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精神科醫生的《近乎正常》觀後感

一個精神科醫生的《近乎正常》觀後感

來自專欄感覺好才能做得好15 人贊了文章

今天剛與愛人看完七幕人生《近乎正常》中文版在北京的演出,隨便寫兩筆。下面的內容涉及大量劇透,請讀者謹慎閱讀!

作為精神科醫生/音樂劇愛好者,這部劇總體上是很令人滿意的;演唱、翻譯、燈光、舞台、劇情等等都達到了我的期望。劇中也涉及到雙相、抑鬱、幻覺、藥物、心理治療、ECT(電療)等我在工作中經常見到的內容,令人倍感親切。但在這裡,我只想討論一點劇情,為大家提供一點不同的視角。

根據劇目設定女主角患有雙相抑鬱,伴有精神病癥狀(幻覺);劇目中還展現了她情緒不穩、自殺行為等癥狀。但縱觀全劇我們發現,她的幾乎全部癥狀都圍繞著她的家庭關係,尤其是她幻想中存活的兒子。她的病史是十六年,那麼推測她的起病時間大約是她高中生女兒出生前後(她幻想中的兒子是18歲)。換言之她的主要、核心癥狀是一個持續十六年的幻覺,包括真性幻視與幻聽,其他癥狀多數是以這個幻覺為基礎的。她的這個持續性幻覺又與通常精神分裂症或雙相患者的幻覺有很大區別。通常的精神病人的幻覺通常以幻聽為主,往往沒有這麼真實、友善甚至完美,而更多是像鬼、像小人一樣比較恐怖的存在,又或者如天使般,與現實存在明顯差異。我們可以說這是藝術加工的結果,但細摳起來光靠這些癥狀難以診斷雙相,也不夠精神分裂症。

女主角的幻覺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有明顯的現實基礎,是對自己意外去世的兒子假如沒有去世的樣子的幻想。這樣的幻覺極為少見,具有明顯的幻想性質。男女主角為了給女兒一個想像中完美的家,而刻意迴避談及去世的兒子,而女主角卻出現關於兒子的持續幻想,並顯著干擾了一家人的正常生活。這種幻想存在的原因既不是精神分裂症的思維邏輯障礙,也不是雙相障礙在顯著情緒不穩基礎上出現的思維問題,而是因為男女主角自始至終沒有完整的接受兒子去世的事實,進而準備好把愛投入到女兒身上。換句話說,這個幻想產生的基礎是一個心理衝突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這也就是為什麼藥物對該癥狀效果很差只帶來副作用,ECT只能利用遺忘的副作用暫時解決,最終還是主要依靠患者自身的心理成長而得到了緩解。對於這個案例最合理的治療方法,就是心理治療師把全家召集在一起,共同處理好去世的兒子所帶來的喪痛。藥物、ECT就像是高射炮打蚊子,不是高射炮無用,實在是不對症。因此也不能推導出ECT、藥物對雙相無效或是醫生無用,因為患者本身的核心癥狀就與一般雙相患者有很大的不同。劇中患者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出現了自殺行為,可以認為是心理治療師沒有進行系統脫敏而讓患者直接暴露於應激源而造成的,因而也不能因此推導出心理治療有害。這也是該劇最大的問題,就是通過一個極度不尋常的病例把藥物、物理(電療)、心理治療這精神科三大法寶都演得這麼無用、不堪,而抬高了個人心理成長在雙相治療中的作用。

但話又說回來,該劇之所以能獲得廣泛的認可,也正是因為廣大患者/咨客希望得到心理成長又想迴避傳統治療帶來種種不良反應,而醫生往往忽視患者心理成長而一味強調遵醫囑、系統三大治療而造成的。作為精神科醫生,我們應該從該劇中獲得啟發,不要一味緊盯著癥狀,而要從患者的整體以及每個癥狀出現的原因著手,重視患者本身的心理衝突,才能真正認識患者疾病的實質,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療。

也希望每個該劇的觀眾都能對精神疾病與心理衝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20180811


推薦閱讀:

抑鬱期的畫——陽台下
雙相真的是我的錯嗎10
何日輝:祝願孩子們六一兒童節快樂
記錄32
於自己 握手言和

TAG:音樂劇 | 精神科 | 雙相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