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大揭秘:項羽殺掉劉邦真的是上策嗎?

鴻門宴大揭秘:項羽殺掉劉邦真的是上策嗎?

4 人贊了文章

公元前206年,咸陽郊外鴻門,劉邦與項羽兩位武林掌門人勾肩搭背笑裡藏刀觥籌交錯爾虞我詐,用不亞於後世影帝的高超演技,上演了一場史上最為驚心動魄的飯局——鴻門宴。

後世之人談到這個飯局,大概有兩種反應:喜歡劉邦的,額手稱慶,暗笑項羽婦人之仁愚蠢不堪,不是個干大事的材料;同情項羽的,嘆息連連捶胸頓足,恨不得穿越到鴻門宴上,揪住項羽的耳朵大聲喊道:項王啊,你快點聽聽你乾爹范增的話,把劉邦這老流氓砍死吧,這樣你就可以騎著烏騅馬,抱著虞美眉,永遠幸福地生活下去了……

然而,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對於項羽來說,真的是上策嗎?

小生竊以為,殺掉劉邦實乃下策,項羽選擇放劉邦一馬,根本不是什麼婦人之仁,而是雄才大略之舉。

其中原委,且聽小生慢慢道來。

我們先來談談殺掉劉邦對項羽的好處。

第一, 可以瓜分劉邦的人馬和糧草,擴充自己的軍隊。

第二, 可以減少一個造反同夥,在分(分)封(贓)大會上多給自己爭取一塊地盤。

第三, 可以將劉邦這個不穩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有利於西楚帝國的長治久安。

好處大概就這三點,而壞處,遠遠不止三點了。

第一, 劉邦是項羽的結拜兄弟,從個人角度來看,殺之不義。

俗話說的好,男人有四鐵:一鐵是一起同過窗,二鐵是一起扛過槍,三鐵是一起嫖過娼,四鐵是一起分過贓。劉邦和項羽除了沒有一起同過窗(古詩有雲,「原來劉項不讀書」,這倆人人只愛造反不愛讀書,臭味相投,誰也沒轍),剩下三樣全佔了,這關係能不鐵嗎?如果你項羽就這麼不明不白地把劉邦殺了,丟不丟人啊,丟不丟臉啊,同行怎麼看他?英布怎麼看他?龍且怎麼看他?項伯怎麼看他?今後在造反界怎麼混……

當年陳勝出於維護自身威嚴,殺了幾個粗魯無知的老鄉,就涼了眾人的心,被輿論抹黑成了沒有人情味兒的負心漢,最終落了個眾叛親離的下場,在一首涼涼涼中被司機扭斷了脖子。

陳勝才死沒幾年,車軲轆印還沒幹,項羽就算再缺心眼兒,也不會去重蹈覆轍,讓自己陷入不義的處境。

第二,劉邦與項羽同為反秦功臣,又沒有什麼出格的舉動,項羽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借口殺他。

劉邦和項羽出征之日,楚懷王與眾人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雖然劉邦選擇的是簡單模式,輕輕鬆鬆入主關中,比起選擇地獄模式的項羽,少流了許多血汗,但這並不是項羽撕毀約定的理由。

此時的楚懷王雖然已經淪為傀儡,形同虛設,跟英國和日本的天皇差不多,但仍然是項羽和劉邦名義上的老闆,是整個反秦聯盟得以維繫的紐帶。如果項羽殺掉劉邦,無異於把亂臣賊子四個大字寫在自己腦門上,無異於否定了自己統率諸侯聯軍的合法性,到時候,項羽還有什麼資格執牛耳?還有什麼資格劃分天下?即使憑藉武力暫時壓服諸侯,諸侯也只會口服心不服,一有機會,就會跳出來挑戰項羽的「凡爾賽體系」,你項羽可以殺劉邦,我們為什麼不能反對你?

