偉大的物理學家一定是偉大的哲學家」你覺得對嗎?

TAG:哲學 | 哲學家 | 哲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