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和生活,藝術家和群眾 托馬斯·曼
來自專欄玖爺的哲學筆記17 人贊了文章
只有到了20世紀的時候,藝術和生活的衝突似乎才普遍成為一個問題,這在文藝的各個領域都是這樣。藝術有自己的評價標準,有自己的創作傾向,沒有必要追求一般人的認可,美的價值是和其他任何價值都分開的。藝術活動本身和參與藝術活動的種種身份也和普羅大眾區分開,自視清高的藝術家壓根瞧不起庸俗污濁的市民社會。在藝術如此自覺地把自己同普遍的一般社會割裂開之後,藝術反而覺得自己能承擔起那些最偉大的文化功能了,什麼拯救人的靈魂什麼批判人類文明什麼的,即使這些功能抽象到可笑的程度,藝術也能用這些大而化之的詞語聊以自慰。
不管你怎樣去看待這一現象(即使你反感我上一段的嘲諷態度),但是恐怕你也要承認,這種觀點從20世紀初開始流行起來,一直到現在依然經久不衰。托馬斯·曼常常寫的一個題材,就是所謂「藝術家小說」,其主題正是這種藝術觀點,他總是描寫自命清高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同庸碌的市民社會的關係,從而人為構造出了藝術和生活的對立。考慮到托馬斯·曼和阿多諾的交好,我們恐怕也就能知道這些人大概是個什麼立場了。
藝術家小說的出現大抵是因為現代的藝術似乎已經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群體,因此描寫他們自己的生活具有了成功的可能。這就好比到了業界穩定的時候才會出現白箱這樣的作品一樣,盤子大了自己人的市場才會足夠大,才能養活這種類型的作品。
|生平和創作
托馬斯·曼出生於德國一戶富裕的中產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但是他16歲的時候父親病逝,家道中落的他不得不直接在畢業後進入保險公司當職員,並未選擇在學業上深造。
從托馬斯·曼在1894年發表第一部中篇小說《墮落》以後,一直到30年代他開始自己的反納粹活動乃至於逃往國外之前,這段時間是他的創作前期。在創作前期,他的思想日漸趨近於民族主義,並且因此與哥哥亨利希·曼決裂。後來一戰結束,德國失敗,他承認自己的思想錯誤,從此和哥哥和好,思想上轉向反戰和平主義。
前期托馬斯·曼最重要的兩部著作是《布登勃洛克一家》和《魔山》,前者發表於1902年,使得作者聲名大噪並獲得諾貝爾獎,後者則是一部在社會影響力和藝術成就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長篇。
同時在前期,托馬斯·曼還致力於中短篇小說的創作,其中以所謂「藝術家小說」最為突出,比如著名的《托尼奧·克勒格爾》,以及《特里斯坦》和《威尼斯之死》。這些小說旨在表達清高的藝術家和庸俗的市民社會之間的矛盾,但是托馬斯·曼面對這個矛盾,他的態度也是矛盾的,他既保持著現實主義的一般態度,認為要反映現實的社會生活,但是又保持著精英主義的文化觀,認為藝術家不應該和庸俗的社會合流同污。
從《馬里奧和魔術師》開始,托馬斯·曼創作的新時期開始了。這是一部政治諷刺小說,但是沒有說教宣講的意味,在流暢的故事中蘊含深刻的政治內涵。這部小說講一個魔術師當眾催眠一個老實的咖啡館侍者馬里奧,讓他做出種種荒唐的舉動,馬里奧醒來之後,發現自己被戲弄了,憤怒地開槍打死了魔術師。魔術師指的就是當時聲譽日隆的納粹黨,他們利用德國人民在一戰後高漲的憤怒情緒欺騙公眾,小說最後的結局意味著公眾一旦醒來就會懲罰納粹。