當初項羽進入關中,頭腦衝動,不顧盟約,血洗函谷關,殺傷劉邦的部隊,已經在道義上落了下風(要注意,劉邦在函谷關駐軍是合理合法的,項羽進攻劉邦則是不仁不義),再加上劉邦到達鴻門之後,主動向項羽認錯,給足了項羽面子,項羽如果再得寸進尺,殺掉劉邦,那就真的是錯上加錯,鑄成大錯了。

有朋友可能要說了,殺劉邦的理由多得是啊,這不,范增老先生就找了兩條,一條是劉邦「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一條是「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這兩條還不夠殺劉邦的頭?拜託,這兩條也就範增和項羽私下說說而已,真要拿到檯面上來,還不讓天下人笑掉大牙,哦,人家劉邦善待婦女同志,撿到錢交給警察叔叔,身上冒出一股不明氣體,你們就說人家該殺,那天下還有道理可講嗎?

第三,劉邦兵力雖少,但皆是嫡系部隊,號令統一,如臂使指;項羽兵力雖多,但卻是諸侯聯軍,各自為政,各懷鬼胎。如果項羽貿然與劉邦交火,即使吃下了劉邦這股武裝,自身也要遭受重大損失,甚至有被諸侯暗算,落個鷸蚌相爭的下場(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在吃雞遊戲中被別人「舔包」了)。

我們可以來估算一下。巨鹿之戰前,楚軍僅有五萬,在諸侯聯軍中並不起眼。巨鹿之戰中,各路諸侯作壁上觀,唯有楚軍以一當十,大破二十萬秦軍,把周圍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急忙尊奉項羽為聯軍統帥。可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巨鹿之戰後,楚軍雖然獲得了極高的政治地位,但自身的損失估計也不少。再加上又在新安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在函谷關打了一場攻城戰,楚軍的實力已經大大受損。即使在楚地動員了大量新兵(是否動員了新兵,由於史料缺乏,小生不敢妄下結論,這裡只是做一種假設),也需要很長一段磨合期。

由此來看,進入關中的楚軍雖然是血戰猶酣之師,但已呈強弩不穿魯縞之勢。而劉邦的部隊利用這段時間獲得了充分休息,以逸待勞,以主待客,尚若開戰,鹿死誰手,或未可知。

總之,殺劉邦,代價大,回報少,招人罵,是一樁非常極其以及十分不划算的買賣。

有的朋友可能要說了,劉邦最後滅掉了項羽啊,項羽如果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不就可以避免身死國滅的下場了嗎?

這就是我們常常陷入的一個思維誤區——站在上帝角度思考問題,從已知結果出發,忽視中間的變數,直接穿越到過去,彷彿執掌人間的上帝一般,信心滿滿不假思索地為廬山之中的迷途羊羔指明一條「康庄大道」。

按照這個邏輯,曹丕就應該直接賜給狼顧鷹視的司馬懿一杯毒酒,楊廣就應該在和李淵光屁股和泥巴的時候把李淵塞進馬桶淹死,萬曆皇帝就應該趁努爾哈赤來京受封龍虎將軍的時候將其推出午門斬首……

然而,這些虛構的情景都沒有發生,是因為這些大人物比我們都愚蠢嗎?

當然不是,因為博弈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的,而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條件,得出的最優策略自然不同。

曹丕重用司馬懿,是因為司馬懿追隨曹丕多年,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武能安內攘外,文能富國強民,無論是內亂還是外患都離不開這位重臣,至於司馬懿後來尾大不掉,那是曹爽等人大意輕敵之故,不代表曹丕當初重用司馬懿是錯的。

楊廣提拔李淵,是因為李淵是皇親國戚,而且能力出類拔萃,在鎮壓農民起義與抵禦突厥入侵中立下赫赫戰功,至於李淵後來舉旗造反,打進關中佔了楊廣老窩,那是楊廣自甘墮落,意志消沉,流連江都,不肯回朝之故,不代表楊廣當初提拔李淵是錯的。

