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頂一萬句書評-評論家李敬澤點評一句頂一萬句-讀者評價一句頂一萬句-一句頂一萬句經典語錄
4 人贊了文章
作者:小白
一、書籍簡介
《一句頂一萬句》分為兩部:《出延津記》與《回延津記》。上部「出延津記」講述的是在二十世紀前期的河南農村,一個孤獨無助的農民———吳摩西為了尋找與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唯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女,為了尋找她,他不得不走出延津;下部「回延津記」記述了吳摩西養女巧玲的兒子牛建國,同樣為了尋找與人私奔的老婆,走向延津的故事。一去一來,延宕百年。故事看似簡單,但回味悠長。書中的人物絕大部分是中國最底層的老百姓。
二、名家點評
馬雲鶴說:洋洋洒洒幾十萬字,生動地刻畫出中國人的生存境遇。與外國人身上背負的十字架不同,中國人身上背負的十字架不是宗教而是語言。這部稍嫌瑣碎的小說,用不斷出場的人物來說明,在中國,語言是一個人氣脈里最厚重的東西。語言這個東西的順暢流淌很玄妙,不能靠血緣,不能靠愛情,不能靠道德,不能靠等級劃分,甚至連機緣也靠不上。所以,祖祖輩輩的中國人就這樣一代又一代被語言削薄了身子,變成一個孤獨的手掌,盡其一生都在尋找能夠覆蓋自己手掌上孤獨紋路的另一隻手掌。《一句頂一萬句》試圖從以楊百順為首的小人物的命運變遷中去尋找破解孤獨的鑰匙,而一個又一個不斷出場的人物故事只是把這個尋找鑰匙的機會圍成了一個圓圈,真正的鑰匙在圓圈中間。
這部小說仍然保持著劉震雲奔放的想像力和不羈的風格,用不同時代的兩段故事和具有血緣關係的不同時代的普通人的命運,講述了人生的「出走」和「回歸」的大主題,由此試圖追問橫在東西古今之問的現代中國的「大歷史」。——著名評論家 張頤武
讀《一句頂一萬句》,常想到《水滸》,千年以來,中國人一直在如此奔走,這種眼光是中國小說的「國風」,「國風」久不作矣。——著名評論家 李敬澤
這是注重人性的細微神經和生活的內在肌理的文學書寫,而語言本身就含帶了意味,言況本身就體現了審美。小說何以是語言的藝術,劉震雲的這部作品既是一個個人化的闡釋,又是一個典型化的示範。——著名評論家 白燁
三、讀者評價
FARGO
裡面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他們渴望找到一個終身的傾訴對象,你會發現,往往幾十年的友誼不如一個聊的來的陌生人,生活即使如此
費老師菲
「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人的一生,總是在這樣的尋找之中度過的,有的人可能真的離開了一種生活,去尋找另一種生活和另一個人;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在一個圈裡徘徊,心裡想了無數遍的離開,但仍舊守著原地。有的人的孤獨,是想找一個「能說上話」的人,能容納一個句子一個詞而已;有的人的孤獨,是兜兜轉轉無數年不是找別人,無非是要找到一個真的自己。這麼多年,這麼多人,這麼多事,有幾個是真的時時擱在心上的,有幾件是真正讓自己後悔和受煎熬的,有什麼話是真的你說了我就懂了的。
我在這本書里讀到了無數個人和故事,都是在我記憶的一片海里漸漸浮現出來越來越成形的,但是沒有細節,只有輪廓和倒影。很多人,都是這樣記在了心裡,卻荒廢在了生活里。很多事兒都是你後悔著,再給你一次選擇卻仍然無路可改。很多話都是這樣,說著說著,就變成了另一個事兒。人活著活著嗎,就變得不只是為了活著而已了,世間萬事萬物,經過時間的手一撥弄,人的腦筋一琢磨,就統統變了味兒。
哎,我的智商和思維能力有限,評價一本好書,一句太少不夠表達,萬句太多說不了。
傑克
在生活中書寫的故事,引人深思,每每聯想到自己,不覺得這世上真的如此兇險。而在自己心中,曾經也如楊百順一樣,殺過了很多人............................................................。
玥然紙上
劉震雲的小說。
在剛出版的時候地攤有賣,現代書潮的傾向在我看來,就是地攤開始賣,則證明它是主流,它在大火。總是有種叛逆的因子,越是流行越是不看,但在專業原因的誘導下看完後,才發現現在的流行與經典是並存的,某種程度上不是也意味著優秀的當代作品還是走出書閣,參與狂歡了呢?
