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理財之神」,最近他和我說…
來自專欄力哥說理財9 人贊了文章
過去幾年中,力哥寫了多篇關於財富和信仰的深度思考。
比如《這樣賭球,穩賺不賠》
比如《你為什麼炒股總虧錢?》
比如《力哥即將財務自由,卻發現和我想的不一樣》
比如《都拿人性拷問劉鑫,可人性到底是什麼?》
比如《讀了那麼多年書,為什麼賺錢還那麼難?》
比如《想靠理財賺錢?請一輩子牢記這句話》
這些文章中,基於我本人的信仰,自然而然流露出了一些關於基督教的觀點。
因而不時有荔枝提議,力哥能不能寫寫基督信仰里的理財?
這樣的需求,讓我誠惶誠恐。
一是因為,在中國,對宗教信仰,特別是基督信仰不了解甚至心懷敵意的人很多,我不想冒犯任何人。
二是因為,在一個講理財的自媒體上大談宗教信仰,難免給人留下不務正業的口舌。絕大多數人關注力哥,是想學習理財賺錢,不是聽我傳教,被我「洗腦」。
2015年荔枝匯創立之初,我曾欣喜若狂,認為這是傳福音的大好機會,那時很多會員把我視為偶像,我可以順勢把我唯一的偶像(耶穌),介紹給大家。
一度,我在群里講完課後,會分享一段聖經美文。
但我很快意識到,這麼做很危險。
美國法律規定,公立學校教師不能給學生傳教,因為宗教信仰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老師和學生間並非平等關係,老師可能會用權威甚至手中權力來誘導甚至迫使學生信教,這就違反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憲法原則。
而在理財教育領域,力哥和大家也存在類似的師生關係。
但經過多年來潛移默化的熏陶,我發現,已有不少荔枝能理解力哥對信仰問題的認知。
4個月前,力哥推送了《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
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
這篇探討的主題是,「基督徒應有的金錢觀」。
這次,我想進一步聊聊,「基督徒應有的理財觀」。
如果你對基督教沒興趣甚至反感,請關掉本文,如有冒犯,多多包涵。
如果你有比較強的好奇心,想了解基督教和理財之間的微妙關係(看力哥怎麼把宗教和理財扯上關係),可以抱著增長見識的心態,看完本文。
如果你是主內肢體,希望能夠多多轉發本文,幫助更多的基督徒,正確認識理財問題,讓屬靈生活和世俗生活,都變得更好。
以下是正文——
「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倘若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心、誰還把那真實的錢財託付你們呢?」(路加福音16章10節)
耶穌這段話,至少透露了三層關於錢財的關鍵信息。
一、屬地的錢財是虛假的不義的錢財,小事一樁,不應該太過看重。
二、雖然在天國的永生中,這件事看起來很小,但在上帝眼裡卻能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看出你是否有管理屬天的大財富和真財富的能力和責任心。
三、只有那些在管理屬地財富時也能兢兢業業,衷心耿耿的人,上帝才會在將來把屬天的真正財富放心地託付給他們管理。
通俗的講,就是上帝要通過理財(賺錢、存錢、花錢)的過程,來陶造人的忠心,將來成就大事時,上帝更願意把使命和財富託付給那些在每天的生活細節上都忠心處理錢財的人。
以我對聖經的淺薄理解,我相信,這就是耶穌所傳遞出的「屬天的理財觀」。
屬天的理財觀
馬克斯?韋伯的傳世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對於這種「屬天的理財觀」與資本主義的關係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因為這本從信仰角度揭示資本主義精神的著作明確指出了西方企業家靈魂的歸宿——呼召他們並且賦予他們使命的上帝。
韋伯認為,宗教的影響是造成東西方文化發展差異的主要原因,他強調清教徒思想在西方資本主義、官僚制度和法律體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般宗教往往排斥世俗事務,尤其是經濟上的追求,但後來,某些禁慾的新教教派——尤其是加爾文教派,逐漸轉向爭取理性的經濟利益,以此表達他們受到上帝的祝福。
追溯人類職業的歷史可以清晰看到,直到清教徒時代,人類史上才真正出現了職業這個概念。當時的職業一詞是calling。
calling,含有「召喚、神召」的意思,意即上帝在天上呼喚你、命令你該有何種行為。
在清教徒的理解中,職業就是一件被冥冥之中的神所呼招、所命令、所安排的任務,而完成這個任務,既是每個個體天賦的職責和義務,也是感謝神的恩召的舉動。
