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中醫六經辯證以及中醫理論體系的問題

關於中醫六經辯證以及中醫理論體系的問題

2 人贊了文章

中醫其實已經衰落到了極端,但是它不會消亡,原因很多,這裡我不談論這點。

首先我想說明「中醫黑」問題,其實嚴格來講,我個人並不反感他們,恰恰相反,有時候,我反而覺得他們比中醫界的人更加真實。之所以社會有那麼多中醫黑,本身並不是錯在他們,恰恰這些人是極其嚴謹的科學思維。現在中醫界可以說烏煙瘴氣,以行醫之名,到處招搖撞騙,如果按照美國FDA的標準,可以說,我國中醫保健,全部在行騙。比如三七,要知道,看中醫書籍,此葯在古代開方很少,很不常見(名醫醫案,我真的不知道哪裡有記載),現在反而大行其道,還有瑪卡,名家書籍我就沒有見過(可能我沒看見),炒作的可多了,天麻此物,也不是常用的,現在也是大賣特賣。這裡我想說的是,現在中醫的整體水平,隨著中醫西醫化的(其實這就是西醫,與中醫無關),以及衰落到了冰點,國內幾乎沒有會辨證施治高手。

這裡我闡述的辨證施治,就一個前提,就是要做到「脈證合參」,就是脈與證同時合起來分析病情,注意注意注意,這是中醫治病的基本要素,除了極少數的病不要脈象,可以說幾乎全部的病都要參考脈象,但是現在能夠讀懂脈的幾乎很少,注意,脈象並不難,手感去讀懂脈象不難,難就難在,脈與證合以來分析,比如咳嗽,24種單一脈象與咳嗽合起來分析,幾種脈象有參合(浮數弦合在一塊)與咳嗽,同時尺關寸左右六部與咳嗽各不相同呢?,故而單論咳嗽來說,可以組合出無數種,故而有時候,名家寫書,可以寫的很少,有的時候,你會發現名家寫咳嗽也可以寫的長篇大論汗牛充棟,就是如此。注意,人體咳嗽時候,往往還有其他的兼症,故而可以很複雜。有時候只要你願意,中醫上的咳嗽可以分無數種(樸素的辯證不代表其簡單),這也是不同名家書籍單一病症有相似,也有很大不同的原因(其寫書會根據當時的時代需要而寫,古代名家寫書是為了服務大眾,而不是現在那些專家教授出書掙錢)。(中醫在病症上也是分的很細的,可以參考《諸病源候論》)

其實在社會看一個中醫是不是嚴謹,看問診單就可以了,首先醫者肯定寫出癥狀,詳細的癥狀,以及脈象,而後病情分析,而後治療思路和方劑。要知道很多時候,中途要改方的,或是辯錯的時候也難免,如果不清晰記載這些,你怎麼知道,病者恢復的情況,單憑病者的口述是既不清楚,也不可靠,往往模模糊糊,因為病症的恢復,在中醫上,必須是脈證的恢復為前提(病恢復,脈沒有恢復,病必複發)。而現在呢,幾乎就是簡單的癥狀,而後方葯一大堆,既不寫明這個病的特點,起源,病因,統統沒有,這類方子能夠治療什麼?!

可笑的是,現在中醫,據說是上海的10幾個中醫教授之類,給一個病人論證,各不相同(論文形式了,可以自行百度),脈象好像也不同,誠然,一個人脈象會變,但是一般而言,此時此刻這段時間內,病症和脈象是不會有大的變化的。現在中醫淪落到如此地步,還有就是中醫基礎書籍(各大中醫院校教科書)好像當時是西醫學了兩年中醫編寫的。這些不是真還是假,不談了。

在如此情況,中醫黑如何不黑中醫呢?我敢說,現在所有的中醫專家教授級別,其名聲更多的在中醫圈吹捧而已,任何一個中醫黑找上一幫病人,讓其醫治療,其立刻默不作聲,故而所謂中醫專家到處在講學,敢打擂台治病就沒有,別說治病的,就前幾年,脈象都沒人敢應戰呢。其實脈象本中醫的基礎(注意是基礎,沒有它,治病如盲人摸象),學中醫如果不懂脈,無論你懂多少,了解多少中醫,其實你壓根兒不懂中醫。以現在的中醫實際情況,社會不反對中醫,不黑中醫才怪呢!

