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看上去一切都正常,可突然就做出令人驚愕的事,比如自殺?

為什麼有些人看上去一切都正常,可突然就做出令人驚愕的事,比如自殺?

來自專欄一具心理屍5 人贊了文章

德國心理學家烏爾蘇拉·努貝爾在《不要恐懼抑鬱症》一書中指出,大多數抑鬱症患者都有這樣一個特徵:他們試圖儘可能長久地躲藏在「一切正常」的表象後面,憑藉強大的意志去履行每天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不讓身邊的人有所察覺……

這似乎就解釋了,很多人如果不是自殺沒有人知道他們患有重度抑鬱症。

奇怪的是,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抑鬱症患者掩飾病情並拒絕尋求幫助呢?

1.

為什麼抑鬱症患者掩飾病情並拒絕尋求幫助?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很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和抑鬱有關的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抑鬱情緒。所謂抑鬱情緒,就是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來,好像這個世界也是一片灰色的。不過,這並不是說一個人一有抑鬱情緒就會被診斷為抑鬱症;抑鬱情緒是每個人都可能會體驗到的情緒。

第二個階段是抑鬱狀態。抑鬱狀態是指長時間的情緒低落,比如連續幾個星期。在一個人遭遇親人去世之類的重大變故時,就很有可能會陷入抑鬱狀態里。

第三個階段就是抑鬱症。如果抑鬱狀態比較輕,那多半還可以勉強自己完成一些事情,但如果很重了,就會影響到社會功能,比如成天躺在床上起不來——學生不能上課、工人無法做工;當社會功能受損到一定程度,就會被診斷為抑鬱症。

有了這樣的知識儲備,我們就可以試著回答:為什麼有些人平時看上去一切都還算正常,可突然有一天就做出令人驚愕的事情來,比如自殺?

首先,很多抑鬱症患者都有完美主義傾向,不論取得了怎樣的成就,他們還是會覺得自己不夠好。

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看,抑鬱症患者的完美主義傾向可能和早年的養育環境有關。

舉個例子來說,在你早年的養育環境里,父母若老覺得你不夠好,久而久之,你也會覺得自己的確不夠好(很多時候是潛意識的)。也就是說,別人這麼苛刻地待你,你也會這麼苛刻地待自己,即便你成家立業,功成名就。

另一個原因是,抑鬱症患者對於表達自己的情緒其實是比較困難的。

抑鬱更深層隱含的是一種憤怒情緒。這種憤怒的來源有很多:也許是因為「我覺得自己不夠好,我對自己憤怒」;還有一種情況是,一個人好像各方面都挺完美的,也不需要別人幫助,但突然有一天就爆發了。

在第二種情況,抑鬱症患者更加覺著:「可能真的是我不夠好,我不應該發脾氣」。

抑鬱症患者在發脾氣後,會內疚、羞愧、自責,但別人不知道,他也不會和別人說。

還有一個原因,那便是抑鬱症患者的低自尊——低自尊和所取得的成就沒有太大的關係。

其實,有些抑鬱症患者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要不停地做各種各樣的事情。一旦停下來,他就會覺得自己很空虛,體會不到自身的價值;一旦停下來,這種空虛感就會壓垮整個人。

大抵就是以上幾個原因決定了,有些抑鬱症患者極力掩飾自己的病情並拒絕尋求幫助,最終導致如果不是自殺沒有人知道他們患有重度抑鬱症。

2.

為什麼患抑鬱症的人一個個都那麼「懶」呢?

有人說,抑鬱情緒的調節,最根本有效的是擴大患者獲得快樂的途徑和方法。但我們很多人都觀察到,抑鬱的人情緒經常處於一種非常低落的狀態,不願作任何活動。

這就是很多人所奇怪的——為什麼患抑鬱症的人一個個都那麼「懶」呢?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得考察抑鬱症的嚴重程度——輕度、中度和重度。

輕度抑鬱症,就是「我只是這段時間裡狀態不是太好,但我去做一些事情還是可以的」;對社會功能影響並不大。在這種情況下,提一些有建設性的意見,對患者是有幫助的。

但對於中度或重度患者來說,你越是說「你快好起來吧」,他越是沒有辦法好起來,因為這會讓他更加覺得「我真的是不夠好,你們都讓我好起來,但我怎麼做都做不到,這對我來說太困難了」。

