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廬陵,中國真正人傑地靈的地方

廬陵,中國真正人傑地靈的地方

5 人贊了文章

前言:有些事情,總需要一個開頭

我是一個懶人,做事情總是有頭無尾。為了督促自己將寫作的習慣持續下去,借著出差和工作的契機,每到一個地方,總要寫些東西,以此作為一種特殊儀式,證明「此地爺來過」。

每當下筆的時候,便會發覺很多腦海裡面的碎碎念,終歸無法成文。時間久了,每次更新文章之時,寫什麼成了我的一大心結。

此次出差來到江西吉安,路途中打開百度搜索有關信息,「廬陵文化」一詞多次跳入我視線中,出於好奇,嘗試著去了解。面對網路上的海量信息,一個有趣的想法冒了出來:何不對其進行精要整理,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重新梳理一番。

在這種念頭的促使下,以後寫什麼便有了大方向——足之所至,筆所記也。今天這篇文章屬於初次嘗試,希望讀者的你能夠喜歡並有所收穫。

-1-

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寫春秋

吉安為江西省下轄地級市,古稱廬陵、吉州,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稱吉安。自古乃人文淵源之地,孕育了自成一系的江右廬陵文化,以「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寫春秋」而著稱於世。

廬陵

通俗來講,就是「超級學霸」的故鄉,「頂尖忠臣」的搖籃。在廬陵,流傳著這麼一段話:「一門六進士,父子探花狀元,叔侄榜眼探花,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兩尚書」

-2-

這些流傳甚廣的俗語形象地概括了廬陵科舉成就的輝煌

「隔河兩宰相」,說的是隔了一條恩江河,相繼產生了歐陽修、文天祥兩任宰相。自南唐以來,曾擔任任正、副宰相職務的廬陵籍人士有24人。

「五里三狀元」,是指明代廬陵吉水縣文昌鄉中了三個狀元,王艮、劉儼、彭教,他們所在的村莊相隔約五里左右,歷史上廬陵共出過21位狀元

而「一門三進士」、「一門四進士」、「一門五進士」的現象在廬陵歷史上屢見不鮮。據相關學者統計,自唐至清,廬陵地區考取的進士近3000名,佔全國2.86%,佔全省26.75%。而排名全國第二的蘇州,進士僅為1771人,故民間有「三千進士冠華夏」的佳話。

廬陵真正可怕的地方在於,多次創造科舉考試中獨攬「團體數連冠」的奇蹟。

其中,明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廬陵人包攬了狀元、榜眼、探花,且前十名有七名廬陵人。永樂二年(1404)甲申科,一甲頭有三名;永樂十六年(1418)戊戌科,前八名有四名;在正統元年(1436)丙辰科,前六名中有四名;天順八年(1464)甲申科,前十名有三名;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科,前十名有四名來自廬陵。

明《永樂大典》中有一句話有這麼一句記載「天下多舉子,朝中半江西,翰林多吉安」,由此可見,當時廬陵「學霸們」有多強悍。除此之外,廬陵地區還出了許多哲學家、史學家、地理學家、天文學家、農學家、科技家、水利家、醫學家、教育家、音樂家、書畫家和無所不通的學者等。

-3-

廬陵人在科舉史上大放異彩,和廬陵地區歷來重視教育分不開

一方面,廬陵人重視家庭教育。中國古代有四大賢母:孟母三遷、陶母封壇退鮓、歐母以荻畫地、岳母刺字。這其中廬陵就有兩位賢母,一位是東晉陶侃之母湛氏,新幹人。關於湛氏流傳兩個成語「截髮留賓」「封壇退鮓」;另一位是北宋歐陽修母親鄭氏,史載「鄭氏督教甚嚴,家貧無紙筆,嘗以荻畫地教子。」這是廬陵人重視家庭教育的真實寫照。

重視家庭教育久而久之就衍生出許多良好的家風家訓。如楊萬里《誠齋文節公家訓》:「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污,終能長久;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孫,亦復如是;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儉:量其所入,度其所出,若不節用,俯仰何益?」

另一方面,重視教育還體現在廬陵當地的民間風俗之中。當地有民謠:「山間茅屋書聲琅,放下扁擔考一場」;又有「十家之村,不廢誦讀」;「盤箕曬穀,教崽讀書;砸鍋賣鐵,讓兒上學」。諸如此類,莫不體現當地崇文向學的濃郁之風。

更為重要的是,從唐宋時起,在有識之士顏真卿、江萬里等的倡導和推動下,廬陵大量地興建書院學館,書院的興盛帶動了當地學風的盛行。自唐代中期,江西就興建的規模書院13所,而廬陵就有4所。唐至清,全國有書院近8000所,江西佔有1071 所,廬陵佔276 所。