萬曆皇帝封賞努爾哈赤,是因為大明王朝需要在女真部落扶持一個代理人,而驍勇善戰又忠心耿耿的努爾哈赤(老奴當時甚至主動提出率領女真精兵去朝鮮教訓倭寇,端的是一副忠肝義膽的模樣,堪稱大唐契苾何力的翻版)正符合這樣的要求,至於後來滿清大舉入關,屠殺漢族軍民,那是大明王朝朝政腐朽,所用非人,兵備頹廢,天災連綿之故,不代表萬曆皇帝當初利用努爾哈赤控制女真是錯的。

在讀史的時候忽視這些變化的因素,站在上帝視角輕易地得出結論,把古人看成獃子傻子,只能是刻舟求劍,緣木求魚,貽笑大方。

這一缺點在某些披著歷史外衣的穿越意淫類小說中尤為明顯,在這類小說中,文官大都是飯桶,武將基本是草包,皇帝老兒也精明不到哪兒去,人民群眾更是愚昧無知,唯有我們從二十一世紀穿越到古代的二十歲小伙兒光環附體,光明正確,腦門鋥光瓦亮,智商永不下線,金口一開,玉指一揮,便讓這些庸碌鼠輩醍醐灌頂,大徹大悟,向著康庄大道飛也似地狂奔去了,臉上還帶著比花兒還要燦爛的微笑……

每次讀到這樣的橋段,常常忍俊不禁,一個二十歲的小伙,對那個時代既沒什麼深入了解,對具體事物也沒什麼操作經驗,稱之為紙上談兵亦不為過,怎麼就能虎軀一震,四方拜倒了?

論科學原理文化知識,古代的精英確實不如中學生甚至小學生,但論權謀計策為人處事,一個二十歲的小夥子想跟五六十歲的老油條比,確實有點不自量力了。

回到鴻門宴,項羽在當時的處境下,利益最大化的選擇是什麼?

依小生之見,答案只有一個:佔據盟主的大義名分,與劉邦保持友好關係,逐漸恢復自身實力,在不久的分封(贓)大會上,一邊利用諸侯壓制劉邦,強迫劉邦吐出關中地盤,一邊利用劉邦壓制諸侯,為西楚爭得更大的地盤。

有朋友可能要問,劉邦和項羽可是一對冤家啊,這對冤家能談到一塊兒去?

非也非也,劉邦和項羽後來確實成了一對冤家,但在當時,兩人卻是一對名副其實的好基友,不但是把兄弟,還同屬國軍,咳,是楚軍序列,就跟李雲飛楚雲龍似的,一口一個雲龍兄雲飛兄的,親熱著呢,雖然兄弟之間免不了有摩擦矛盾,但在對付日本鬼子,咳,是各路諸侯這件事上,還是不含糊的。

這樣一來,鴻門宴中項羽許多孩子氣甚至智障般的行為就可以理解了。

第一處,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高中時候學這篇文言文,每次讀到這裡,常常忍俊不禁,心裡暗罵,怎麼會有項羽這麼缺心眼的人,一開口就把曹無傷這個高級間諜低價賤賣給敵人了。

現在想來,其實項羽是在跟劉邦示好。

前一段時間,項羽一怒之下,在函谷關給了劉邦一個下馬威,現在兩人相見,氣氛難免尷尬,再加上劉邦把姿態擺得很低,表明了唯項羽是從的態度,項羽為了拉攏劉邦,維護楚軍內部同盟,不得不做出一點表示,怎麼表示呢?拉個替罪羊出來吧,拉哪個倒霉蛋呢?拉自己陣營的吧,自己捨不得,拉劉邦陣營的,沒啥捨不得的,嗯,就這樣吧。

於是,曹無傷這個吃裡扒外的傢伙在大佬們的第一輪交易中就被低價賤賣掉了。

因為大佬之間的感情裂痕,需要這個反骨仔的鮮血來做502黏合劑,

這樁慘案告訴我們,賣隊友也是一門藝術,需要看準風向,如果風向不對,還瞎踏馬折騰,逆潮流而動,到頭來只能把自己賠進去,淪為別人茶餘飯後的笑料。如果風向對的話……該賣就賣嘛,隊友是什麼東西,不就是拿來賣的嘛 。

第二處,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庄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擊。

這也是高中時代讓小生捧腹的一大笑點,在如此高規格的歡迎宴會上,兩位大佬談笑風生,手下的小弟卻不讓人省心,一個又砍又跳,一個又跳又砍,跟老鷹捉小雞似的,眼瞅著就要鬧出人命來了,而身為主人的項羽卻一言不發,這不是智障兒童是什麼?

