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滇說茶1001夜之68 普洱江湖中的邪魔外道
08-22
大滇說茶1001夜之68 普洱江湖中的邪魔外道
今天的主題講的是一些非常偏門的東西,我們謂之為——普洱江湖中的邪魔外道。這些非同尋常的手段,經常被某些從業者使用,併當做很高深的知識,讓很多剛入門的人肅然起敬,首先從場面上鎮住。我們本著大滇對普洱茶的理念——中正醇和,來解析這些貌似神秘的東西。
第一種 普洱的評審杯 首先擺出這種場面,讓你看起來,專業,肅穆。我不知道有幾個人知道這套東西,方便的茶友幫忙上個圖,因為現在在外面,無線上,沒有帶我自己的電腦,抱歉抱歉。這個形式,對於普通的茶友,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而這樣的泡法,也只適合同行加專業的交流,因為,目的只是區別,區別不同的茶。這個鑒別的過程,我想沒有非常專業的功力,實際上很難。超過90%使用專業品審杯的商家,其實從來沒有正確使用過,目的,只是唬人。
第二 試茶方法 我見過某些世外高人試茶,必然重手,投茶量較大,必然悶3分鐘,然後喝著極端苦澀的茶,開始點評。我想,很多愛好者應該見到這種做法。據說,重泡,悶泡幾分鐘,是為了試出茶的缺點。這個悶泡,是某些人的獨門絕技,然後,據此可以點評茶質如何。悶泡3分鐘後,再泡,來說明這個茶的耐泡度以及內質,如果悶泡後還很耐泡,則跟內質好直接關聯。或者,根據泡出的滋味,如果澀重,則給出一個結論,不是好茶。關於這種方法,我暫不點評。 第三點 從葉底來看茶衡量指標:看葉底的膨脹度。如果茶泡開後,滿滿一蓋碗,甚至直接撐到了蓋子,就斷言這個茶是好茶,轉化潛力無限。這種說法,我們不置可否。
關於以上這些做法,大滇統稱為邪魔外道的做法。 僅僅靠這些招數,很多人混了一輩子,也造就了在某些圈子裡的權威地位。一招鮮,吃遍天。在正規茶廠做過的,以及受過嚴謹茶學教育的人群中,我請教過這些做法,但並未得到認可。方式可以多樣,但最後的結果無外乎:原料、工藝、存儲。這些外在的所謂衡量手段,也許是某些經驗的總結,也許只對某些茶區的茶適用。所以,我希望,有一個合適的界限。 給一個結論,限定合理的範圍。我請大家試試一個做法,對於市場上一般110CC-130CC的蓋碗,你投茶12克-15克,同等情況下比較。易武和布朗的茶,比如章家三隊,你試試,膨脹的程度有多少?今年的0520,膨脹度應該是最多的,而易武的茶,較難膨脹。根據膨脹度來判別,我確實很困惑,到底哪個茶好? 然後再根據悶泡法。實際上,易武的茶最後最耐泡,而布朗系的台地茶,悶泡幾分鐘後,淡然無味。如果據此推斷,布朗系的茶就是很差的了?實際上更準確的解釋是,易武系的茶,採摘較老,揉捻較輕,不容易出湯。對於膨脹度,我個人覺得相對來說,中壯茶青,顯然更容易膨脹,而較嫩的採摘方式,膨脹度顯然要小一些。同一件事,換種形式和角度,給人的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到底是形式重於實質?還是實質重於形式?我們在前述內容中談過各種流派,但基本上還僅僅限於名門正派。但把某些形式稍做彎曲,來進行解讀,讓這些形式顯得神秘,可能結果正確,而論證過程不正確。
我相信,所有手段,用原料加工藝加存儲這樣的方式去解讀,依然可以得出準確的結論,無需這些貌似專業的方式。作為制茶人,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茶簡化,而不是搞得更複雜。 中國的消費者,很累。為了買到安全的食品,都必須做專家,然後這種心理造就了如果不做專家狀,很多消費者就不信。我認識一些賣老茶的人,進入這個行業的時間並不久,但是年紀夠老,所以,許多人信,破綻百出的老茶,銷售很火爆。我也見過,一個年代並不久遠的茶,非要穿上老茶的衣服,在一個年紀比較老的人手裡,輕易出去。 魔由心生,你信什麼,那便是什麼。我希望更多的茶友去茶山,去茶廠,理解更多的實際情況。實際上,普洱茶是一個非常落後的產業,許多著名大廠的生產條件,不如珠三角一個小廠的規範。論科技水平,論人才狀況,論銷售規模,論營銷手段,幾個億的普洱茶企業,真的還只是非常普通的企業,即便在當地,也算不上大企業。雲南固然落後,但稍有能力的人,還是更願意去省會昆明工作和生活,除非沒有辦法。 小城市較難留住人才,一個小的產業,也必將沒有太多的神奇。沒有人才和資金的投入,神話並不那麼容易誕生。作為一個對普洱茶的所謂大企業有所了解的人,我希望理智的茶友,平心靜氣來看待這個產業。普洱茶,既不神秘,也不神奇,而現在,才只是普洱茶新時代的開始。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