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腦模式,瞬間領悟繪畫(第二部分)
來自專欄 CG繪畫學習百科6 人贊了文章
「編者按——如果我告訴你有一種思維的境界可以幫助你瞬間領悟繪畫的真諦,你或許會抱有深深的懷疑。無論是怎麼懷疑,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上個世紀40年代的大腦神經學的研究就已經開啟了這種神秘思維的大門。成功轉換思維才算真正學會了繪畫,否則永遠都只能算是一個半吊子。」
陳惟 | Lorland
幻想藝術插畫家、數字藝術教育家
個人網站:http://chenwei.artp.cc
公眾號:CG加油站
一個潛心研究了10年數字藝術創作和教學的大學教師。對美術教育懷著一種近乎執著的熱情。其作品風格華麗,唯美,獲得了國內外眾多獎項,除了為暴雪,騰訊等知名機構繪製過插圖外,在全球幻想藝術的各種展覽中也頻頻亮相。《Imagine
FX》(英)《Faeries》(法)《Exotique》(澳)《Expose》(美)等多國專業媒體上陳惟的作品也廣泛發表。兩種空間體驗
那麼在具體的繪畫里,左右腦是怎麼體現差別的呢?
比如,面對一張人體圖我們會產生出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一種是按照左腦思維想「知道」其內在的立體結構。
這種「知道」需要涵蓋兩個方面的內容:
我們需要把形體簡化成簡單的立體幾何體,然後看到這些幾何體之間是如何銜接在一起的。
前一種思維在繪畫里被稱為概括思維,其實這是一種左腦思維;
而後面形體與形體之間的結合方式被稱為結構思維,也是一種左腦的空間思維方式。
大部分人在繪畫複雜形體的時候都是以此思維作為主要的思維。但是這種思維有一個悖論:
形體概括和立體結構本身是非常困難,同時是經過高度抽象的圖像理解方式。
根據人的認知原理,圖像從具象到抽象可以行得通,但是在沒有具象的情況下直接上抽象概念就很難了。比如你給一個從沒學過美術的人講「黃金分割構圖法則」,他們根本聽不懂。
所以直接概括形體對於一個初學美術的人來說幾乎不可能辦到,所以這也就是為何那麼多初學者面對人體難以下手的原因。
那麼第二種思維就是平面思維:將目光所及的畫面直接轉換為平面的圖像。
從本質上看一切的繪畫都是平面的,立體感不過是假象。
不信你試著把手伸進畫面去。
這種平面思維一種是平面的形狀思維,一種是平面的線條思維。
這兩種思維看似僅僅是依葫蘆畫瓢,似乎不像立體思維那樣來得有道理。但是卻是一種對初學者更為有意義的繪畫思維。
在圖示的繪畫流程里。首先應該是以平面的右腦空間思維來畫出表達物體大感覺的輪廓(如圖A)這個輪廓不帶有很強的立體感,對於透視也不要求準確。這是右腦平面思維的結果。
接下來才採用線條對這個輪廓進行規範(如圖C),值得注意的是C步驟不是簡單的利用右腦的思維在進行繪畫,其中摻雜了圖B的很多造型方法。
圖B是我們在學習人體繪畫的時候經常見到的那種參考圖,圖示的人體概括辦法被我們吸收到左腦的概念里用以指導繪畫,所以這種圖的作用往往用於規範那些靠感覺畫出的形體。
且慢!你的意思是說我們學習的人體畫法並不是用來描繪人體的,而僅僅是起到糾錯作用的嗎?對!事實就是這樣!為了進一步說明在一個繪畫步驟里,左右腦的不同作用。我們來看下一個案例。
比如在圖示的畫面中,我們常常以為作者之所以能夠準確地畫好人物的透視,是因為能夠準確地記憶如圖所示的骨頭解剖。
然而這張圖中紅線的輪廓恰恰是先於裡面的骨骼而出現的。
這說明作者根本沒有必須要先畫骨骼解剖再來完成輪廓。即使這個作者完全不知道裡面的骨頭怎麼長的,也照樣能畫出正確的輪廓透視。
A圖和B圖同樣展示了類似的情況。
A圖中作者在畫面里畫了不少表示透視或者結構的輔助線(圖示中比較淺色的線條);這些線條明顯是在輪廓線之後才畫出來的;
B圖就更離譜了,作者基本沒有畫任何的透視線居然就完成了正確的手臂透視變化圖。
如果你能夠找到更多的大師的草圖案例,你就能發現更多的類似現象。大師們都是先依照一個模稜兩可的輪廓完成人體的草圖之後,再用一些相對精確的透視或者結構的輔助線來規範先前的輪廓。這和我們一般認為的,必須先有一個非常精確的透視或者結構之後再進一步畫出輪廓的概念背道而馳。
為了進一步解釋這個問題,我們以人體造型為例。人體造型可以被我們分解為