現在想來,項羽此舉只是在敲打劉邦而已。剛才低價送給你個高級間諜,現在要讓你見識一下項家軍的威風,讓你知道我項家軍不是好惹的,不要給我耍什麼花花腸子。

有的朋友可能要說了,這不對啊,項莊不是范增派去的嗎?怎麼讓你一說,變成項羽派去的了?

這裡大家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史記》僅僅是一本參考資料,而不是什麼金科玉律。

比如秦始皇死後,趙高、李斯和胡亥三人之間的私密對話,絕對不可能有第三者在場,三人也絕不會傻到將其付諸文字,司馬遷怎麼會知道那麼清楚?但他老人家還是一板一眼地給您寫出來了,您老人家也是一言一語都沒有懷疑過(滑稽)。

再比如陳豨與韓信商議謀反的對話,司馬遷他老人家也一個標點符號都不少地記下來了,可是文中卻有這樣一句——「淮陰侯挈其手,辟左右與之步於庭」,也就是說,兩人是在絕對私密的環境下交談的,身邊保姆司機警衛員全都沒有,司馬遷他老人家怎麼會知道得這麼清楚?

在小生看來,《史記》與其說是一本嚴謹的教科書,還不如說是一本生動的歷史小說,是司馬遷在歷史骨架的基礎上,運用自己想像力,填血補肉,方才寫成,對於那些明顯不合邏輯之處,適當的質疑,還是有必要的。

比如范增唆使項莊殺劉邦這個情節,小生認為存在很大問題。

項莊跟隨項羽多年,不僅是上下級,是出生入死的戰友,還是血濃於水的堂兄弟,而跟范增最多只是上下級關係(甚至連上下級關係都不是,史料不足也無法隨便下結論),如果范增唆使項莊去殺項羽正在宴請的尊貴客人,項莊就算再蠢再笨,也會先去問問項羽吧。

打個比方,你堂兄是老闆,你給堂兄當保鏢,這天,堂兄請他一位做生意的拜把兄弟吃飯,讓你作陪,你們三人一邊吃飯一邊商量生意,喝得正爽,聊得正嗨,老闆秘書偷偷把你叫出去,遞給你一塊磚頭,去,小明,照著那個老闆後腦勺來一下,砸他丫的一個腦震蕩,不然的話,憑這丫的智商,咱們的公司遲早被他擠垮。

您會做何反應?換了我,我會摸摸這秘書的腦門,問他一句,您沒發燒吧?

項莊如果連這點人情世故都不懂,已經不是智商高低的問題了,而是智障與否的問題了。

所以,小生竊認為,項莊在接到范增的指示之後,偷偷問過項羽的意思,項羽暗罵乾爹瞎攪局之餘,覺得威懾一下劉邦也不是什麼壞事,於是點點頭,賢弟,你嚇唬嚇唬老劉就行了,老劉這人膽子小,別嚇出人命來。這樣,才出現了項莊舞了半天劍連劉邦的毫毛都沒傷到的奇葩場景,也正因為一切都在項羽掌控之中,項羽才對劉邦的險境視而不見。

如果項莊真的得到了項羽刺殺指令,哪兒還用得著這麼多花架子,像專諸刺吳王僚那樣,一刀刺過去就行了。

如果項羽鐵了心要老劉的命,更是容易簡單以及小菜一碟,直接在帳下埋伏五百刀斧手,擲杯為號,老劉哪怕有九條命也丟了。

會叫的狗不咬人,不叫的狗咬死人,就是這個道理。

而項伯不知道有這一層含義,以為項莊真的要干傻事,急忙起身和項莊尬舞,直舞得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地老天荒,海枯石爛,大大出乎人們意料,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啊,項羽摸摸頭頂,青草叢生,再看看劉邦,朦朧的眼神中回蕩著一片綠色的海洋……

你身上有他的香水味

是我鼻子犯的罪

不該嗅到他的美

擦掉一切陪你睡

你身上有他的香水味

是你賜給的自卑

你要的愛太完美

我永遠都學不會

……

第三處,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 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這段就很有意思了,項羽到底是想殺劉邦還是不想殺劉邦呢?如果想殺劉邦,張良找來一百個樊噲也沒有用。如果項羽不想殺劉邦,張良找樊噲又有什麼意義呢?