托馬斯·曼還用演講的方式反對納粹及其極端的民族主義思想,但是由於納粹上台而不得不流亡海外。
他先流亡瑞士,在瑞士寫成了長篇小說《約瑟和他的兄弟們》。這部小說採用了聖經舊約的故事,寫約瑟飽受磨難但是心懷寬恕,最後拯救以色列部族的故事,宣揚基督教贖罪思想和他個人遭受流放的自白。
在移民美國後,他首先寫了《洛蒂在魏瑪》,之後寫了他後期最重要的小說《浮士德博士》。前一篇寫歌德的女友夏洛蒂和歌德的一次重逢,看點在於意識流的手法。後一本《浮士德博士》又是一部「藝術家小說」,寫藝術家追求純粹藝術天才的悲劇。主角作曲家萊弗金立志於創新,於是同魔鬼定約,以愛為代價換取藝術靈感。他如願以償地創作了很多新穎的作品,但是每當他表露出愛的時候,他所愛的人就會遭遇不幸。他最終認識到藝術不是一味追求新意,而是要面向人類的感情,但是約定的時間已經到了,他的靈魂被魔鬼收走,成了痴呆。
《浮士德博士》的主角取材於尼采,關於音樂和哲學的部分得到了阿多諾的友情支持。本作將托馬斯·曼一直關心的現代藝術問題加以深化,主題上達到了藝術家小說這一特定類型的頂峰。我覺得這個類型的小說,可以對應著著那個時代普遍的藝術觀來看,可以對照現代主義的藝術觀來看,看看藝術家是怎樣塑造自己這樣一個特定的主體身份的。
托馬斯·曼在麥卡錫主義盛行的五十年代離開美國,晚年在瑞士蘇黎世度過。
|布登勃洛克一家
《布登勃洛克一家》的副標題是《一個家族的沒落》,記敘了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從19世紀30年代的起家到70年代沒落的完整經歷。
第一代老約翰·布登勃洛克在拿破崙戰爭時期依靠糧食貿易起家,創建了家族企業約翰·布登勃洛克公司。第二代小約翰則獲得政府授予的參議員頭銜,跨入政界,並且在老約翰死後接管下公司的經營。這時候家族興旺,高朋滿座。第三代有四個孩子,大兒子托馬斯,二兒子克里斯蒂安,大女兒安東妮,小女兒克拉拉。
衰落從大女兒安東妮失敗的婚姻開始,安東妮是個虛榮的人,又忠於家族的利益,小約翰做主女兒的婚姻,想給女兒找門當戶對的聯姻對象,結果兩次都受了騙,第一次的對象瀕臨破產,第二次的結婚對象是個懶漢,他們結婚只為了嫁妝。小約翰的經營也受到新興商人的挑戰,只能勉力維持。
在小約翰死後,家族企業交到第三代的托馬斯手上,托馬斯勤懇能幹,穩健進取,在政壇商場都有不錯的成績。但是在家族第三代第四代成員的拖累下,托馬斯一個人獨木難支,他的努力只能讓家族迴光返照。他的弟弟克里斯蒂安是個敗家子,小妹妹克拉拉結婚後病故,母親竟然瞞著托馬斯把大批家產交給女婿。第四代的成員也不是省油的燈,安東妮的女兒婚姻和她媽媽一樣失敗,也遭遇了婚姻詐騙,托馬斯的兒子小漢諾生性怯懦,耽於藝術,只喜愛音樂。
托馬斯很快在家族成員的接連打擊下支撐不住,商業上連連敗陣,嘗試商業投機還虧本失敗,於是在心靈上沉湎於叔本華哲學和宗教。於是家族的事業終於土崩瓦解,這個家族的歷史結束於小漢諾的夭折。
人物上最值得一說的是托馬斯和小漢諾。
托馬斯是一個老實業家的典型,是資本主義初興時期進取穩健精神的代表,處處重視商業道德和家族利益,然而因為未能把家族事業推到壟斷資本的資本主義新階段,他的商業才能也只能到此為止了,競爭不過新興的商人。而且他還是一個多思多慮的人,行事略顯猶豫,面對內外交困的矛盾,終於堅持不住,陷入極度絕望悲觀的境地。
小漢諾是托馬斯的兒子,但是氣質柔弱敏感,耽於音樂,是一個典型的藝術家,而這種對藝術的追求是病態的,是沒落的一個現象,因此他最後的夭折帶有象徵意義。
另外克里斯蒂安是一個敗家子,是一個惡少小人,但他是一個真小人,從不諱言自己的自私和放蕩,時常用玩世不恭的態度說破社會腐敗墮落的本質,有點像莎士比亞劇中的福斯塔夫。
