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證醫學何時才能用在中國醫學教育
4 人贊了文章
當我們不斷地要求學生對醫學產生興趣,並讓同學們好好學習的時候,我們是否反思過,我們給學生提供的知識產品對於同學們以後做醫生到底有什麼幫助?
我們現在的醫學教科書的編寫,往往是找幾個各個領域的"專家「,按照他們自己多年的臨床或教學經驗來編寫哪些病應該讓學生了解,這些病的臨床表現是什麼?這些病的發病機理是什麼?診斷和治療方法又是什麼?然後再由「教育家」來論證,哪些科目和以什麼樣的順序應該讓學生學,以便培養一名合格的醫學生。
這些聽起來理所當然的理論,卻違法了西醫教育最基本的原則即「循證醫學」。那麼循證醫學的教育應該怎麼做?
首先,對於什麼疾病被寫進教科書,不是專家說了算(因為確定誰是專家本身的過程是有偏差的,或者主管的),而是循證說了算。用流行病學調查,我們中國哪些疾病高發,來確定把哪些疾病寫入教科書。因為我們沒有循證,所以像一些常見病如Cystic fibrosis, Celiac Disease 等我們不但不學,甚至沒有準確的中文翻譯,於是更不可能你得了這個病,給你診斷正確了。
另外,臨床表現。每個病的臨床表現會出現個體化差異,具體一個病,我們告訴學生哪些臨床表現是要經過循證的,即10萬個被診斷出這個病的病人最高發的臨床表現是哪幾個,我們就告訴學生哪幾個。註:疾病的分類不是依靠臨床表現而是依靠病理或基因的改變(綜合征除外)。 因為沒有做循證,所以我們的學生畢業後發現病人的表現和教科書上經常不一樣。
再有,對於診斷和治療。如果我們的畢業生會的是多做各種檢查,甚至不會做體檢,那這種醫學教育就是失敗的。如果你是一個看胃部的意思,每來一個病人,你都讓他做血尿便,胃鏡等檢查,那麼這個醫生是一個機器人,而且是那種簡單的不會思考的機器人。我們針對什麼樣的病人,什麼癥狀的病人去選擇他是否應該做某種檢查,不是一個醫生拍腦門按照經驗可以去做的,而是要經過循證,做過大樣本,隨機分組,對照實驗,而且一定要意識到任何一個檢查和治療的副作用(價格也副作用之一),然後去評估他們的好處是不是大於副作用,如果大於,可以做。
總之,循證的本質是相信證據,而不相信人,這也是西方文化和西醫的本質。
推薦閱讀:
※南開大學醫學院發現:一個新的「抗艾」藥物靶點被發現
※廣西城市職業學院宿舍文化大比拼
※為了能上醫學院,他把自己偽裝成了黑人……(組圖)
TAG:醫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