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思想和如來藏思想的區別
來自專欄那爛陀寺8 人贊了文章
中國的宗派幾乎都是以如來藏思想為根基,但是這裡面存在一個問題。
就是印度的如來藏思想和中國的如來藏思想是一樣的嗎?
當我們支持或者反對如來藏思想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其中是否是一樣的。
我們來看其中的區別。
首先,大致介紹一下,《大乘起信論》的思想,
主要觀點,被歸結為一心開二門思想。
首先,他把世界劃分為現象界和本體界。
現象界對應心生滅門,而本體界對應心真如門。
他認為,真如是不生不滅的,但是因為無明,導致出現心生滅門,形成現象界。但是現象界不妨礙真如,真如不妨礙現象。
不生滅的真如門和生滅的生滅門,兩者和合為阿賴耶識。
所以阿賴耶識有染凈共存,迷悟並存的特定。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覺。謂依菩薩,從初正信發心觀察;若證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薩究竟地,不能盡知,唯佛窮了。何以故?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凈而有無明,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雖有染心,而常恆不變;是故此義唯佛能知。所謂心性常無念故,名為不變。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
我們再看,印度的如來藏思想。
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如彼淳蜜在於岩樹,為諸煩惱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護,我以佛眼如實觀之。(《大方等如來藏經》)
如來藏有兩部分構成,
1、涅磐法界
2、客塵煩惱
如來,偏重於前者。藏,偏重於後者。
如來藏思想在印度佛教史上,出現在龍樹之後,無著之前這段時間。理論目標是在六識論的框架下,解決輪迴和涅磐問題。
所以如來藏思想是從般若思想中產生的,跟唯識思想沒有沒有關係。但是唯識思想出現以後,如來藏思想才和他合流。
如來藏思想的基本核心就是,涅磐法界,法爾清凈,但為客塵所染,而無法顯現,故有輪迴和涅磐。
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如來藏思想,其中真如並不是一個實體,而是一種境界,或者是一種規律。因此屬於無為法。
而客塵煩惱,屬於有為法。
其中這個客塵煩惱,是有一個鮮明特點,這個特點直接區分了印度和中國的如來藏思想的不同。
這就是,客塵煩惱是客。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如金在不凈 隱沒莫能見
天眼者乃見 即以告眾人汝等若出之 洗滌令清凈
隨意而受用 親屬悉蒙慶 善逝眼如是 觀諸眾生類 煩惱淤泥中 如來性不壞 隨應而說法 令辦一切事 佛性煩惱覆 速除令清凈
他舉了個例子,說淤泥中有黃金,但是被淤泥隱藏起來,所以大家看不見。
那麼請問,淤泥和黃金存在一個因果關係嗎?
當然不存在,難道是黃金生出了淤泥,抑或是淤泥生出了黃金?
所以這個如來藏思想,其中客塵和真如本身沒有任何因果關係。他的關係只是遮蔽和被遮蔽的關係。
然後我們再根據般若思想,其實煩惱是空。因為煩惱,屬於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反過來看,唯識思想和如來藏思想結合以後的心性如來藏思想。
主要經典是《楞伽經》,但是這裡注意一點。《楞伽經》在中國有三個譯本,其中由菩提流支所譯的版本,有很多錯誤翻譯的地方。最鮮明的一點,是這句話
大慧!如來藏識不在阿梨耶識中,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如來藏識不生不滅。
這句話根本就是菩提流支自己加入的,在梵文原本中根本就不存在。其次,在另外譯本中也不存在。
[魏譯]實諦解脫。若修行者生解脫相。以不轉滅虛妄相故。大慧。如來藏識不在阿黎耶識中。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如來藏識不生不滅。何以故。彼七種識依諸境界念觀而生。此七識境界一切聲聞辟支佛外道修行者。不能覺知。不如實知人無我故。以取同相別相法故。以見陰界入法等故。大慧。如來藏如實見五法體相。法無我故不生如實知。
[唐譯]或復善入諸諦解脫。便妄生於得解脫想。而實未舍未轉如來藏中藏識之名。若無藏識七識則滅。何以故。因彼及所緣而得生故。然非一切外道二乘諸修行者所知境界。以彼唯了人無我性。於蘊界處取於自相及共相故。若見如來藏五法自性諸法無我。 地次第相續轉進。餘外道見不能傾動。是名住菩薩不動地。得十三昧道門樂。三昧覺所持。觀察不思議佛法自願。不受三昧門樂及實際。向自覺聖趣。不共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賢聖種性道及身智意生離三昧行。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欲求勝進者。當凈如來藏及識藏名。
反過來說,《楞伽經》有過一個頌子非常有名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他的意思是說,就如同平靜的海洋,因為大風,導致海洋開始波濤洶湧的運轉。
這個頌子說明什麼?那麼在這個比喻中,
風和海有著因果聯繫嗎?很顯然,還是沒有。
難道是海生出了風?抑或是風生出海?