什麼意義?象徵意義,你們項家軍驍勇善戰,我們劉家軍也不是吃素的,樊噲,趕緊去給楚家軍露兩手,替咱們劉家軍找回點場子來。

類似的情景在《亮劍》中屢見不鮮,楚雲飛來到獨立團作客,兄弟倆雖然英雄惜英雄,但也難免暗中較量一番,楚雲飛的警衛員一記鐵砂掌打穿了沙袋,和尚自然不能丟了份兒,一記佛山無影腳,就把牆——這份寶貴的群眾財產——給踹倒了,把趙大媽氣了個半死。

說白了,這只是兩個大佬之間的互相顯擺而已。

第四處,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

高中語文課上演話劇,這段是最好笑的,項羽身為四十萬聯軍司令,竟然跟個孩子似的,給劉邦的保鏢送肉敬酒戴高帽,到頭來還被數落了一頓,樊噲更是孩童心性,胡吃海喝,快言快語,簡直是李逵的直系祖先。

其實,事情並非如此,兩人性格也沒有那麼簡單。如果分析來分析去,把身經百戰的四十萬聯軍司令和搏命沙場的驍勇虎將都分析成了幼稚孩童,那我們分析問題的角度就真出問題了。

樊噲進帳之後,項羽大聲喝道:「來者何人!」這點就很奇怪了,你項羽和劉邦是把兄弟,樊噲是劉邦的連襟兼保鏢,哥們幾個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項羽怎麼會不認識樊噲?再說樊噲那體型,五大三粗,傻大黑粗,看上一眼能做三天噩夢,想忘了都難啊。

所以說,項羽這一喝問,只是虛張聲勢,打壓樊噲而已,就跟豬八戒去花果山請孫悟空去救唐僧一樣,孫悟空明知來的是豬八戒,還要捉弄調戲一番,滿足一下自己的惡趣味。

至於服務員給樊噲大碗的酒和沒煮的肉,估計還是出於項羽的授意,沒有項羽的授意,服務員敢給這些大佬們上沒煮熟的肉?那豈不是嫌自己活得太長了?

依小生之見,這段情節,只是朋友之間的玩笑而已,項羽知道樊噲是來找場子的,故意裝作不認識,來兄弟,幹了這杯,來兄弟,吃了這口,大杯灌酒,大口吃肉,樊噲憋了一肚子的涼酒生肉,又好氣又好笑,也顧不得什麼禮節,大聲嚷嚷起來了:我家邦邦愛你勝過愛我,你還想打他的主意?你的良心難道不會痛嗎?你再這麼墮落下去恐怕就成陳余和張耳(關於這兄弟倆的相愛相殺,小生以後再給大家細說)……

說到這裡,許多事情已經很明白了,鴻門宴並不像《史記》中描寫的那樣劍拔弩張,你死我活,而是相對輕鬆活潑團結友好的。因為劉邦和項羽兩位大佬都明白,大打出手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只會讓各路諸侯撿(舔)了(了)便(包)宜(包),甚至讓殘秦餘孽死灰復燃,只有維持楚軍這個整體,才能在將來的分(分)封(贓)大會上奪得更多的份額。哪怕項羽再討厭劉邦,此時也不得不做出一副親善的模樣,何況兩人是拜把兄弟,基本沒有什麼過節,談得上什麼討厭呢?

