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國人登陸美洲到08年金融危機:3星|《美國商業簡史》
來自專欄左其盛經管新書點評
確實是美國商業簡史,以概括為主,很少具體的商業故事。時間從英國人殖民美洲開始,到2008年金融危機。
跟錢德勒《看得見的手》相比,本書重點是美國商業的變化,視角更宏觀,前者則具體考證一些企業的變遷。
書中重點講了美國商業史上的這麼幾個階段:
1:奴隸制的興起與廢除;
2:英國紡織業興起後,引發了美國的工業化,電報、鐵路、公司都出現了;
3:19世紀末,開始了公司的兼并潮,出現了許多大公司;
4:大蕭條;
5:互聯網泡沫;
6:金融危機。
書中的人和事,大都是我不熟悉的。
總體評價3星,有參考價值。
以下是書中一些內容的摘抄,#號後面是kindle電子版中的頁碼:
1:從位於新西班牙(今墨西哥南部和巴拿馬以北的中美洲地區)的金銀礦,到位於今加拿大的法國人的毛皮捕獲場,再到大規模的糖料、槐藍屬經濟作物、煙草,最後是棉花種植園,歐洲殖民者利用美洲創造新財富、新的商業模式,並對產權、利潤和企業有了全新的認識。#166
2:大量運回西班牙的白銀在貨幣市場泛濫,引發了持續一個世紀的通貨膨脹並最終摧毀了西班牙經濟。儘管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還保持著大地主的身份,卻再也不能恢復到16世紀早期那樣的經濟地位了。#175
3:英格蘭人對北美的殖民從一開始就是由經濟需求驅動的。儘管美國人經常回憶起這個過程背後的宗教精神——比如強調馬薩諸塞州清教徒的故事,商業機遇和經濟組織在這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與宗教同樣重要。#189
4:事實上,最開始取得成功的兩個英國殖民地——後來成為美國的一部分的弗吉尼亞(1607年)和馬薩諸塞海灣(1620年)——本身就是個私有公司。#192
5:所羅門·諾薩普在1853年出版自傳《為奴十二年》,他痛苦經歷中令人憐憫的駭人慘狀開始為人所知,尤其是在美國的北方地區。#347
6:大多數的【奴隸】貿易是通過國家注資的股份公司組織的,這些公司致力於從事「三角貿易」:非洲商人為美洲提供奴隸,美洲擁有土地的殖民者為歐洲送去了原材料,歐洲則生產最終產品。#409
7:對美國商業最為重要的是,英國的紡織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對棉花的需求。一個專業化的中間商鏈條形成了,這為棉花的流通提供了方便:棉花從南部的農場到中轉中心和港口城市,然後上船前往曼徹斯特和利物浦。而棉花產量擴大也導致了奴隸數量增加。#636
8:為了規避英國禁止工業新技術出口的法律,斯萊特把整個設計方案的大部分都背了下來,然後在他21歲的時候航行到了羅得島。在和一個最先支付給他預付款的蠟燭製造商合作之後,斯萊特在18世紀90年代早期創造了一個水力驅動的機械化紡織作坊,積累了大量財富。#644
9:在19世紀40年代,一群投資者創辦了一項快速派件服務,用驛站馬車把包裹從東海岸運向西部,然後向消費者收取高額費用。在10年之內,這個原始的合夥公司分裂成了幾個專業化公司,其中包括富國銀行和美國運通。#738
10:不過電報對商業最深刻的影響還是體現在當時迅猛發展的鐵路行業。電子通信允許鐵路管理者協調日程表、根據變化的環境調整價格,更至關重要的是,可以減少撞車事故。鐵路和電報的這種關係是相互促進的。#762
11:【南北戰爭後,】除了喪失政治權力和源於奴隸的巨額財富之外,南方種植園園主也失去了他們在全球棉花市場頂端的支配地位,因為在東非、印度以及中東的棉花種植者很快就填補了空缺。#1032
12:戰爭本身也給鐵路事業帶來了極大的利益。北方和南方都依賴鐵路調動部隊往返於前線,這促進了對鐵路的需求。#1127
13:通過大規模的產品生產以及對這些產品的大規模配送,卡內基在鋼鐵業、洛克菲勒在石油業,創造了世界上前所未見的最大規模的工業運營。#1179
14:在南北戰爭之後,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公司在類型上更偏向於資本密集型而非勞動密集型。從鐵路到煉油,從生鐵到香煙,這些產業都會面對巨大的前期投入,這為新廠商的進入設置了極大的障礙,也讓已經建立起來的企業獲得某種特權。#1240
15:伴隨著19世紀90年代末由金融推動的兼并浪潮,大公司的時代到來了。在僅僅幾代人之內,美國的經濟景象發生了轉變。煙囪和油桶在鄉間星羅棋布,被鐵路和電報線交叉穿過其中。城市迎來了大發展,工廠里製造出了各種形式的產品,從鋼鐵、石油到橡膠、火藥和煙草。#1284