這並不意味著這個人「懶」,而是因為抑鬱症是一種疾病,他需要治療。

事實上,如果一個人體驗過嚴重的抑鬱情緒,他就會發現,抑鬱時,無論別人怎麼說,他就是聽不進去的。這也是為什麼對於重度抑鬱症患者,必須要用藥,甚至要住院治療。

對於重度抑鬱症,為什麼單純的心理治療效果不明顯呢?那是因為重度抑鬱症多半已影響到患者的社會功能了。

比如說,有位母親患了重度抑鬱症,整個人都沉浸在特別不好的狀態里,覺得自己有罪,甚至覺得吃飯都有罪,她想到自殺了,但又怕死後孩子沒人照顧,因此她可能先把孩子殺了,然後再自殺。

所以說,重度抑鬱症患者最大的不良後果就是自殺,甚至擴大性的自殺。

考慮到重度抑鬱症患者社會功能受損,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服用一些藥物改善情緒,能夠比較冷靜地去思考別人說的話,藉此能在心理層面做一些工作。

要知道,心理諮詢和治療需要來訪者能夠思考一些東西、領悟一些東西。

3.

對於治療抑鬱症,我們都有哪些明顯的誤解?

到這兒,我想到治療抑鬱症過程中的種種誤區,尤其是有關用藥的誤區:很多人會覺得抑鬱很嚴重的才需要用藥,或者認為一用藥就會變成瘋子,又或者擔心用藥了就停不下來……

說到藥物,由於抗抑鬱藥物均需要連續服用兩三周,甚至更長的時間方能出現顯著的臨床進步,而其不良反應的出現則可在服藥後很快即可出現。因此,醫生需要下工夫進行患者教育,將這種藥理學特點給患者解釋清楚,進而提高依從性。

首先,如果用藥合理,是不會產生依賴性的。這裡要明確的是,藥物是補充腦內缺乏的神經遞質,經驗豐富的醫生在用量上會有把握,不會產生依賴性。

其次,有人會擔心藥物後的不良反應。要知道,一個藥品的上市是經過很嚴格的藥物實驗的,藥品說明書上列的不良反應,是把所收集到的所有不良反應一長串地記錄下來,但這並不意味著服用該葯之後,所有的不良反應都會出現;可能只是出現一部分,或者不會出現不良反應,這因人而異。

再來,有人認為只做心理治療就夠了。有的重度抑鬱症患者出現了自殺、自殘的行為,對於這類患者在進行心理治療的同時是必須要用藥的,因為一旦產生強烈的自殺念頭,他們就會去尋找各種各樣的機會。

還有,醫生能不能去問患者有沒有自殺傾向?對於精神科醫生來說,是必須要詢問自殺問題的,而且事實上,患者不介意、甚至希望醫生詢問這類問題。

4.

怎樣才能真正地幫助到身邊患有抑鬱症的人?

說了這麼說,很多人可能最關心的是,怎樣才能幫助到身邊患有抑鬱症的人,尤其是當他們流露出了絕望的念頭?

事實上,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他們最需要的並不是馬上得到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和他們情緒的一種連接。

我不記得是哪部電影裡頭有個這樣的情節:有個男的可能是喪失了親人,他的朋友想要去幫助他,不是講一大堆「應該這樣」「應該那樣」的話,而是就默默地坐在那兒,靜靜地陪著。

想來,我們試圖幫助一個人,最好的方法不是把我們認為對的東西強加給他,而是要了解到他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5.

最後再跟辛苦讀到這兒的小夥伴談談自殺問題

顯而易見的是,自殺和人生的幸福與成功與否沒有絕對的關係,導致自殺的心理因素必定十分深層且痛苦,對於罹患抑鬱症的患者而言,他們只是想要終止身心飽受摧殘的狀態。

要我說,如果那些抑鬱症患者的自殺若能夠讓社會開始展開行動而非僅僅感到悲傷,那就會是紀念他們最好的方式。(本文觀點採擇自我早先對華東師範大學王繼堃老師的專訪)

推薦閱讀:

我與抑鬱症的虐戀
原創| 慢慢跑出抑鬱
抑鬱:感覺不等於事實(『十大認知扭曲』重編版)
和你談談抑鬱症
神經衰弱的你,可以試試這4招

TAG:抑鬱症 | 心理治療 | 自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