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官服小常識!
6 人贊了文章
一部古裝戲出來,夠不夠用心,其一就是去看他劇中的服飾有沒有用心考究,特別是古代封建官員等級分明,根據不同品秩,官帽樣式、服飾的顏色、飾物、鞋靴均不同。
那這些服裝有哪些講究呢?
首先我們先明確幾個概念:
關於官服
官服就是官員所穿的服裝,有朝服,公服,常服之分。官服最常見的就是圓領袍加烏紗帽,此為常服。明代常服有補子,雙禽。前期為唐烏紗帽式樣,類似八字,韓劇中常出現,補子為金線所綉。洪武二十六年後為園直角,補子一般用織造和刺繡兩類方法製成,但在織造方法中主要又分兩種,一是緙絲,另一是織金或妝花。織金和妝花一般是將補子部分與地部同時織出。緙絲和刺繡一般是先另外緙成或綉成補子形式,再縫綴於服裝上。
宋代 官服
宋代 官服
元代 官服
明代 官服
清代 官服
關於朝服
朝服,又稱為"具服",是古代在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及頒詔開讀、進表、傳制等重大典禮時使用的禮服,其基本樣式是衣裳制,東漢以後的朝服包括梁冠、赤羅衣、白紗中單、青飾領緣、赤羅裳、青緣、赤羅蔽膝。朝服也被漢文化圈國家廣泛採用,包括日本、朝鮮、越南、琉球均制定了朝服制度。
朝鮮世祖
關於品服
封建時代官史所穿的公服,亦稱"品色服",出現於我國隋代。古代官員分為九品,凡是有品級的官員稱為品官。品官等級不同,其品服的顏色、形制、質地也不同,以示尊卑。
《唐會要》:"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緋(大紅),六品七品以綠,八品九品以青。婦人從夫之色。"
《明史·輿服志》:"一品大獨科花,徑五寸;二品小獨科花,徑三寸;三品散答花無枝葉,徑二寸;四品五品小雜花紋,徑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雜花,徑一寸;八品以下無紋。""其帶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鈒花,四品素金,五品銀鈒花,六品七品素銀,八品九品烏角。"不同朝代,文武官員品服禮制也有所不同。
關於補服
補服,又稱"補子",是從我國的明朝開始出現,並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時逐漸退出歷史的舞台。補子用飛禽代表文官,用猛獸代表武官。其源似與武則天以袍紋定品級有關。
《太平御覽》卷六九二引《唐書》:"武后出緋紫單羅銘襟背袍,以賜文武臣,其袍文各有恦。 ……宰相飾以風池,尚書飾以對雁,左右衛將軍飾麒麟,左右武衛飾以對虎。"
明代君主專制加強,因此,對服色及服裝圖案有具體嚴格規定。因其前胸及後背綴有用金線和彩絲綉成的補子,故稱。通常文官綉鳥,武官綉獸。各品補子紋樣,均有規定。
《明會典》: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綉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綉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
除此之外,還有補子圖案為蟒、鬥牛等題材的,應歸屬於明代的"賜服"類。
與明代的補子相比,清代的補子小而簡單,前後成對,文官綉單只飛禽,武官綉猛獸。補子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五彩織綉,色彩非常艷麗。
清代對補子的規定是:一品,文鶴、武麒麟;二品,文錦雞、武獅;三品,文孔雀、武豹;四品,文雁、武虎;五品,文白鷳、武熊;六品,文鷺鷥、武彪;七品,文鸂鶒、武彪;八品,文鵪鶉、武犀牛;九品,文練雀、武海馬。此外,都御史、按察使等,均綉獬豸。
清代 文官 補子
清代 武官 補子
明清時期的補子是隨著官職而存在的,因而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製作。
常天書院
常天書院秉承著「心如清水,身寄常天」的基本理念,始終以赤子之心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兢兢業業地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藝術價值,並讓學員們發掘自己的藝術創造力。
常天書院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獨特方式,系統教學,課程形式靈活多變,主攻書畫培訓課程、文化薈客廳與文化交流活動三個方向。
推薦閱讀:
※古裝劇中的神奇仙丹我給你做出來了,還帶了三種口味!【安卡西廚】
※昔日低調古裝銀幕男神 歷經千帆後成毛主席專業戶
※技術控解讀為什麼馬天宇萬茜董潔的《三國機密》這麼火!
※古次2017: 老公還是本命?20位舔屏古裝男神!
※古裝片(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