1比例,2動態,3結構三大要素。
這三大要素在人體造型中的重要性可不是一樣的。其中比例最為重要,而動態其次,最不重要的是結構。
圖示中從左到右三張圖分別代表了比例修正與動態修正,唯獨結構沒有做任何的改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比例發生改變的時候人物發生了強烈的變化,而動態改變的時候人物的變化就沒有那麼明顯。
最後一張圖僅僅是對比例做了調整就讓一張作品由菜鳥之作變得好了很多。由此可見比例的重要性
比例完全可以用剪影來代替,而這個平面的剪影代表的就是右腦的平面思維。
這些現象都充分地暗示了一個道理,所謂的人體解剖結構的作用被我們誇大了。
大量的職業畫家根本不懂什麼解剖,他們僅僅是憑藉著一些簡單的人體幾何結構就畫了一輩子畫。所以你如果還在花費大量的時間記憶肌肉和骨骼,你就走了一條彎路。
在大量的繪畫案例里可以看到類似的現象。就是在作者還沒有畫任何內部的所謂結構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了輪廓。之後再通過內部結構的添加讓輪廓變得更加準確。其原因就在於,輪廓的準確與否根本不需要任何的立體思維,換句話不需要人體解剖知識,需要的僅僅是靠右腦的平面思維在平時的練習里把觀察對象記憶下來而已。
所以正確的繪畫思維絕對是先用右腦感知畫出一個大致的輪廓,然後再用學習到的在左腦圖形思維里的概括法,來規範畫面的立體感和透視。
這兩種思維的先後順序一定不要搞錯了。大部分初學者無法下筆的原因就在於這兩種思維順序的顛倒。
被誤解的設計能力
右腦型思維者不會像左腦型思維者那樣對基礎知識進行所謂的系統性學習。它僅僅是促使你試圖模仿觀察對象
正是因為左腦的語言性思維以及刨根問底的思維習慣,所以會給我們的繪畫製造很多根本不必要的問題。比如在所謂的設計能力的理解上就體現得十分明顯。
繪畫中有很多的項目是需要畫家獨立地「設計」一些方案,比如圖示中的碼頭和海港。當我們面對這樣一張複雜的場景設計的作品時。左右腦的反應完全不同。
從左腦思維的邏輯來講,我們要設計出圖示的建築,就要知道其內在的結構,同時要知道透視怎麼畫才是正確的。PS:左腦是一種線性思維,特別是沒有經過訓練的左腦思維很容易演變為的二元對立思維:非黑即白。所以一想到「結構」「正確透視」這些概念。左腦的第一反應就是去翻書找根據---即為什麼要這樣畫?
而當我們發現建築的結構知識和透視畫法是何其複雜,光是一個房梁的設計就能出好幾本書,標準幾何透視畫法就有300多頁。指望在這個領域內先專業學習個半懂都是不太實際的。
這種情況直接造成了很多的左腦性繪畫學習者的困惑:為何我總是不能找到設計的竅門,為何知識永遠也學習不完啊!我何時才能自由自在地做設計。
這種「系統性」學習基礎知識的想法,雖然是個笑話,但是在美術學習者里卻十分普遍。
而右腦的思維就完全不同。它似乎根本不在乎什麼原理,什麼方法。它只在乎你看到了什麼。
比如在圖示中,右腦會從三個方面進行認知。
- 首先它看到了A。B兩個區域, A。 B兩個不同大小和比例的紅色四邊形分別代表了上下兩個部分的房頂。這叫「代表對象」。
- 然後它會對這兩個區域的「自身屬性」,比如長寬比,面積比等等做一些判斷。這些判斷是在感覺里完成的,你只用在乎狀態,不要管任何的「為什麼」。
- 最後,右腦會把A。 B兩個區域和周圍的物體進行對比,比如你會發現在整個畫面里A區域是紅色最為集中的部分等等。
當以上三個方面的感覺到位以後,右腦型思維者不會像左腦型思維者那樣對基礎知識進行所謂的系統性學習。它僅僅是促使你試圖模仿觀察對象。比如:你也可以試著按照圖示的感覺設計一個類似的房屋。
所以在透視畫法的領域內。左右腦的思維也能以圖示的方式體現出來。
左腦指望通過幾何推理產生出所謂「絕對正確的透視畫法」;
而右腦僅僅是按照圖示的概念,把這種「近大遠小」的透視概念圖套用到自己的繪畫作品中。
這種區別用一句更加通俗的話語來說就是:左腦要的是能夠寫出來的標準答案,而右腦要的是看起來相似即可。
所以訴諸很多的美術問題,根本沒有那麼多的「為什麼」與「必須要知道的原理」。這些想法都是你的左腦在作怪。實戰中你只需要用你的右腦去觀察體會再模仿即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