清教徒認為,人是上帝財富的託管人。作為託管人,有天職將財富增值;他們認為財富增值後有責任很好地管理使用上帝託管給你的錢財,禁止貪婪、享受。
不是縱慾和貪婪積累了財富,而是克制和禁慾增長了社會財富。
清教徒不僅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且具有對社會強烈的回饋意識,認為企業應該擔當社會責任、扶持社會公義。
清教徒的感恩節
也就是說,你能成為一個企業家或職業經理人,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而是上帝召喚你做這個工作的,所以你就必須要履行對上帝的神聖信託責任,替整個社會和上帝所愛的子民管理和創造財富。
今天我們買基金、買保險、買各種理財產品,其本質都是一種財富的信託(Trust)關係,但這種信託關係最初並非用在人與人之間,而是人與神之間。
在清教徒看來,不但你的錢託付給了基金經理來打理,而且你的錢本身也是上帝託付給你來打理的。
錢不是基金經理的,同樣也不是你的,而是上帝的。
18世紀中葉英國著名的清教徒佈道家約翰?衛斯理(基督新教衛理宗創始人)的一句名言成了清教徒精神的精闢概括:「拚命掙錢、拚命省錢、拚命捐錢」。
拚命掙錢,是因為他們以賺取財富為天職。
拚命省錢,是因為他們剋制禁慾,始終過一種聖潔、理性的生活。
拚命捐錢,是因為他們要關照精神信仰、關照社區和國家等人類共同體,他們捐錢捐物,在對世間的愛中得到永恆。
19世紀末西方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後,社會矛盾非常激烈,但富可敵國的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卻說:「多掙錢為的是多奉獻」,同時代的鋼鐵大王卡內基更留下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鋼鐵大王卡內基
不少人可能以為這是壟斷財閥資本家惺惺作態,但這些大佬卻是言行一致的。
這種財富觀,從卡內基的時代,傳遞到巴菲特的時代,比爾·蓋茨的時代,乃至於和我們同齡的扎克伯格的時代。
美國最頂尖的精英階層,至今還是秉承著清教徒精神。
理財是耶穌的命令
當然,我們大部分基督徒並不是企業家或職業經理人。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也不能要求每一個基督徒都堅守「拚命賺錢、拚命省錢、拚命捐錢」的清教徒精神。
但我們可以通過更努力的工作、更合理的投資來增加財富收入,隨後通過更科學合理的支出消費規劃讓這些錢實現效用最大化,最後,在自己回到天國之前,再妥善安排好這些錢的歸宿。
在賺錢、存錢、花錢的整個流程中都兢兢業業,不辱使命,這才是一個負責任的基督徒應有的理財觀。
除了上面這些理論,實際生活中,理財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習慣。
即從理財角度看,每個人都可以被分為有理財思維習慣和沒有理財思維習慣這兩類,在遇到實際的金錢問題時,這兩類人的差別,立刻就顯明了出來。
比如在馬太福音中,耶穌講過一個很經典的關於理財的故事。
曾經有個主人要出遠門,按著各自才幹大小,把家業分給他的3個僕人,一個給了5000銀幣,一個給了2000銀幣,一個給了1000銀幣。
第一個拿到5000銀幣後,不敢懈怠,拿去做買賣,又賺了5000銀幣。
拿了2000銀幣的,也另賺了2000銀幣。
唯獨那最缺乏理財意識和能力的只拿了1000銀幣的人,居然把銀幣都刨坑埋了起來。
主人回來後,對這三個人的賞罰也是眾所周知的。
拿了5000又賺了5000的僕人得到了「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馬太福音25章21節)的「好評」和賞賜。
第二個僕人的獎賞也相仿。
但第三個把銀幣埋起來的僕人去得到了主人的「差評」:「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馬太福音25章26節)
最後主人沒收了給他的1000銀幣,轉而給了第一個僕人。
這個故事所描述的「多者愈多,少者愈少;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後來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經濟金融等眾多領域。
是為,「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
牧長們在解讀這段經文時,往往從屬靈角度進行分析,但從理財角度看,耶穌講的這個故事非常鮮明地表達了耶穌希望門徒進行投資理財的想法。
當這筆錢並沒有急需使用之處時,就應該拿去借給其他需要用錢的人,既幫助了別人,又能夠獲得收益,這就是金融最樸實的意義所在。
這個故事的結局告訴我們,理財,其實是耶穌對忠心門徒的命令。
錢的兩大屬性
耶穌為什麼要門徒進行投資理財呢?
