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佩恩-艾斯靈之戰(第一天)

阿斯佩恩-艾斯靈之戰(第一天)

來自專欄歷史⑨課37 人贊了文章

1809年5月,拿破崙佔領維也納。他對卡爾上公(1)的求和置之不理,意圖逐走布置在維也納附近的多瑙河北岸的奧軍。就在維也納投降的那天(13日),雙方還發生過戰鬥。法軍需要渡過多瑙河,當時大橋已經破壞了,最終以法軍損失700人失敗收場。

拿破崙的背後並不穩定,蒂羅爾(2)和波西米亞都在生事。拿破崙沒有管那裡的戰事,而是集中部隊於眼前。經過一番準備,19–20號間的夜晚,法軍搭起了橋樑,通向多瑙河中的洛鮑島,並佔據了這個島。

20日晚,法軍已經在那裡聚集了不少的兵力,並搭好了從洛鮑島通向對岸的橋樑。馬塞納軍迅速過河,驅逐奧軍前哨。

介紹此戰前先列出雙方作戰序列粗略如下:

奧地利:

主帥:卡爾上公

第一縱隊:黑勒(Johann von Hiller)第六軍,2個師;

第二縱隊:貝勒伽德(Bellegarde)第一軍,4個師;

第三縱隊:克薩韋爾(Hohenzollern-Hechingen)第二軍,2個師

第四縱隊:羅森貝格( Orsini-Rosenberg)第四軍,2個師

第五縱隊:仍是第四軍,1個師

另有:列支敦斯登藩王(Liechtenstein)(4)後備軍,4個師

法蘭西:

主帥:拿破崙皇帝

帝國近衛:3個師

拉納第二軍,4個師(1個未參戰)

馬塞納第四軍,4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5)

貝西埃爾騎兵後備軍,3個師

第一天:

21日拂曉時法軍在多瑙河北岸的馬費德(Marchfeld)平原集中了四萬人。卡爾上公的想法是先放一批法軍過來,而後半渡而擊;拿破崙也是心裡有數的,他把盡量多的部隊部署到戰場以減弱危險。但是法軍眾寡懸殊,很快就發現他們處境艱難。

21 May 1809

這是第一天示意圖,角度逆時針旋轉了,法軍在下,奧軍在上。法軍以馬塞納佔據阿斯佩恩為左端,拉納佔據艾斯靈為右端,這兩個村莊都靠近多瑙河,尤其阿斯佩恩就在河邊,所以不用擔心背後迂迴。法軍在兩村中間填充部隊,並留出了背後調配部隊的空間。法軍的師部署似乎呈現交錯狀態,比如馬塞納的布代(Jean Boudet)師位於艾斯靈。

奧軍則以黑勒,貝勒伽德,克薩韋爾三個縱隊布置在阿斯佩恩方向,羅森貝格兩個縱隊在艾斯靈方向。列支敦斯登的後備軍布置在中央後方,以備對付法國騎兵。

阿斯佩恩

黑勒軍位於奧軍最右端,他分出了四個營、8個騎兵中隊給步兵旅長諾德曼(Armand von Nordmann)做前衛,從阿斯佩恩最先打響戰鬥。在之後的四小時里,兩個村莊都出現了易手拉鋸的激烈戰鬥。

黑勒攻下了阿斯佩恩,而後馬塞納奪回村莊,並建立堅固防禦,法軍表現出這一年裡還未出現過的從前的勇猛。下午2:30,諾德曼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試圖從西南強入村莊,但沒能打跑佔據此處的法軍一個營。而後,黑勒將諾德曼轉到南邊去攻擊一個島嶼,仍然失敗了。奧軍集中了三個縱隊的力量,最多也只能拿下半個村子,馬塞納堅守至夜。兩軍都沒有退走,臨時宿營,士兵睡覺的地方離得很近,甚至在手槍射程之內。

中段

中段法軍的幾乎所有步兵都被調去增援兩邊的村莊,只剩下馬塞納的兩個輕騎兵師馬儒拉、拉薩爾和貝西埃爾的伊斯班尼(Jean-Louis-Brigitte Espagne)胸甲騎兵師,此外還當有貝西埃爾的南蘇蒂(étienne Marie Antoine Champion de Nansouty)師,在這一天只有一個旅(由兩個胸甲騎兵團組成)得以越過多瑙河。

當時奧軍炮兵正布置在很長的戰線上轟擊阿斯佩恩。

下午4:00,拿破崙命令這個單純由騎兵組成的中段部隊趕走奧軍炮兵。具體分工是馬儒拉攻擊阿斯佩恩附近的奧軍步兵,拉薩爾與伊斯班尼則對付騎兵。

馬儒拉的對手是克薩韋爾麾下部隊,至少有17000步兵和50門炮。第一次衝鋒失敗。

拿破崙令拉薩爾去支援馬儒拉的這支殘損的部隊,但是列支敦斯登派了九個團去驅逐拉薩爾,用四個團正面與之交戰,五個團去衝擊側翼。拉薩爾將他們打敗,為正在阿斯佩恩苦戰的步兵贏得了時間。

