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與現實 —— 馬里諾沃之戰(一)

神話與現實 —— 馬里諾沃之戰(一)

來自專欄裝甲維修部48 人贊了文章

「沒有比把才能、技術及人格完全混為一談更傻的事了。把勝利的原因完全歸功於道德的優越,簡直就是可笑到家。」

——楊威利,《銀河英雄傳》

一、最強者的角逐

拜宣傳機器所賜,魏特曼可謂是二戰時德國國內最負盛名的裝甲王牌,藉由這種不負責的宣傳,他在戰後被進一步誇大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成功的裝甲指揮官」。

這樣多人傳誦而名過其實的吹捧很容易就會因為當事人被深扒而令其馬上墜入凡塵,甚至接連被踩上幾腳。魏特曼的成名戰——維萊博卡日之戰(即波卡基村之戰),有多100多張照片留存至今,集合德英雙方作戰記錄和親歷者回憶,在多方證據的交互印證下,甚至能將重要細節一一還原。很顯然,如果不深究戰鬥過程,將6月13日上午下午的兩場戰鬥分開來看,只注意了全天統計下來的德軍的戰果和損失的坦克數量的話,這一戰的還原顯然給魏特曼打上了「莽夫」的標籤。

最經常與維萊博卡日之戰用來做對比的奧托·卡里烏斯的馬里諾沃之戰,同樣是奇襲,卡里烏斯採用了「與單槍匹馬的魏特曼截然不同而且更加冷靜,凸顯了協作和袍澤情誼」的更為「優秀」的作戰方式,取得了「遠超維萊博卡日之戰的成果」。

如果馬里諾沃之戰和維萊博卡日之戰一樣有充足的照片留存和精確可查的雙方戰鬥記錄,而不是僅僅依存卡里烏斯個人的回憶來構築細節的話,想必其可信度會更高。

1960年,卡里烏斯面向第502營第2連老兵會內部出版了他的個人回憶錄《泥濘中的老虎》,這本基於卡里烏斯個人記憶與第2連作戰記錄的回憶錄被當時還在世的第2連老兵認可,並在此後的幾十年被翻譯成多個語言的版本,為世界各地的軍迷所知。

在軍迷(吹)排(水)出來的戰績里,排名第一的科尼斯佩爾(Kurt Knispel)於1945年4月28日——戰爭結束前的十天,離奇嗝屁並留下諸多疑難問題,排名第二的施羅伊夫(Martin Schroif)在戰後呈現鮮為人知的阿卡林狀態,排名第四的博爾特(Hans B?lter)渴望隱居過美滿小日子,排名第五的魏特曼於1944年諾曼底死於拉德利-沃爾特斯(Sydney Valpy Radley-Walters)之手。在這些情況下,排名第三的卡里烏斯所著的回憶錄《泥濘中的虎》無疑是倖存下來的德軍坦克王牌寫的最好的一本回憶錄。

某網站統計的戰績排名,有極大水分,部分人的戰績甚至不可證,有極大可能是戰時被宣傳機器注水後刻意製造出來的王牌。高戰績與未獲得騎士十字這兩個事件相結合,則是迸發出了非比尋常的悲情氣息,科尼斯佩爾就是一個例子,而施羅伊夫也同樣未獲得騎士十字,只不過後者是軍官,活到了戰後,更為低調。

但正是因為這是回憶錄,其真實性也就只能由作者本人的良心與自持來把控。這一點適用於德、蘇、美、日或其他國家的作者,與國籍無關,與人品有關。

舉一個著名的例子,關於戰績歸屬的爭論,同樣服役於SS502營的埃格(Paul Egger)和法伊(Will Fey)甚至在戰後公開翻臉,從不錯過任何一個詆毀對方的機會。前者的回憶在施耐德(Wolfgang Schneider)所著的《帝國之虎(Das Reich Tigers)》被引用,埃格聲稱自己和一輛拋錨「虎」式(一些觀點認為這輛拋錨的「虎」式很有可能是法伊指揮的)在支援的步兵撤退時頂住了敵軍壓力,擊毀18輛坦克,5輛裝甲車輛,3門反坦克炮,為了增加說服力,埃格還附上了一份與這個事件有關的44年11月的德國官方文件。而法伊則是對埃格的這個說法持強烈反對態度,他聲稱這場偉業的主角不是埃格而是自己,在44年8月7日,於Chenodolle地區與第23英國陸軍騎兵團(23rd Hussars)交戰,並擊毀了14到15輛謝爾曼坦克,法伊還提到當時有輛「虎」式離他並不遠但卻一直在掛機,沒有參與到戰鬥中。而戰後比對第23英國陸軍騎兵團的戰鬥日誌,十分諷刺的是,在8月7日這天,第23英國陸軍騎兵團甚至沒有任何的作戰行動,而在該團老兵的整理的戰爭日記中,在當天只有5輛謝爾曼被「虎」式擊毀了。