如廬陵吉水皇寮書院,唐貞觀年間興建,是我國私人最早創辦的書院之一。宋代是書院發展的黃金時代,吉州有書院37所。廬陵白鷺洲書院是江西四大書院之一,南宋吉州知軍江萬里創建於南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一直沿用至今。開創者江萬里後為南宋宰相,首任山長歐陽守道為著名學者。

白鷺洲書院

文天祥曾就讀於白鷺洲書院,他每次進書院時,皆能看到祭祀於書院中的幾位先賢,對其觸動很大,立志要向先賢學習,這才有了後來的「死不愧廬陵」。後來的廬陵「九賢」亦是後人祭祀於書院供後世學習的。

另有陽明書院,是王陽明任廬陵知縣時,在青原山講學所創辦的書院,陽明先生在此講學,心學思想在這裡廣為傳播。

書院的興起,推動了教育較為普及,出現了「家有詩書,塾序相望」、「文風盛於江右」、「人無貴賤,無不讀書」,以至「三尺童子,稍知文章」的喜人景象。在一千餘年中,培育了大量人才,這是廬陵文化興盛最直接的原因。

-4-

除了有「超級學霸」的故鄉之稱外,廬陵亦被譽為「文章節義之邦」,也就是「頂尖忠臣」的搖籃

「文章」是指:唐宋八大家宋代領軍人物歐陽修,誠齋體楊萬里,宋代駢儷文專家周必大,愛國士人王庭珪,愛國詞人劉辰翁,江湖詩人劉過,大明奇才解縉,台閣體盟主楊士奇……還有將「陽明心學」發揚光大的羅欽順、羅洪先、鄒元標、何心隱等廬陵大儒。

這裡重點說「節義」,宋代有「五忠一節」,即忠烈公文天祥、文忠公歐陽修、文忠公周必大、忠襄公楊邦乂、忠簡公胡銓, 文節公楊萬里。此外,亦有:解縉謚文毅,楊士奇謚文貞,李時勉又謚文毅,劉球謚忠愍,羅倫也謚文毅,鄒元標謚忠介等等,他們謚號中離不開忠、文、節、毅這樣崇高的單字,充分反映了他們忠貞義節、剛毅正直的氣質和品德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輝映千古;楊邦乂是楊萬里族叔,南宋初年留守建康,為金人所獲,拒不投降,後被金人剖心致死,現今南京雨花台還有楊邦乂剖心處;周必大也是忠節義士,好幾次上書皇帝指斥朝廷的不對之處;胡銓則被稱為「史上脖子最硬的人」,他中進士不久即向宋高宗上書要求斬秦檜;明代則有解縉、鄒元標、李時勉等,如李時勉因為反對遷都而惹怒朱棣,受到了嚴重責罰。

在近代,紅軍戰爭時期,廬陵地區光榮獻身的烈士有姓名可數者,達50078人,超過全省的五分之一。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名錄》載,在1955至1965年授予中將軍銜的全國177人,吉安地區22人,少將則為數更多。尤其是在被譽為「廬陵文化第一村」的渼陂古村,這個方圓才一平方公里的紅土地上革命時期走出了四位將軍,其中兩位中將,兩位少將。

將軍館

正由於這種「文章節義」,在《二十五史》中入列傳人物的,廬陵多達287人,占江西 35%。在2000年所建的北京中華世紀壇中,在長262米用於記載中華文明發展重大事件和人物的青銅通道上,與廬陵名人有關的就有17項。

-4-

廬陵給人最大的感覺是有說不完的歷史,這裡文化燦爛,有千年古城——江南歷史文化名城吉安市、千年古窯——吉州窯、千年古銅——新干商代青銅器、千年古書院——白鷺洲書院、千年古剎——青原山凈居寺、千年古村——渼陂和釣源、千年古墓——吉水東吳大墓等一批歷史文化遺址。

渼陂古村

每一個「千年故事」都值得我們去追尋,去了解那曾經的記憶,感受遙遠歷史塵埃中留給我們的觸動。尤其是在當下,社會風氣日益浮躁,人人聲嘶力竭,企圖拚命發出高亢的聲音,以吸引周圍的注意。此時,那來自千年前的聲音或許會如古鐘那般給人當頭一響,撥開人們眼前種種迷霧,使人心靈純凈。

我想,廬陵文化對於當地人的影響,一定是潛移默化的,或許有那麼一天,早上人們起來,透過窗戶,彷彿回到了唐宋明清,街道上一片朗朗讀書聲。


推薦閱讀:

我家有草原,你跟我走嗎?
出國(境)旅行應注意什麼(領事服務)
帶孩子旅行太難?其實看這篇就夠了
美西自駕九日游
18年最新免簽!兩個小眾景美又低價的東歐國家~

TAG:旅行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