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心都撕碎,掏空給你了,你們還想要什麼?

爸媽,心都撕碎,掏空給你了,你們還想要什麼?

來自專欄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139 人贊了文章

摘要:

心先被父母撕裂掏空,再次被自己攪碎挖空。孩子還怎麼活下去?孩子的心就像一個西瓜。你不斷用勺子挖取它,它最後肯定會被挖空。只是在挖空的過程中孩子流的是,不是西瓜汁!

1)解讀「空心病「

收到一個微友邀請,我決定來談談徐凱文醫生說的空心病。

空心病的一個特點是自我存在的無意義感。我在《母控》一文中說到了孩子自身無意義感的起因之一:如果嬰兒不能(在克萊因說的抑鬱定位期)感覺到媽媽本身的存在是有意義的,ta隨後內化的是一個無意義的媽媽。之後,嬰兒會認為自己也是無意義的。此外,我在《媽媽,我為什麼要自殺!》和《爸爸,我為什麼要自殺!》兩文中也提及到了些類似觀點。

自身的無意義感或空心病還可以有其他的解釋。比昂說過:在寄生母嬰或人際關係里產生的第三方會毀滅兩者本身。這個第三方往往是嫉妒恨。讀者可能會疑惑:為什麼我總是講母嬰關係,這和成人期發生的事有什麼關係?我在這想澄清的是:母嬰關係中的病理是成人期發病的起源。成人期的病理可以看作為一個不斷強化扭曲後的,病態母嬰關係的重現。弄清了母嬰關係中的病態情感,我們離弄清現在所遭遇的心理疾病也不遠了。

我在這裡說的母親即是現實中的母親,也是一個象徵。她象徵著家庭(爸爸媽媽和經常和孩子打交道的親屬)和社會。徐凱文醫生說「不是學生心空了,是社會心空了」。這句話說得很好。但我想稍微補充並修改一下這句話:社會心空了,家庭心空了,孩子的心也空了。徐凱文醫生的演講中說到了些社會問題(比如教育體制),功利觀念等。這些說得很好,我很贊同。

我在這裡希望敘說的是:社會中總會有扭曲的文化。即使是在發達國家,文化中的扭曲成分比例也不見得少於我國的現狀。我在這篇文章中希望強調的是:社會總是會在某些層面不如人意,決定孩子是否空心或自殺的關鍵原因是家庭和爸爸媽媽。家庭應該是孩子在空心病和自殺面前最堅固,和最後的一道防線

社會中的虐待成分(要高分,要錢權,要功利)如此輕易地滲透入家庭,並抹殺孩子的生命是因為家庭中的爸爸媽媽情感太脆弱,太扭曲。社會中的一點風吹草動,他們就以此來變本加厲地虐待孩子。一個人格相對健全的父母是孩子在完全走入社會之前的保護傘。別人,甚至整個社會都崇尚高分,985, 211,父母如果有足夠強大的愛的能力,他們會平靜而溫柔地對孩子說:「考高分重要,但你自己的生命,興趣,快樂愉悅比考試,賺錢重要100倍」;「在這麼高強度的社會壓力下整天忙得死去活來,孩子你真是辛苦了。在繁忙工作時,飯還是要按時吃,覺還是要按時睡。好好照顧自己,錢可以慢慢賺,不急。爸爸媽媽永遠是你的堅實後盾」。這些話在情感虛弱的爸爸媽媽嘴裡是說不出的。即使強迫自己說出了,話後面的安全感是沒有被傳遞的,因為安全感在父母心裡是及其缺失的(抑鬱定位沒有抱持住)。

注釋(選擇性閱讀): 在比昂的精神分析理論里,安全感是抑鬱定位里的一個重要元素。比昂把偏執-分裂定位命名為patience(耐心),把抑鬱定位命名為security(安全感)。父母在抑鬱定位應該提供的是:在孩子感到和父母分離時,給與他們足夠的安全感。而不是對孩子嚮往分離的情感進行壓抑或虐殺。