502營王牌合影,左起為威爾·法伊(Will Fey),保羅·埃格(Paul Egger),恩斯特·格拉戈(Ernst Glagow),三人都從戰爭中倖存,但前兩位為了一個謊言而反目成仇,戰後致力於加大自己的曝光度以打造王牌裝甲兵的英雄形象的同時又竭盡全力打壓對方,而格拉戈則是相反,克己之心讓他選擇了泯然眾人

也許,戰後的拜訪者對卡里烏斯提出的最多的問題就是他的最終戰績到底是多少,因為流傳的版本實在是太多,是178?150?還是115?而對此卡里烏斯本人給出的回答也有所不同。

在1992年8月1日,歷史學家烏維·費斯特(Uwe Feist)曾對卡里烏斯進行一次採訪,在詢問到戰績時,卡里烏斯回答到「我們並沒有準確的數字——我估計應該有150到200吧。」

卡里烏斯於2012年4月24日提前收到了他的九十大壽(2012年5月27日)賀禮——第一本《我的軍旅生涯(Meine Dienstzeit)》紀念冊。這張照片攝於當日,在黑爾施維勒-貝特斯特海姆當地的一個酒店中,最左是烏維·費斯特,最右是托馬斯·胡格(Dr.Thomas Hug),瑞士Full軍事博物館的負責人

而西班牙作家馬爾克斯·佩里亞諾(Márquez Periano)曾在11年對卡里烏斯進行了拜訪,提出了同樣的問題:「根據一些歷史學家的說法,根據媒體和納粹的宣傳,您摧毀了150到160輛坦克,這個數字是真實的嗎?」

卡里烏斯回答道:「這些數字被誇大了。我最多能摧毀100-110輛坦克,我的數據被德國宣傳部門誇大了。至於科尼斯佩爾的數據?那是純粹的宣傳。我曾遇到他在東線時的車組乘員,他們也認識我,我們談過這個問題,他們沒有摧毀超過60或70輛坦克。」

佩里亞諾接著問道:「那麼,您是有史以來最強的德軍裝甲王牌,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好的裝甲指揮官嗎?」

在那一瞬間,複雜的心緒激蕩,如碎石擊破平靜湖面泛起陣陣漣漪,卡里烏斯為此沉默了一會……他的嘴唇在動,卻沒有說出更多的話,他回答道:「我沒這樣說過…………我也不能這樣說。「

佩利亞諾說道:」即便如此…您很謙虛…「

卡里烏斯沒有說話,一個溫暖而坦率的微笑從他的臉上掠過。

佩里亞諾與卡里烏斯的合影

二、真實抑或杜撰

《泥濘中的老虎》於1960年出版至今,曾加印過多個版本,但唯一沒變的就是其中的內容。儘管對卡里烏斯的個人回憶抱著尊重的態度,軍事歷史愛好者們對其的爭論卻從未停止過,無論是對卡里烏斯的個人思想,還是對戰鬥的細枝末節。

亞歷山大·斯米爾諾夫(Александр Смирнов)曾在2006年的《前線例證(Фронтовая Иллюстрация)》雜誌第二期《蘇聯與德國的裝甲王牌(Танковые асы СССР и Германии)》中的文章寫道:

2006年《前線例證(Фронтовая Иллюстрация)》雜誌第二期《蘇聯與德國的裝甲王牌(Танковые асы СССР и Германии)》的封面

「卡里烏斯對1944年7月22日發生在馬里諾沃村的那場坦克戰的個人描述中,有許多模稜兩可,含糊不清的問題。

根據卡里烏斯個人的說法,在奇襲中,兩輛」虎「式不僅突入村莊,還擊毀了22輛蘇聯坦克。但即使按照卡里烏斯個人的說法,在這次戰鬥期間,蘇聯坦克手的行為也太過於粗心大意了,而且在那麼大白天的突襲中,兩輛德國坦克不太可能單獨對付那麼多的坦克,而且當時也不是1941年,而是1944年,當時蘇聯新式坦克的性能足矣自信地對付」虎「式。