南蘇蒂與伊斯班尼聯手發動英雄般的胸甲騎兵衝鋒,激戰持續了一整天。法軍的第二次衝鋒便由大規模胸甲騎兵執行,奧軍被迫撤走大炮。伊斯班尼在中段戰鬥中打出一系列衝鋒壯舉,但他本人在戰鬥中負傷,被轉送到洛鮑島,當日不治而亡,而他部下的騎兵也疲憊不堪。 南蘇蒂立即派上麾下的第3胸甲騎兵團支援,衝擊敵軍步兵,以維持法軍的戰線位置。

法軍騎兵繞著克薩韋爾的方陣拿不下,他們抵擋了一陣子列支敦斯登的騎兵援軍,也只能做到這裡。卡爾上公派了兩個步兵團去增援克薩韋爾,並親自將部隊組合起來。法軍攻擊失敗,馬儒拉的三匹馬先後被射死,師參謀長陣亡。最終法軍騎兵撤退,但是這一場攻勢拖延了奧軍的攻擊。

6:00之後,阿斯佩恩陷落(?),卡爾上公命令克薩韋爾攻擊法軍薄弱的中段。馬儒拉沖透了奧軍騎兵,但又面臨陣列完整的步兵。他的馬被打死,有一個中尉把自己的馬讓給他,他才免於被俘。

7:00,拉薩爾下令部下再次衝鋒。他攻破了奧軍第一道戰線,但有一部分獵騎兵被奧軍驃騎兵俘虜。

戰鬥逐漸平息,法軍薄弱的中段依然完好。

艾斯靈:

村外,來自貝西埃爾騎兵後備軍的胸甲騎兵猛衝羅森貝格側翼,拖延奧軍對村子的攻擊。村內,拉納拉納帶著一個師與羅森貝格進行拉鋸苦戰一直到晚上。

羅森貝格第四縱隊的師長克勒瑙(Johann von Klenau)帶著一支近6000人的獨立部隊,有一個64門炮的騎炮連。因為奧軍指揮結構的典型混亂,他的命令接收遲了,並導致他部署的延遲。現在,他的人要以密集隊形冒著艾斯靈村下平原的兩個敵軍炮連火力,迫近村莊。(6)炮彈在他的部隊中打出「犁溝」,但奧軍還是摸到了村莊邊緣,並把64門炮布置在那裡,對村子進行了接近一個小時的轟擊。

在猛攻拿下村莊後,奧軍騎兵自北潮湧,法軍有條不紊地退卻。克勒瑙的炮兵轟炸法軍在村南搭建的橋樑,也就是法軍退卻的必由之路。在艱苦的逐屋血戰中,奧軍開進村莊。隸屬馬塞納軍的師長布代將艾斯靈的糧倉打造成可靠掩體,拿破崙也承認他的舉措是法軍在艾斯靈的關鍵。這個糧倉的戰鬥最為慘烈,匈牙利擲彈兵進入了第一層,但無法將第二層和第三層的法軍打跑。

————————————————

註:

(1)archduke一詞(德語Erzherzog)通常被翻譯為大公,但與grand duke(德語Gro?herzog)一詞有所混淆。我在此翻譯為上公,既與大公作區分,同時保留高於公爵的詞意。

(2)蒂羅爾位於奧地利西邊突出部,1805年割讓給了拜仁(3)。但是拜仁是個新教國家,蒂羅爾人信仰天主教;拜仁的大臣蒙奇拉斯(Maximilian von Montgelas)政策嚴厲,並向蒂羅爾徵兵編入拜仁軍,這使得蒂羅爾出現了反抗法國與拜仁的運動,其中有一個比較有名的領袖胡法(Andreas Hofer),1809年1月向弗朗茨皇帝求助支持起義。奧地利通過游擊戰收復了蒂羅爾,在5月13日的時候又被薩克森-拜仁聯軍打敗,但是法軍被調走,因此起義再次爆發。

(3)拜仁即德語Bayern,常譯巴伐利亞(英語Bavaria)。一說Bayern一名是選侯的兒子路德維希(Ludwig I of Bavaria)在後來做國王時改的,此時拼寫是Baiern,當考。

(4)德語Fürst,常按英文Prince譯為親王,誤;筆者認為譯作藩王較妥。或雲當譯侯爵,當更考之。

(5)馬塞納軍的兩個騎兵師分別是馬儒拉(Jacob Fran?ois Marulaz)與拉薩爾(Lasalle)。一些法軍騎兵師薄弱,被當做旅看待,如馬儒拉僅有1,960人,因此有稱這2個師為1師1旅或者2旅(French Order of Battle for Aspern-Essling)的說法。

(6)克勒瑙詞條中稱其要迫近的是「艾斯靈的法國第三軍」(French III Corps at Essling)。第三軍是達武的部隊,當時應該是只有部分位於多瑙河南岸,疑誤,當考。


推薦閱讀:

拿破崙戰爭01 1805年三皇之戰(下)

TAG:歷史 | 拿破崙戰爭 | 拿破崙NapoléonBonapar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