情感脆弱的父母只會向孩子潛意識傳遞焦慮(克萊因說的偏執-分裂焦慮):你不考好,你就別吃飯,別睡覺;你不考好,你的生命就沒有意義;你考不好,別人會怎麼看你?吃飯,睡覺,生命的意義本身本來是生命的一部分。父母給孩子傳遞的焦慮(分裂焦慮)把孩子的生命的一部分廝殺了,粉碎了。 「你考不好,別人怎麼看你?」這句話進一步傳遞了恐懼(偏執恐懼)。這種恐懼的背後是爸爸媽媽的被害妄想:孩子成績不好,其他家長就會嘲諷我和我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也許其他家長,老師真的會嘲諷,貶低成績不好孩子。問題就是孩子爸媽為什麼情感這麼脆弱?別人已經在傷害你們的孩子了,你們現在要做的應該是去保護孩子,鼓勵孩子,而不是把別人對孩子的攻擊變本加厲地塞入(投射入)孩子內心

真正的問題在於:爸媽太虛弱,頂不住外界的攻擊。他們沒有抵禦,消化這些情感攻擊的能力(alpha 功能)。他們因為無法承受別人發射出的情感攻擊,所以他們把被攻擊所帶來的焦慮,恐懼暴力地扔給孩子。他們在潛意識裡是希望孩子能做他們情感無能的替罪羊,精神垃圾桶。在情感層面還是巨嬰的無能父母,在現實生活中,是無法保護孩子的。這樣的父母在潛意識裡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父母,並希望孩子承受自己無法消化的強烈情緒(抑鬱,焦慮,躁狂等)。

接下來,我會挑選幾個徐凱文醫生列舉的空心病案例。並對其進行解析。

2)徐凱文案例解析

案例一:先把心撕碎

徐凱文說:「有個高考狀元說,他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到恐懼。19年來,他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所以他會輕易地放棄自己的生命」。

這個高考狀元的話裡面表達出了很多克萊因所說的偏執-分裂焦慮和恐懼(paranoid schizoid anxiety/fear)元素。「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象徵著這個高考狀元的心和他自己。他感覺到他的自我被撕裂(分裂焦慮),就像是四分五裂得小島。「時不時感到恐懼」 是在說他內心對被迫害感的恐懼。人的本能是希望保持自己的心靈完整的。只有心靈相對完整,人才能存活。當ta感覺到心靈正在,或己經破碎,ta會感覺極其恐懼。害怕的是ta的心(人格,自我)會被父母,老師,同學,社會和自己撕咬得血流成河,支離破碎。「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到恐懼。19年來,他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 表達的是他的心和人格已經死亡或重度受傷。自己想幹什麼,想得到什麼樣的東西的答案是可以在一個完整的人格(心)中找到的。他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是因為他曾經的,作為自我一部分的自發興趣已經被爸爸媽媽,社會撕咬致死。從五臟六腑而生的興趣感會給人帶來生命力。當其被解肢後,生命力也隨之破滅。沒了生命力,他自然「會輕易地放棄自己的生命」。放棄生命其實是肉體的死亡。在肉體死亡之前,他的心(人格,自我)早就死亡了。俗話說得好:身心一體。 精神,人格的死亡會引發肉體的死亡。這個狀元的話語中蘊藏了很多強烈的絕望情緒。對無法修復自己支離破碎的人格而感到恐懼和絕望,所以不如死了算了。

案例二:再把心掏空

徐凱文又說道:「他們共同的特點,就像他們告訴我的:徐老師,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我到哪兒去了,我的自我在哪裡,我覺得我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我過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為別人在活著,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句話其實反覆在說一個字「空」。 心為什麼會空?來訪者感到「空心」是因為他們的心被活生生地掏空。空的是什麼?空的是「我是誰」,「我在哪」,和 「活著的意義」。

每個人小的時候都有自發的興趣。有些孩子喜歡捏橡皮泥;有些喜歡跳拉丁舞;有些喜歡讀小說;還有些喜歡打遊戲。這些都是孩子興趣和特長的自然表現。喜歡捏橡皮泥的孩子長大後或許能成為一個非常出色的技工。喜愛跳拉丁舞的孩子或許以後會成為一個舞蹈家,藝術家,或歌劇導演。喜歡看小說的孩子或也許長大後會成為文學家,作家。打遊戲的小朋友以後或許會成為網路遊戲開發者。