在1944年7月4日至8月17日第502營的戰鬥報告中,提到了在馬里諾沃的戰鬥中,全營共擊毀了23輛坦克,其中17輛是T-34-85,5輛是IS-2。此外,在卡里烏斯的回憶錄中,他並沒有清楚地提到由寧施泰特少尉指揮的6輛」虎「式是否參與進了馬里諾沃的突襲混戰中去,他也沒有更具體地提到那兩輛IS坦克——就是他所說的試圖從村子東邊逃走的那兩輛IS坦克是如何被擊毀的。而最讓人驚訝的一個細節是,按照他個人的說法,在第一次目睹IS坦克的時候,他還將IS跟」虎王「做了一個對比,這並不僅僅是因為兩種坦克的炮口都裝著炮口制退器,眾所周知,」虎王「直到44年8月才首次出現在蘇德戰場上。「虎王」在當時僅裝備了少數部隊,首先在西線諾曼底戰場投入使用,在東線作戰的裝甲兵唯一能得知「虎王」存在的途徑也就只有風傳的小道消息了,而且在從尺寸上來看,「虎王」比IS-2大多了。

而在卡里烏斯的回憶中,這場坦克戰的另一個主角,由一名蘇聯少校所指揮的所謂的「約瑟夫·斯大林「第一近衛重型坦克旅,這個旅在他的敘述中縮水成了一個營的規模。別忘了,直到44年12月,蘇聯才開始組建獨立的近衛重型坦克旅,所以,那名自殺的蘇聯軍官不可能是第一近衛重型坦克旅的指揮官。就算卡里烏斯的回憶是將某個近衛獨立重型坦克團——裝備21輛重型坦克的那種近衛獨立重型坦克團,誤認成了旅,參與了這場戰鬥的也絕對不可能是第一近衛獨立重型坦克團——當時這個團正在烏克蘭作戰,而非白俄羅斯和波羅的海。而根據蘇聯方面的記錄,當時在馬里諾沃一帶,蘇軍損失了8輛坦克,其中3輛是IS,5輛是T-34。」

在對斯米爾諾夫這位受人尊敬的作者的以上觀點作確證或者反駁之前,有必要看一下著名政論家,「極端愛國者」尤里·穆欣(Юрия Мухина)在他所著的《王牌與宣傳,戰績注水的德國空軍(Асы и пропаганда. Дутые победы Люфтваффе)》中的觀點,在書中穆欣提到了「可憐的奧托·卡里烏斯中尉」,為了節省篇幅,下文將略去穆欣所引用的卡里烏斯回憶的原文,直接進入穆欣的個人觀點部分:

尤里·穆欣(Юрия Мухина)所著的《王牌與宣傳,戰績注水的德國空軍(Асы и пропаганда. Дутые победы Люфтваффе)》封面

「...我最近讀了二戰德國裝甲兵奧托·卡里烏斯寫的回憶錄,由中央出版社(Центрполиграф)所出版,名為《泥濘中的老虎(Тигры" в грязи)》。這是一本將自己的卑鄙一面完全呈現給了譯者和編輯的回憶錄,不管這本書在被出版社「藝術」加工後仍舊翻譯有多令人作嘔,我還是能從字裡行間看出來,卡里烏斯——這個身材適中,體重約40公斤,由於體重太輕,曾兩次被拒絕入伍的男人,他蒙受著自卑情結之害,迫切想成為一個英雄。

戰爭是他生命中最鮮活的一段回憶,他清晰地記住了每一個細節。此外,很明顯,他對戰爭有很多個人的想法,由此,他的書也變得相當的有趣,他不僅描述了許多戰鬥中的最微小的細節,這許許多多的細節也如同湖水倒影一樣呈現出了卡里烏斯是個怎樣的人。

所以,有個問題縈繞在我的心頭——在馬里諾沃,究竟有多少輛蘇聯坦克被卡里烏斯和他的部隊擊毀了?在書中,卡里烏斯向讀者們保證說有許多的蘇聯坦克被擊毀,但我個人並不相信這一點,原因很簡單,卡里烏斯沒有詳細描述他們與蘇聯坦克是如何交火的。

讓我們先來談談那兩輛在村莊外放哨的T-34,他們理應能聽到「虎」式引擎的轟鳴聲和履帶駛過的嘈雜的咔噠聲,但這兩輛T-34居然對先行駛過的卡里烏斯的「虎」式無動於衷,而是在看到克舍爾的「虎」式時才轉動了炮塔打算開火。事實是,敵人的炮火恰好能體現自己是如何地英勇作戰,而在這一事件之前,卡里烏斯對戰鬥的描述中總是會有關於蘇軍炮火的內容,即使在那些炮火沒有給他帶來致命的威脅的情況下,卡里烏斯也會花些篇幅去敘述一番。

那麼,為什麼他不寫一寫村子裡的蘇聯坦克是如何進行還擊的呢?難道所有的蘇聯坦克手立即扔下坦克,在沒有還擊的情況下就逃走了?但是為什麼卡里烏斯也沒這樣寫呢?此外,對於這場戰鬥,還有更多的疑點值得討論。