如果用漫畫還原真正的鴻門宴,應該是這樣子的:

劉邦(握著小拳頭嘟著小嘴):項羽哥哥,對不起啊,人家做事只圖一時爽快,卻忘了提前告訴你一聲,結果發生了一點小小的誤會,你原諒我好不好啊好不好。

項羽(摸著劉邦的臉蛋):小劉同志,別哭了別哭了,哥哥當然是選擇原諒你了,你那麼辛苦那麼勞累,說白了都是為了這個家啊,而我身上卻常常帶著別的男人的香水味,想起來還真有點不好意思呢。

劉邦(滿臉幸福狀):謝謝項羽哥哥。

項羽(拍拍劉邦的肩膀):好了,好了,還有魏豹張耳這群臭男人等著我們去對付呢。

……

當然啦,沒有永遠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至於不久的將來,兩肋插刀的拜把兄弟會不會成為刀刃相向的生死仇敵,有誰知道呢?

估計當時劉邦和項羽兩人的心境,跟重慶談判時的老蔣與老毛差不多,如果談判真能達成一致,和平建國,兩人以後就是同志,如果談判破裂了,內戰爆發,兩人就是死敵了。不過不管將來如何,眼下的事情是緊握雙手,把和平的姿態做足,在全國百姓、各路媒體、民主黨派、歐美國家面前多拿一點兒形象分,對雙方都有好處。

有的朋友可能要問,如果鴻門宴真像你說的這麼活潑友好,為什麼司馬遷老先生要寫的這麼驚心動魄呢?

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暗藏著作者本人的人生軌跡,《史記》里的種種情緒化描寫,和司馬遷老先生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

《史記》是司馬遷遭受宮刑之後寫成的,遭受了宮刑,就已經不是一個完整的男人了,成了一個不男不女的怪物,在講究傳宗接代和刑不上大夫的古代,這種恥辱是超乎我們想像的,在司馬遷看來,即使《史記》這本著作能夠流傳千古膾炙萬口,也無法改變自己的人生已經成為一個杯具的事實,這種情緒在《報任安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本來是一份給朋友的回信,卻有四分之三的篇幅在談自己的苦逼人生,宮刑對司馬遷帶來的心理創傷之大,可想而知。

殘缺的身體,難道就不能鳳凰涅磐嗎?杯具的人生,難道就不能死為鬼雄嗎?

在這種情緒的感染下,司馬遷老先生創作出了一個又一個悲劇英雄,有「漆身為厲,吞炭為啞」為主報仇不惜身死的豫讓,有「皮面決眼,自屠出腸」士為知己者死的聶政,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倚柱而笑,箕踞以罵」的荊軻,還有唱著「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兵敗垓下自刎烏江的項羽。

尤其是對於項羽,司馬遷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甚至冒著被河蟹的風險,將其放到了本紀裡面,要知道,本紀是帝王才能用的,你司馬遷一個漢朝人,把前朝餘孽寫進本紀里,這不是給我大漢王朝臉上抹黑嗎?這不是向我大漢王朝瘋狂反撲嗎?但是,司馬遷不在乎,一來,項羽這個悲劇英雄非常符合司馬遷對於殘缺之美的理解,二來,司馬遷是被劉邦的曾孫劉徹閹割的,能對劉徹的曾祖劉邦有什麼好感?

於是,在司馬遷筆下,劉邦成了一個奸詐狡猾投機取巧的流氓,勝而不武,項羽成了一個驍勇善戰仁慈寬厚的英雄,雖敗猶榮。

但是,項羽如果真的那麼完美,怎麼又會被劉邦擊敗呢?

為了解釋這一點,司馬遷給項羽挖掘出來一個性格——婦人之仁,優柔寡斷。

就這樣,我們在鴻門宴上看到了一個前後矛盾,不合邏輯,既無殺伐果斷,也無處世經驗,心智低下,彷彿孩童的項羽。

如果項羽是個像晉惠帝那樣「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寄生蟲,有這樣的表現並不讓人感到意外,但項羽不是晉惠帝啊,從公元前209年到公元前206年,短短三年時間,項羽就從一個落魄貴族迅速崛起成為四十萬諸侯聯軍統帥,中間經歷了多少浴血奮戰,多少爾虞我詐,沒有出類拔萃的戰術戰略,沒有超乎常人的馭人之術,可能嗎?