所以他的意思想表明,雖然如來藏(法性)不生不滅,但是因為無明所遮蓋,導致在法性之上有煩惱(指有漏有為法,即阿賴耶識)。
但是即使如此,阿賴耶識雖然是有漏有為法,但是其本性清凈。為什麼呢?因為阿賴耶識本身脫離我執和法執。我們看什麼是我?
1、主宰自身
2、常一不變
相反我們看阿賴耶識。他是一個變化無常的存在,所以自然不符合第二個條件。他是種子的集合,自顯現一切法(指種子抓為現行),所以也沒有見聞覺知性,所以不能主宰自身。可以說,阿賴耶識是無自性的。阿賴耶識既然是緣起的,那麼他就是沒有我存在,他本身因為不具備見聞覺知性,故而也不會執著自身為我、法。
故而阿賴耶識本身是脫離我執和法執,符合涅磐的境界。
所以認為阿賴耶識為如來藏。又因為如來藏(偏重於真如)必須通過阿賴耶識而證得,所以稱之為如來藏藏識。
因此阿賴耶識簡具有無為法和有為法的特性,在有為法這邊,指的是阿賴耶識的雜染種子。在無為法這邊,指的是阿賴耶識的特性。只不過因為雜染種子生出現行,這部分現行遮蔽了他的清凈特性。
因此客塵是誰?指的是就是阿賴耶識的雜染種子。清凈法界是誰?指的是就是阿賴耶識的特性。而這個特性本身對應著圓成實自性。
註:這屬於我一家之言。
那麼還是要問個問題,就是阿賴耶識的雜染種子和他的無為法界有因果關係嗎?
是雜染種子生出了無為法界,這不太可能吧。即使唯識說轉染成凈,那也不說雜染法是無為法的原因啊。因為轉染成凈是染污依他起轉成清凈依他起。是法跟法的轉換,跟法性沒有關係。
是無為法界(圓成實自性)生出雜染法,這也不太可能吧。
但是我們在讀讀《大乘起信論》就知道,這裡面的細微差異。
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凈而有無明,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雖有染心,而常恆不變;是故此義唯佛能知。所謂心性常無念故,名為不變。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
他說,心突然生出妄念,這個妄念叫做無明。無明又生出現象界。
這裡就出現問題了。
無明,就是如來藏思想中的客塵。本來如來藏思想中,客塵和法界沒有任何因果聯繫。
但是在這裡出現了,他們認為,心(法界),突然生出妄念。也就是無為法中生出有為法。如果無為法生出有為法,他又如何保證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呢?
兩者存在明確的因果關係。再對比,《楞伽經》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請問兩者一樣嗎?很明顯已經不一樣了。
不一樣在哪裡?不一樣在,煩惱的原因上。
在印度佛教,一般是不探討煩惱是怎麼來的。直接就是探討一個現象模型,而不是一個發生學的模型。
比如他直接架構一個無為法和煩惱的如來藏模型。而不去探討,這個煩惱是怎麼來的。
但是中國受到道家思想影響,道化生萬物而無為存在,所以在這種思想影響下。中國的思想家就願意去探討這個發生學的淵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