因為耶穌深知金錢最重要的屬性——錢能生錢。
所有的錢都是逐利而動的,哪裡能賺到更多的錢,錢就會自動往哪裡聚集。
用「地產界的思想家」,萬通老總馮侖的話說,錢是有腳的,也是有嗅覺的。如果錢不能生錢,所有的人都只能通過勞動賺錢,那就根本不可能有理財一說。
不過耶穌時代的貨幣——黃金和白銀都屬於等值貨幣,金銀本身的稀缺性決定了他們本身的價值就是它們所能交換的物品的價值。
不過自然界金銀的數量畢竟有限,為了擴大貿易,促進經濟,人類就發明了紙幣。
早期的紙幣
然而當人類進入基於政府信用而發行的紙幣時代後,錢就發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質變。
如果說金銀是天然的購買力憑證,那包括人民幣在內的所有紙幣就是政府以國家暴力機器為擔保,強制推行的購買力憑證。
然而當貨幣本身的價值和它所代表的價值脫鉤後,擁有無限鑄幣權的政府就會有一種濫發貨幣的本能衝動。
普通人錢不夠用的時候,他們只能想盡辦法從別人口袋裡賺錢——錢的總量不變。
但政府錢不夠用的時候,他們會直接開動印鈔機——社會財富總量沒有增加,但錢的總量卻增加了。
那有沒有一個國家的政府,道德素質特別高,能夠堅持不隨便開動印鈔機,讓貨幣的購買力始終保持在一個恆定狀態呢?
答案是:古今中外,從來沒有。
政府的印鈔機
政府的這種本能衝動不難理解。
因為政府也是由人組成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罪性自然也會在政府的身上表現出來。
人性天然是好逸惡勞的,試想一下,當一個人擁有開動印鈔機就能不勞而獲的權利時,他又豈會安心勞作呢?
雖然從理性角度分析,通貨膨脹對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具有極大的破壞力,許多國家的頭號宏觀調控目標就是穩定物價,但在現實中,基於穩定物價與促進就業、發展經濟、貿易平衡這幾項宏觀調控目標之間的複雜性和衝突性,加上人性的自私和短視,導致無論是美國政府還是中國政府,想要長期保持物價穩定都很難做到。
所以長期看,紙幣的購買力一定會縮水,也就是貶值。
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各種政府的應對策略,說白了,就是印鈔票。
因為錢能生錢,所以我們才可以通過投資理財發家致富。因為錢會縮水,所以我們才必須通過投資理財保衛財富。
總之,耶穌理財觀的核心思想就是:基督徒不應貪財,但應理財。因為金錢是神賜給我們的,我們應以我們的智慧去管理它,從而彰顯神的智慧和榮耀。
但需要警醒的是,耶穌所允許和鼓勵的理財致富有兩個前提。
一是客觀上,你是在進行投資,而不是進行投機或賭博,這兩者具有本質差別。
投資類似種地,你付出的除了時間,還有智慧和膽識,最終能為社會創造出更多的財富,比如現在力哥鼓勵大家堅持基金定投,就是在播種耕種,依靠我們的智慧和膽識,等待秋收的到來。
但投機只是財富的交換,你每賺到一分錢,世界上某個角落就必定有人虧了一分錢以上,你的快樂註定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這並不值得誇耀和讚美。
所以我的內心深處,對於把大家帶上炒幣這條賊船,一直是抗拒的。
二是主觀上,你是抱著讓金錢為人和為神服務的想法去投資的,而不是抱著貪財的心去投資的。
道理說起來簡單,但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要時刻做到並非易事,但願我們都能常常紀念,時時警醒。
~Amen~
推薦閱讀:
※外匯交易不得不知道的幾件事之「橋」
※車史上的今天:日系車登陸美國市場
※把多餘的錢用作投資理財才是省錢最有效的方法?
※日常實用篇-個人理財
※看似不正經的浣熊理財,往往最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