首先,「蘇聯英雄」稱號的代表物並不是列寧勳章,而是金星勳章,所以當時那名蘇聯軍官並不是「蘇聯英雄」。遺憾地是,他死了,沒能讓讀者們親手把麵條掛在他的耳朵上(註:вешает лапшу на уши,俄羅斯俚語,意為愚弄某人)。

第二,讓我們回到1942年,那時候蘇軍對坦克旅的編製進行了統一,原先在坦克旅中的重型坦克被抽調走並集中起來組建專門用於突破的獨立重型坦克團,共裝備21輛KV坦克。這些獨立重坦團並沒有配備其他型號的坦克, 因為重型坦克無法與T-34或輕坦並駕齊驅。因此,按卡里烏斯的描述來看,他遇到的並不是一個團,而是一個混編了T-34和IS的營。此外,還有個疑點,那就是卡里烏斯差點把IS-2和「虎王」給混淆了的這件事。當然,我們也可以假設T-34和IS-2實際上來自不同的單位,只是在這個村子裡偶然相遇罷了,但無論如何,卡里烏斯描述中的那個「第一近衛重型坦克旅」都是徹頭徹尾的瞎扯,因為裝備65輛IS-2的獨立近衛重型坦克旅直到1944年12月才開始組建,而馬里諾沃之戰發生在7月。

換而言之,卡里烏斯的故事通篇是瞎編的,他們很有可能就只是敲掉了2輛在村外執行偵察或者警戒任務的T-34而已。但是諸位請看,敲掉2輛蘇聯坦克這件事被他吹的天花亂墜...」

實際上,作為典型的極端愛國者,穆欣在以上的遣詞造句中充斥著大量人身攻擊是正常現象。卡里烏斯是志願入伍,從一名裝填手提拔到車長,然後又走上了排長、連長的位置,在這期間曾多次負傷。毫無疑問,卡里烏斯是踏著諸多蘇聯士兵的鮮血與白骨獲得了他的成就,這樣一個屠夫,在任何一個至少有一克拉的個人尊嚴的愛國者眼中,看起來都是沒有吸引力的。

然而,這樣宣洩式地給卡里烏斯身上扔泥巴,無異於給因他而死的那些蘇聯士兵的墓地上倒上同樣多的污物。

「...敵人越勇敢,(戰勝了他們的)我們會獲得更多的榮譽!(...Враг был храбр,тем больше наша Слава!)」

——康斯坦丁·西蒙諾夫(Константин Симонов),《坦克(Танк)》

為了進一步加深讀者對二戰德國宣傳機器那扭曲力量的印象,穆欣不僅在他的書中對數字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還在最後加上了著名的馬里諾沃之戰,宣揚他「揪住了卡里烏斯這個騙子的辮子」,用這個「經典謊言」來證明第三帝國的宣傳力量也同樣在裝甲兵領域上「製造王牌」。考慮到穆欣的背景和他作品的中心思想,對比之下斯米爾諾夫簡直就是真正的天使。

但拋去這些和我們想討論的問題毫不相干的鍵政內容吧!我們接下來可以總結一下他們兩位論述中提出的一些疑點:

1、在大白天的突襲里,兩輛德國坦克不太可能單獨對付那麼多的坦克,即使在卡里烏斯個人的說法中,他自己也認為當時蘇聯坦克手的行為太過於粗心大意了;

2、獨立近衛重型坦克旅直到1944年12月才開始組建,所以,那名自殺的蘇聯軍官不可能是所謂的第一近衛重型坦克旅的指揮官;

3、就算卡里烏斯的回憶是將某個近衛獨立重型坦克團——裝備21輛重型坦克的那種近衛獨立重型坦克團,誤認成了旅,參與了這場戰鬥的也絕對不可能是第一近衛獨立重型坦克團——當時這個團正在烏克蘭作戰,而非白俄羅斯和波羅的海;

4、「蘇聯英雄」稱號的代表物並不是列寧勳章,而是金星勳章,所以當時那名自殺的蘇聯軍官並不是「蘇聯英雄」。

5、如果卡里烏斯對敵軍數量的描述沒問題,他遇到的不可能是團級規模的坦克部隊,而是一個混編了T-34和IS的營級規模的坦克部隊,而這些T-34和IS-2極有可能來自不同的單位,只是在馬里諾沃偶然相遇罷了。

6、根據蘇聯方面的檔案記錄,當時在馬里諾沃一帶,蘇軍損失了8輛坦克,其中3輛是IS,5輛是T-34。

(未完待續……)

下期預告:對以上6點的進一步剖析,是辯駁還是認可?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

沉重的戰利品 —— 東線被俘「虎「式沉浮錄(一)

TAG:第二次世界大戰 | 二戰德國 | 虎式重型坦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