故而錯的不是中醫黑,而是整個中醫界的無知及水平之低。

關於中醫,就是中醫是一門任何人都懂點,但是學成極難的學科,《黃帝內經》《傷寒論》等四大經典,可以看出中醫在2000年前就已經完美(中醫是樸素辯證唯物主義,樸素辯證涉及要素不會太複雜),其實後面脾胃論,溫病,等都是更加的細化,在古代中醫名家很多,但是放在可以2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就不多了,故而中醫學通極難,其本身跟多的涉及到哲學的範疇(金木水火,陰陽等)。我看古代醫案,大體看其辯證水平比較的化,基本上,現在的中醫專家教授或許在西醫更加了解很多,但是在中醫真正的辨證施治水平上比100年的鄉村醫生都要差,比當時那些省城名醫更沒法比了。

關於中醫,我想說的是,這是一門理論指導實踐學科,就是說理論你若是不通,你就是實踐一輩子,還是不懂中醫,這點是很多人的誤區,很多人以為與經驗有關,其實與醫者理論極大關係,比如腎氣丸,小便不利與小便過多,都可以用,癥狀幾乎完全相反(有時候你會發現癥狀相反,用同樣的藥物,癥狀相同,反而用相反的葯),僅僅憑經驗判斷用藥,簡單還好,一旦到疑難雜症,便無從下手。這點,我看明清名醫大全,幾乎所有的名醫都是在理論上學通後,實踐短的一年半載,長的2,3年,最多不超過10年就醫名遠揚了,故而理論學通很重要,古代中醫實踐很多,但是真正學通很少,故而老中醫多的去了,但是成為名醫反而很少(我大體留意過成為名醫一般而言不能超過40歲,以後的概率就很少了),恰恰相反,名醫從學醫到出名,一般在10-20年,就是說40歲還是不是名醫,基本上這輩子成名醫的概率就不太了。古代尚且如此,更不要說現在西醫衝擊年代。個人覺得西醫才是未來(並不是其有多好,而是對於服務大眾化而言,西醫很容易的大規模培養出來,中醫我個人覺得幾乎做不到大規模的培養名醫),因為個人覺得,假以時日,任何人都可培養成西醫,因為可以規範化後很容易推廣。但是中醫則不行,中醫可以說屬於精英學科,非人人可學(中醫名家都有這種觀點,醫非人人可學),中醫的精華在於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辨證施治,但是正因為如此,中醫就做不到規範化,故而純在醫者的水平考量上。

-----------------------------

以上是中醫的閑談,中醫黑到此止步,以下是我闡述的六經辯證的問題

-----------------------------------

現在整個中醫界,大體來講,就是三個體系方向,一個是中醫西醫化,一個中醫方症相應,一個是六經辯證,一個其他的學說:這裡說了四個,其實最後一個是騙子,往往摻雜了玄學(中醫本身含有玄學,但是這幫人往往加入一些亂七八糟稀奇的玄學,搞得很玄乎,),一來你不懂,二來,沒法考證,社會上糊了一批人。故而只說前三個,第一個,西醫化,就是西醫,無關中醫,掛了個中醫的馬甲而已。第二個方證相應,其實就是中醫的機械教條,這點側面的反應了辨證施治的難學,沒有人願意機械教條,只是他好學,這點我也不談了(社會上的很多中醫大夫都是這一列,都是知道一些治法的套路,但是做不到靈活運用)。第三,六經辯證。這個我是要細說的,此點起碼包含了中醫的辨證施治。比其他的三點,強很多倍,中醫界用此治病的,雖然錯誤,但是保存了辨證施治的思想,仍然難能可貴,起碼在我看來,這些人比其他三類強的多。

說六經辯證,難免說到一個中醫體系,但是這裡我不細談這個話題,單說六經辯證,其實不過是來源於《傷寒論》,其實這個學說,不過是中醫開始學習正統中醫出現問題,我大概揣測是某一類專家教授有所領悟中醫,學習上寒論後,將其使用無限擴大的問題,就是六經辯證的所用範圍不明,其實就是對《傷寒論》讀了半懂而已,

