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之冬,靈樂之春(1959-1963)1 - 尋找下個貓王
來自專欄 History of Rock 搖滾史10 人贊了文章
完整標題:搖滾之冬,靈樂之春(1959-1963)1 - 受眾與市場:尋找下一個貓王
搖滾樂進入了相對的蟄伏期。商人們依然在苦苦尋找下一個貓王,而業內則悄然出現了一些變化。
歡迎各位參加搖滾史第三章的課程。
接下來要研究的時期是1960年到1963年底、1964年初。你可能還有印象,此前我們討論了1955年到1959、60年期間的搖滾樂,它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浪潮。我們講了Chuck Berry、Little Richard、Fats Domino、Bill Hayley、Elvis Presley和Buddy Holly等人的事迹,還在最後提出了一個問題:搖滾樂陷入了困境。許多明星淡出了大眾的視野,搖滾樂進入了蟄伏期。
之後是1960年到1963年——這個時期簡直就像搖滾樂的黑暗時代。這時,商人控制下的音樂產業掌握了話語權,搖滾樂變成了無趣的消費品。但另一方面,這個時期也有許多有趣的新風格逐漸形成;後來的英倫入侵 (British Invasion) 更改寫了整個樂壇的格局。我們會在以後的課程里細講這場1964年早期開始的音樂運動。
那麼,我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綜述一下本節課程所涵蓋的內容。在評判這一時期是搖滾樂的金秋還是嚴冬之前,我們需要了解當時行業內部的生態狀況。此時,各種流派的音樂開始交流融合。另外,這個時期的一大關鍵詞是——尋找下一個Elvis。55年到59年間,業內人士發現,
一個屬於青少年的音樂市場已經漸漸形成了;他們也意識到,這個市場的潛力巨大。但是,隨著眾多明星漸漸淡出了大眾的視野,找到下一位巨星就成了迫切的問題。到哪裡去找像Elvis這樣獨一無二、能取得巨大成功的藝人?業內人士進行了很多嘗試,就像是向牆上扔各式各樣的東西,看哪樣能夠成功粘在上面。(投石問路)以下就是他們扔出去的一些「東西」。當時出現了 Brill Building(布里爾大廈)模式,它在當時的流行樂壇占統治性地位。你可以把它看作那種唱、作分離的運營模式的回歸——這種模式本是搖滾時代以前的產物。布里爾大廈既是一個地方,也是一種運營策略的代名詞。在這個策略下,專業的創作者專門負責寫作具備流行潛力的歌曲,公司則專門負責推出新的青少年組合。我們接下來就會談到一些少女組合和青少年偶像,也會談到這類音樂的設計思路,如何投青少年所好、將青少年市場的商業價值最大化。我們還會學習到唱片製作人的興起。此前也有唱片製作人這一說,但直到此時,唱片製作人才成為了那個可以真正掌控整張唱片的人,能讓一張唱片呈現出與前所未有的新聲。Leiber and Stoller和Phil Spector就是非常重要的製作人。我們還會談到年歲漸長的青少年群體,在Elvis時代,這些人都是十幾歲的學生;如今他們已經長大,其中很多人的音樂口味都有所轉變,變得更為偏向民謠 (folk music) 。這時民謠成為了一種面向更成熟的青年群體的、更嚴肅的新音樂。還有sweet soul和surf music的發展,這兩類音樂都誕生在這一時期——如果認為這是搖滾樂的黃金時期,那麼你也會對這兩種風格的音樂感興趣。此後,我們還會繼續討論Rockabilly;之前我答應過你們,會倒回去細講The Everly Brothers和Ricky Nelson。
那麼,就讓我們進入下一節課程吧——我們會從Brill Building模式談起。
推薦閱讀:
※除了《脫掉》,他還有什麼歌值得聽一聽
※流行音樂極簡史3 爵士樂的誕生
※【民謠:一曲風塵嘆,唱與來客聽】
※一段感情中,最難的並不是分手,而是放下
※聊聊朴樹和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