本書的思想是用家族的沒落去象徵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沒落,作者對這個家族抱有同情,但是毫不留情地寫出其沒落的必然性。家族四代人的代表人物氣質上的差異,正是象徵著文明的沒落,從老約翰小約翰到托馬斯,再到小漢諾,氣質一步步走向病態的柔弱,最終漢諾藝術家的形象和早夭的結局,象徵性地代表了文明的衰亡。其中漢諾的形象很明顯受到尼采病態藝術觀的影響,而本書的走紅也和當時德國流行的世紀末危機大討論有關,在20世紀初的這場大討論彙集成為斯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這和幾十年前的這部小說中表達的主題是共通的。
敘述上很穩,就是按照時間順序,後面第三代因為線索人物多,所以有平行敘述,但是總歸大體上還是按照時序進行的。文筆上平穩含蓄,略帶憂鬱夾雜譏誚,會根據作家對人物的褒貶態度而改變口吻。
|魔山
這是一部德國傳統的教育小說,作者寫作是對標歌德的《威廉邁斯特》,寫一個工科畢業生在一家療養院中受到的教育。
大學畢業生漢斯·卡斯普托來到一家肺結核療養院探望哥哥,結果因為愛上了這裡的一個病人而在其中滯留了7年,但是這個病人後來投入了其他人的懷抱。在這段時間裡,他受到了這裡形形色色各種病人的影響和教育,最終漢斯回到了山下,走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
劇情大概就是這樣,漢斯是個視角人物,作者希望讀者能夠帶入這個人物,以漢斯的眼睛去看療養院中其他人物的思想,從而得到教育,因此劇情並不是重點,形形色色的人物也不是重點,他們信奉的思想才是重點。
但是還是要簡單介紹一下裡面的人物。療養院中有人道主義者塞特姆布里尼,代表了啟蒙精神,理想主義積極進取,還有法西斯主義和無政府主義者納夫塔,他信奉的極端主義常常和前者起衝突。代表色慾和愛情的是俄國女郎克拉芙吉婭,但是漢斯對她的追求是徒勞的。皮波科恩是一個來自荷蘭的種植園主,充滿了生活的活力,在山上組織了各種活動,給療養院帶來了生氣,但是他後來因為個人生理問題自殺了。還有很多其他的人物,比如鼓吹禁慾的修士,熱衷於精神分析的醫生等等。
思想是本書的重頭戲,裡面的各種形象都有其所指。療養院中的每一個人都患有肺結核,等於被宣判了死刑,只是或早或晚執行的問題,人們都在等待自己的死亡,但是在這之前他們依然高談闊論。療養院應該就是指人世間,人一生下來就要面對死亡的問題,病人不過是人的這種生存狀態的一個縮影,疾病使得死亡和人的距離拉近到不得不思考的程度,但是只要死亡一天不降臨,人就要接著活下去。
而小說中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們的思想就是魏瑪共和國時期流行的各種思潮,這就讓療養院又帶有了些許現實意義。種種哲學思考人生思考最終歸於皮波科恩的現世主義,這種類似於尼采日神精神的思想使得主角最終完成了成長,不願等待死亡而要有所作為。
敘述和文筆不重要,不提。
p.s.題圖為戰場上的魔山
推薦閱讀:
※法國藝術家皮埃爾 ·哥瑟特作品
※烏克蘭藝術家dimitri.danish油畫選
※【轉載】美國藝術家Ed.Copiey繪畫作品(1)
※英國藝術家Paul.Hedley繪畫作品賞析(1)
※藝術品&工藝品 傻傻分不清楚?|投點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