中醫疾病大體而言,分為兩類,一個外感之邪,一個是內傷雜病內陰陽不和,兩類。注意這裡,你若是中醫了解不深,不要跟我抬杠,因為外感之邪可以導致在內陰陽不和,這裡討論的是本源的問題,標本的問題,故而外感之邪,擾動正氣的變化,就是用六經辯證,此類疾病,幾乎大部分都有傳經之性,比如感冒發燒,溫病發燒昏迷都是,故而溫病也有寫成六經的,我在細說,這類病,就是來的很猛,而且短時間一直在飛速的變化,但是內傷雜病在一段時間沒有太大的變化,而風寒感冒,短時間可以變化很大,癥狀變動很多,這就是傳經之性,當然在太陽,最好不傳經,其他五經最好傳經,這類病用的就是《傷寒論》六經辯證,只是現在中醫界將其無限的放大了,認為其實萬能的,就大錯特錯了。

這裡我舉個例子,一個小混混,與外人打架,被人刺傷肝部,你只能說是肝病,但是不可以說成厥陰病,還是此人,風寒感冒後,飲冰啤之後,可能會將寒邪直入厥陰經成厥逆之證,這時候你可以說是厥陰之證,但是不可以說是肝病。故而六經辯證所用的範圍在現在生活條件下用處不太,因為古代勞動人民外出勞動,故而感染風寒很普遍,與現在的生活方式不同,在加上這類病用西藥更方便(注意是方便,總比煮藥方便多了),現在用的不多,倘若用的很多,現在社會上中醫如果治療了很多感冒,而後用六經治療雜病,時間一久,中醫界就慢慢明白了,六經辯證用於風寒可以,用內傷雜病沒有效果,可是現在沒有了這個對比,缺少了這個過程,很多學醫之人,意識不到這點。(我揣測六經辯證大行其道,可能與此有關),故而五臟六腑之病與六經辯證沒有什麼關聯,一個有胃病的人,陽明經就一定潮熱么,有肝病的人,就一定衝心消渴么?故而這裡有很多說不通,可以說在內傷雜病,處處說不通,因為本質的根本原因都不同,如何說的通呢?,可笑的整個中醫界,還在大行其道,稍微有點了解的專家教授到處講學,治病的醫案醫書一大堆(每次我看見,每次我都深惡痛絕,尤其醫案基本上是杜撰的)

要知道風寒感冒,內傷雜病的患者也可能同時會感染,故而《傷寒論》中也摻有雜病的治療。六經辯證用法就在此,但是《傷寒論》主要還是為傳經之性的傷寒而寫,金匱要略就不是,裡面何嘗有六經辯證的內容呢,大凡靠六經辯證打天下,也僅僅會用桂枝湯,麻黃湯,麻附辛,承氣,小柴胡,四逆,真武,五苓散等等少數方子,至於方子是如何組成搭配,分量的選取也不懂,但是傷寒論本身是個坎(難點),跨不過去,就只會陷入到六經辯證的。

故而這裡《傷寒論》比《金匱要略》簡單,六經辯證的難是因為學醫之人正式學中醫之後的一個大難點,本身此點並不難,只是他是一門基礎,而且和現代的學科格格不入,一個物理學博士該改學工科可以說是易如反掌,但是改學中醫幾乎與大一的學生是同一起跑線。其實中醫學科是一個整體學科,任何一個分支不懂,你幾乎就全部不懂,這是其真正的難點,比如太陽篇,開始就涉及到了脈浮,癥狀,方劑,故而每一分支都是極難,脈很難了,癥狀之間的聯繫和變化很難,別說方劑的組成,單說如何因為癥狀和脈象如何結合分析,在此分析的基礎上而選取中藥就更難難了(比如《黃帝內經》,治以辛涼,佐以甘寒等等,真正組方技巧,選葯,都是極難的,有著一整套的理論,任何一個環節丟失,理論你就不懂,故而學習中醫剛開始非常之難,其他的學科我個人認為都可以徐徐漸進,但是中醫則一開始上難度係數最大的,如同一個高中生立刻開始學習相對論,弦理論,量子力學,學中醫深處足以把人逼瘋)很多醫生只會用成方經方,可是創造此方的人是如何創造的呢,更不要說這些所有的要素合在一起,這個聯繫有點像工程或物理等理論上耦合關係,肯定不是線性的。這些要素都有關係都有聯繫,故而《傷寒論》是一個學習中醫基礎的過程,這個過程很長,如同,數學,學到微積分,幾乎從小到大學,而,從微積分到更高等數學,反而花不了這麼多時間。可是和其他學科相比,中醫裡面單一分支獨立之後,又都不存在,比如中藥,你若是不和癥狀,脈象結合的理解,你基本上不懂其內涵,故而中醫是一門整體學科,你要麼溫病,傷寒,雜病,脈象,藥學,穴位,都懂,要麼,你其實什麼都不懂,故而古代的名家,幾乎是全能的,其擅長的部分是當時時代的需要,而不是此人只會什麼。比如傅氏擅長婦科,其同樣會治療男子,錢氏會擅長兒科,同樣也會治療成人,葉天士擅長溫病,對雜病也是了如指掌。其只是根據時代需要而更擅長某一部分。這也是我說中醫是個學習起點極低(都懂點皮毛,都懂點養生),但是上限極高的學科或是技藝,如金融一樣,你懂的知識再多,不能夠掙錢,幾乎無用,中醫也一樣,你只有將所有中醫知識成體系,才能對治病有辨證施治的思想,你才知道一個疾病,該先治療那些,後治療那些,出現了意外,該如何補救,否則一旦病情複雜,尤其疑難雜症,你幾乎是一抹黑。