我在這想說的是:孩子自發的興趣是ta尋找「活著的意義」,「我是誰」的鑰匙,也是他人格(心)的一部分。可是偏偏爸爸媽媽們要把孩子的鑰匙奪走,藏起來,丟掉,破壞掉。這就是為什麼孩子長大後,不知道「我在哪「,迷失的原因。

接下來我想說的可能會讓讀者產生很多負面情緒。我在這裡說的是潛意識的暴力情感。爸爸媽媽不是故意這麼做的。而是因為人格的缺陷,在潛意識層面這麼做的。但不管是意識還是潛意識,對孩子心靈的創傷是不可忽視的。

爸爸媽媽把孩子的心活生生,血淋淋地掏空了:表面上看,爸爸媽媽是在阻止孩子的興趣發展,是為了孩子以後有前途(錢途)。 但是因為興趣是孩子心裡自發的。也就是說興趣是孩子人格,自我和心的一部分。當父母過度阻撓孩子的興趣發展時,孩子在潛意識裡感覺到的是自己的心正在被一點一點掏空。 這樣反覆地感覺被父母,家庭和社會(老師,事業)掏空,最後不感覺「空心」才奇怪了。

為了讓孩子有前途(錢途)其實是父母潛意識製造出來的一個謊言(潛意識謊言)。這個謊言是為了防止(defend)在對孩子施虐時給家長帶來的愧疚感。同時,這個謊言也是擊破孩子反抗父母的工具。「為了前途(錢途)」 讓爸爸媽媽說服自己去施虐。同時,說服孩子來受虐。

這裡的「虐」字的背後其實是父母自己沒有容納和消化的「掏空」衝動。這個「掏空」的衝動來自嬰兒期,嬰兒和母親乳房的互動。嬰兒在成長過程中會很正常地希望挖空媽媽的乳房 --- 希望把其營養掏空,吸干。 如果嬰兒的這種暴力衝動能被媽媽的溫暖綜合。那麼當ta長大後,ta的「掏空」衝動就不會那麼強。說得專業一點就是:媽媽的溫暖其實是嬰兒暴力衝動的容器。如果媽媽是個溫暖的容器,孩子內化的也是一個溫暖的,能包容自己暴力情緒的容器。

這裡的問題就出在,媽媽爸爸的人格中喪失了這種溫暖的容器。所以他們在潛意識中無法包容自己小時候沒有解決的「掏空」衝動。從而,他們會把「掏空」衝動發泄在孩子身上。這種「掏空」衝動的背後其實是強烈的嫉妒感。爸爸媽媽潛意識裡嫉妒的是孩子的興趣給ta帶來的生命力。爸爸媽媽希望掏空孩子自發的生命力,因為他們自己的興趣和生命力被他們上一代所掏空了。這就是為什麼得空心病的人會感覺自己像殭屍一樣行屍走肉。背後的原因是因為生命力被掏空了

當父母沒能成功容納「掏空」衝動時,孩子會內化這種衝動。小時候被父母掏空,長大後會變本加厲地掏空自己。Ta 掏空了自己「我是誰」的答案,和生命的意義。 患空心病的來訪者為什麼會感到恐懼?「掏空」背後蘊藏的意義是死亡,在死亡面前誰不恐懼?

注釋:我在《關係社會中的偏執-分裂與寄生》中,以社會的角度分析了「掏空」衝動。

微信公眾號:亦弛心理

本能,情感,直覺

ID: yichi_psychology


推薦閱讀:

嚇唬會影響孩子心理發展
中醫在干預心理危機中的應用
如何看待寶寶的攀比心理
有沒有什麼夢(境)讓你醒來還覺得非常害怕?
為什麼明明很開朗很活躍的一個人會突然跳樓自殺?

TAG:空心病 | 心理 | 精神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