可憐司馬遷老先生一片好意,想把項羽仁慈寬厚優柔寡斷的一面展現給讀者,為項羽將來的滅亡買下一個伏筆,但讀者讀來讀去,讀出來的卻是個智障兒童。

正如魯迅評價羅貫中筆下的劉備和諸葛亮,「劉備之長厚近似偽,諸葛亮多智而近乎妖」,過於突出人物的某一個特點,大寫特寫,大書特書,很容易讓人物失真,司馬遷寫項羽,就是進入了這樣一個誤區。

小生竊以為,真正值得大寫特寫,大書特書的,不是鴻門宴,而是鴻門宴之後的分封大會,十八路諸侯笑裡藏刀爾虞我詐刀光劍影縱橫捭闔……讀來想必是一種享受,可是,司馬遷老先生卻留給我們一片空白。

分封大會上到底發生了什麼,由於史料缺乏,小生不敢瞎猜,但大會結果是明確的。

項羽分得梁楚地九郡,雄冠天下,山東、江蘇、浙江、河南等地都歸其管轄,從此踏上了統一天下的道路,先是把魏豹從河南趕到山西(這是魏豹積極勾搭劉邦的重要原因),後又逼死韓王成(這使得張良下定決心和項羽死磕到底),不久又出兵北伐齊國(這給了劉邦吞併關中的機會)……這裡要弄清楚一個問題,不是項羽不想稱帝登基,不想統一全國,而是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慣性,讓君臨天下成了一件風險很高的事情。強大如秦國,鐵騎如雲,擁兵百萬,在統一全國之後,拚命打壓六國貴族,想方設法將秦國模式複製到全國,最後還是被六國貴族掀翻了攤子。即使是漢朝,剛開始也不得分封了大批異姓諸侯王,政令基本不出關中。直到漢武帝時期,人心基本穩定,割據大體消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才成為事實。由此看來,項羽沒有貿然稱帝,而是在建設根據地的同時,一步步掃清統一途中的障礙,確實是一個高招,至於「富貴不歸鄉,猶如錦衣夜行」這種話,並不是什麼胸無大志,格局狹窄,只是隨口說的一個玩笑而已。

比起項羽,劉邦就很慘了,不但沒有保住關中,還被發配到巴蜀之地,北邊是雍王、塞王和翟王三座大山,看似永無出頭之日。同為楚軍陣營,到頭來卻落得這樣一個下場,估計劉邦在分封大會上被諸侯打壓的很慘很慘,甚至還有可能被項羽這個老大哥賤價出賣了。後來項羽可能覺得這麼搞太過分了,又把漢中地區賞給了劉邦,想安撫一下劉邦這個小弟。但是,梁子已經結下,恩義已經斷絕,此時劉邦想要的,不僅是漢中,還有關中,還有關東,甚至還有項羽的性命。

不久,劉邦暗渡陳倉,吞併關中,兵出函谷,攻克彭城,項羽星夜回師,揮戈南下,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兩軍交戰之際,項羽望一望城頭搔首弄姿的劉邦,劍眉緊鎖,眼神中滿是仇恨和憎惡,劉邦瞟一瞟城下四肢發達的項羽,神色淡然,嘴角上掛滿了嘲諷和不屑……

曾經的兄弟情義已隨滾滾黃河東逝去,雙方的血海深仇也隨著金戈鐵馬日益加深,唯有鴻門的那片桃林,仍然花開花落,笑看雲捲雲舒……


推薦閱讀:

劉邦的抉擇:擠壓項羽的人選
劉邦為什麼殺功臣,毛主席的解讀讓人恍然大悟
劉邦差點斷送大漢朝,危急時刻誰幫了他?
中國名人 布衣皇帝劉邦
共分天下:劉邦失言第一刀砍向功臣韓信

TAG:歷史 | 劉邦 | 項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