六經辯證只能用於傳經之邪,通俗點說,就是現在的病毒性感冒,病症發展迅速的一類,很慢的都不算,比如乙肝等,都不是。通俗的從樸素辯證主義講,中醫其實大體的將病分為兩類,一個是外感,一個是內傷雜病,如果將西醫,從致病的角度來講,不要細分化,其實也只能分成兩類,一類是病毒性感染,一個是機體運行出現問題(我個人的理解,不知道正確與否),故而其實他們同屬醫學,故而從本質上其實是殊途同歸的,兩者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只是闡述的角度不一樣,闡述的方式不一樣,。故而傷寒論之後有金匱要略就是如此。這裡說一點,溫病也是可以用六經辯證,只是經氣化熱,故而辛溫之性改為辛涼(黃帝內經),很多名家就單獨寫成溫病,有的也寫成六經就是如此,

故而說六經辯證是中醫的靈魂,這是絕對錯誤的,這樣會很多問題你沒法解釋,比如內傷雜病為什麼不傳經呢?比如那些奇經八脈,你如何歸經呢?

有時候我在想為什麼現在中醫如此的衰落,其實現在的任何學科,我國科研都不佔優勢,學術腐敗很嚴重,都是跟這國外的後面學習,但是其他學科還可以跟著後面,但是中醫卻不可以,國外就沒有中醫文化這種深層次的東西,故而中醫從大學教育開始,就出現了斷層,現在可以衰落到了極點,我國能過看懂諸如《千金方》《外台秘要》的不超過10個人(注意是看懂方劑的變化,不然的話,浩如煙海的方劑,你是無法取捨,癥狀方劑都差不多,又都不同,根本無法理解方劑的含義)。要知道如此多的方劑,古人絕不是每個方劑按照西醫一樣去做實驗臨床驗證,其實有著一套嚴格的理論組方。

總的來說,六經辯證,畢竟屬於辨證施治,但是只能用於外感辯證,你若是執迷用於所有的病,就大錯特錯了

中醫有其巨大的積極意義

中醫對西醫有著極大價值,單說青蒿素來說,我看過知乎討論過這個問題,但是幾乎都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選葯的問題,我看報道,美國幾乎選取幾十萬種藥物來治療,都被排除,而屠嗷嗷還是在有限的中醫藥材選出的,至少工作量已經極大減少,這裡我說明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古人是如何選出來的呢,要知道,無論人力物力都不可能按照現在的幾乎是篩選排除法的選葯(何況中醫在古代是一門三教九流下賤的工種,不見得比種田的高貴),故而這裡面中醫醫理的選葯有著一套極為嚴格的方法,這包含了中醫的精髓以及靈魂,其實單純的論及瘧疾之病情與植物的青蒿生長習性是有聯繫的(這是古人選取它方法原因。包括還有鱉甲等等,都是有特殊的原因,起碼來講選葯範圍就限定很小,工作量大為縮小,這是中醫靈魂,中藥辨證施治的精髓,國內懂這個也不超過10個,而且只在民間,不在院校),中醫陰陽辯證就可以將其選取藥材大範圍的縮小,這是中醫樸素辯證的精華所在。此物在中醫上是一般輕煮,有的時候用熱水泡而服用,在中醫上氣分之病(瘧疾在陰陽之間,少陽,由陰入陽,氣分居多,),多不深煮中藥的,故而有時候吞沫也可,這點與青蒿素溫度高而破壞可以說是異曲同工,只是兩種的說法不一,採用的形式不同,故而懂這些有著極強的意義,比如,艾滋病對應的中藥應該具有那些特點,應該如何去尋找有著巨大意義。其實中醫在精神上是遠勝西醫,中醫我們秉承著「有其證,必有其方」,無論任何病都可以找到解決的方劑,這也是中醫如此源遠流長的原因,我曾經覺得作為華夏民族之所以人口如此之多,在古代戰亂平凡的年代,人口繁衍如此之快,個人覺得中醫在此應該佔有很大的因素(中醫本身也要研究植物的生長特性,不僅對疾病,對填飽溫飽的農作物也是有很大的提升的)。