16:福特公司飽受員工離職率過高的困擾。為了留下還沒走的員工,福特同樣在勞動政策方面成為先驅者,這些勞動政策對於很多人而言看起來都是十分進步的。在1914年,福特公司引入了「每天5美元」政策,而當時一天賺2美元是更常見的。#1648
17:在美國的鄉村,郵購公司迅速擊敗了本土商人,因為本土商人無法匹敵郵購公司的價格、產品的可靠性(比如退款保證),以及產品的多樣性。羅巴克和西爾斯在1893年合作成立公司,到1900年的時候超過了蒙哥馬利·沃德,成為全美最大的郵購公司。#1702
18:零售革命的成功,尤其是連鎖商店模式的成功,改變了美國人作為消費者的方式,但這並非毫無代價。到了一戰結束的時候,連鎖商店模式已經得到廣泛普及,而傳統的本地商店則面臨著毀滅性的競爭。#1713
19:通過率先使用被稱為「去中心化(分權)管理」的新策略,杜邦和通用汽車分別在20世紀20年代解決了這些結構性問題。實質上,它們基於產品重構了公司的內部組織結構(對於杜邦就是色素、染料和其他產品,通用汽車則是雪佛蘭、別克和其他產品),而不再是基於銷售和審計這樣的不同職能。#1785
20:1956年,《財富》雜誌的記者威廉·懷特通過《組織人》一書拋出了關於美國企業文化的爆炸性的觀點,不久這本書成為暢銷書。懷特認為,現代生活由大型、非個人化的組織所主導,在分層結構的引導下,這些組織將扼殺個體性和創造力。#2118
21:總而言之,美國政府在二戰中花費了大約3200億美元(以20世紀40年代的貨幣計算),其中大約一半是通過出售債券向公眾借款,另一半則從稅收穫得。這筆支出極大地推動了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從1939年的866億美元猛增到1945年的1350億美元。#2167
22:如果說二戰使經濟擺脫大蕭條,恢復了公眾對商業的信心,它也同樣鞏固了美國工業體系的勢力。在戰爭期間,美國製造商完善了大批量生產和分銷的技術,擴張成為全球商業巨頭。#2196
23:在冷戰初期,除了居家用品和新建住宅之外,最繁榮的經濟部門是高科技產業。戰爭期間航空業蓬勃發展,隨後轉型成為戰後美國商業的重要部分。#2208
24:總的來說,20世紀中期開始的併購浪潮中的大企業集團似乎並沒有比其他大公司更好或更壞。在這兩種情況下,財富激勵都有利於那些注重生產效率、技術創新和營銷人員的有著良好管理的企業。#2320
25:1962年,海洋生物學家雷切爾·卡遜用一本強大而暢銷的著作將工業污染問題帶入到公眾視野:《寂靜的春天》追蹤了工業污染物在生態系統中的流向。卡遜認為合成農藥,特別是被稱為DDT的這種受歡迎的抗蟲化學藥劑,對整個生態系統產生了深遠的負面影響。#2438
26:到世紀之交,全球資本都在經歷一場劇烈的革命。2001—2012年,美國有63000家工廠關停,導致減少了500萬個就業崗位,而同時中國製造業崗位增加了1410萬個。#2602
27:20世紀八九十年代,由於美國的製造商尋求國外廉價勞動力,本國的工廠紛紛關閉,傳統藍領就業崗位在全國逐漸枯竭。低技術含量、低收入的服務業崗位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這些工業崗位。「翻轉漢堡」成為不受歡迎的、低價值的工作崗位的同義詞。#2707
28:解除管制對經濟產生了戲劇性的影響。航空費用大幅下降,更多的人可以乘坐飛機,飛機乘坐人數從1980年的2.97億人上升到1990年的4.66億人,2007年上升到7.70億人。長途電話費用從70年代的每分鐘25美分下降到90年代的5—10美分。#2975
29:遠比低利率更重要的原因是,2000年以後美國經濟的金融化以及解除管制過程使得貸方放鬆了信用要求,並向更多的人提供抵押貸款。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因此獲得了買房的能力,儘管相比過去他們並沒有變得更富裕。#3131
30:「佔領華爾街」運動和「茶黨運動」似乎是截然相反的——前者對不受約束的資本主義極為不滿,後者反對政府干預經濟。然而,即使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定義了敵人,卻幾乎同時面對同樣的問題:新商業環境下的經濟不穩定和不安全,這似乎日益超出了普通美國人的承受範圍。#3214
更多良心書評參見我的公眾號:左其盛經管新書點評
推薦閱讀:
※美國頂尖醫生談癌症 八個防癌忠告
※與美國為敵的,都沒有好下場
※美國永久居民申請配偶和子女移民操作指南
※【Best Of Taylor Swift】Taylor Swift(泰勒·史薇芙特)(美國)(2015)(FLAC)☆☆☆☆☆
※風靡美國紐約的一道中國「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