編者薦言有段話很漂亮:
「與神對話的西方文化和人類生態,因為神的無處不在而愉悅自在……;與人對話的中國文化和浮生百姓,卻因為極端注重現實和儒家傳統,由於其社群、地位和利益的不同,由於其人心難測和誠信缺失,能夠說貼心話,溫暖靈魂的朋友並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獨當中。」
全書的語言既洗鍊又重複,洗鍊的是沒有形容詞,重複的是總是再將同一個故事:因為「說的上話」的人很少,人們在生活的種種關係中習慣沉默,也為了一兩知己的一兩句話漂泊流浪、兩肋插刀。
在這裡,「話」成為一種生活哲理。劉震雲用農民的故事講述這些樸素的孤單,就在鄉土的厚重中找到了撼動國人神經的新儒家哲學。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bloom
劉震雲說一個人時不叫孤獨,一個人去尋找另外一個人時才是孤獨。
然後他用一個又一個雷同的故事來證明這一點。這一組組聊得來的人之間出現裂痕直至絕交總逃不開這樣一個起因,就是當發生事關自己的大事時,那個跟你聊得來的朋友未必站在你的角度為你著想,甚至,這個人就算站在你的角度為你著想了,你也不會去相信,反而急轉直下,互相猜忌,任何的解釋都只會讓事情更壞。就像老詹說的「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別人;遇到大事,千萬不能把自個兒的命運,拴到別人身上」。排遣和補救方法是又苦苦尋找另一個能聊的上的人,結果你覺得你可以跟他聊的上,人家卻未必這麼想,從此孤獨一生,即便你花費大半生終於找到了這樣一人,又不可避免因為一些「生命中的大事」失去了他,變成了令人扼腕嘆息的惡性循環。
在這樣的惡性循環面前,傳教士老詹沒有任何辦法。這簡直就是被上帝遺忘的角落。就連他自己也無法排遣這孤獨(但他卻從瞎子的三弦中得到了慰籍)。
而更悲慘的是連主動絕交和背叛都沒做過的那些生性隨和的人,生活中的很多事他們都選擇沉默跟隨,即便與他關係最近、相處最久的人並不能與他聊的上。然而,這種隨和和忍讓在自己和他人的孤獨面前還是一次次的破碎了。
看完這本書你會覺的胸悶氣短,並驚覺這契合自己生活中的很多人和事。
那麼,還要繼續苦苦地尋覓嗎?
四、經典語錄
1.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
2.世上的事情,原來件件藏著委屈。
3.我活了七十歲,明白一個道理,世上別的東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沒法挑……我還看穿一件事,過日子是過以後,不是過以前
4.人要一賭上氣,就忘記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氣著別人,忘記也耽誤了自己。
5.孩子,頭一回我不以主的名義,以你大爺的名義給你說,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別人;遇到大事,千萬不能把自個兒的命運,拴到別人身上。
6.人分這麼幾種:不認識,認識,熟人,朋友,知心朋友。「朋友」不在當面表白,而是背後說起朋友的時候,是否提到過你。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別人當成了朋友,別人並沒拿你當朋友。另一個判斷朋友的標準是,在你走投無路時,你想投奔的人和你能投奔的人,到底幾個。
7.人相互已有隔閡,對方便無做得對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來是為對方考慮,對方也把你想成了另有想法。
8.不愛說話是心裡還有話,沒話說是乾脆什麼都沒有了。
9.街上的事,一件事就是一件事;家裡的事,一件事扯著八件事。
10.順著你說的人,心裡就是憋著壞。
11.一個人總順著別人的心思來,自己心裡就有些彆扭;但一個人自己彆扭,也比再讓別人彆扭自己強。
五、作者簡介
劉震雲,1958年5月生於河南省延津縣。1973年至1978年服兵役。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到《農民日報》工作。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讀研究生。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現有長篇小說《故鄉天下黃花》、《故鄉相處流傳》、《故鄉面和花朵》(四卷)。作品集《劉震雲文集》(四卷)、《塔鋪》、《一地雞毛》、《官場》、《官人》等,並四百多萬字。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青聯委員、一級作家、《農民日報》文化部主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