中醫是一門入門簡單,但是學成極難的技藝,其本質的核心是樸素辨證唯物主義,若是沒有學通,極易變成機械教條,若是理解不對,極易變成唯心主義(或認為其是唯心的,這也是中醫黑認為的原因),這是中醫的難點,這也是魯迅認為中醫是騙子的原因,魯迅尚且如此,何況中醫黑呢?!故而一個學醫之人,尤其西醫,在沒有深入到中醫之前,是極易認為其是胡編亂造的。(第二遍)

-------------------------

關於中醫本質問題一點闡述,中醫西醫化的本質還是西醫,其實與中醫無關,中醫現在不能被西醫驗證,不是無法驗證,是現在西醫水平還不能驗證(中醫是整體辯證,而西醫是零碎,其現在的西醫知識還不能將西醫機械教條串成整體),中醫本身涉及五行,陰陽等等辯證(五行陰陽人人都懂一點,很多也就了解相生相剋而已,但是真正理解是很難的,其辯證的深度廣度絕不是普通人可以理解,這點有點相相對論的時空觀,)在這裡,中醫黑我不多說什麼,說中醫粉吧,我敢說一旦其涉及理論深處的時候,也極容易轉到「中醫黑」,反而中醫黑秉承科學精神去專研中醫的可能會轉成中醫粉,為什麼呢?因為到了五行,陰陽,以及中醫的運氣學說,你會發現在中國另外一套學說極為相似,甚至本質相同,就是中國所獨有算命---鐵板神數,子平八字,紫微斗數,其推理的本質是相同,換句話說,如果你認為中醫理論是正確的,科學的,那麼你就認為算命那套就是科學的,我想這時候肯定會有一大批中醫粉會懷疑中醫了。可是葯聖孫思邈說過--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能夠理解到這一層的,我們國內絕不超過5個)。這也是中醫所說的「醫易同源」的原因。故而要說中醫科學,只有中醫治療水平提高,用事實說話,如同你解釋相對論一樣,對普通人不要用那些枯燥學術語言,直接用事實。恰恰我國中醫理論理解水平現在幾乎處於冰點。而且社會打著中醫旗號行騙的一大把,尤其那些養生機構。就是某乎,我相說,其他學科都是說的很好,很有見地,但是中醫這塊,沒有幾個把理論說的完美(理論的完美,體現在理論解釋正確,證與脈象相互驗證,中藥是如何搭配成方,前後正反對立面都能解釋通,方劑是如何與病症的細節相匹配,應該站在創方著的角度解釋,而不是什麼證我們該用什麼方,而不是用這個理論同時去驗證這個理論),由於理論之難,就是古代只有中醫,成為名醫也是不多的。因為理論之難,某乎很多中醫基本上都是機械教條的記住一些癥狀以及一些治法的套路,故而了很多認為是經驗學科,這種見解實屬水平之低,其實經驗如果不能夠上升到理論的話,那麼這門學科幾乎無意義的,要知道很多中醫名醫都是理論學通後,幾乎要不了多久就是名醫,如清代醫家張璐,十年苦讀(痛苦至極,名家親自說過:經常為一個問題而有撞破南牆的感覺)而後沒多久就出名了,葉天士10年跟了近20個中醫高手,可以想像,跟名醫學醫,僅僅半年是學不到什麼經驗,其實還是理論的學習。

注意本文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當代傑出的中醫學家——蒲輔周
中醫學基礎理論
中醫的最古老的理論經典薈萃是什麼?
中醫衰敗的真實原因,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西醫化!(3)
道家思想對中醫學理論發展的影響源流考 - 旭日東升的日誌 - 網易博客

TAG:中醫學 | 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