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粘度產品,如何從「外部觸發」到「內部觸發」?
習慣不會憑空養成,只會逐步形成。新的習慣養成需要一個平台,而「觸發」就是促使人做處行為改變的底基。
觸發分為兩種,外部觸發和內部觸發。
外部觸發的類別:
1.付費型觸發:做廣告或者通過搜索引擎推廣都是常見的付費型觸發,主要用戶爭取新用戶。
2.回饋型觸發:在公關和媒體領域所花費的時間與精力,例如產品的正面報道、應用商店的重點推薦等,都是讓產品獲取用戶關注的有效手段,不過回饋型觸發所引起的用戶往往是曇花一現。
這個類型的觸發,我聯想到做過的幾個新產品,在產品有特色有賣點的前提下,產品上線後一段時間後(一般在3個月以內),會有一波來自其他網路平台/媒體的報道,可以給產品帶來可觀的流量或者用戶,但是同時也發現,如果產品沒有持續的改進,後續的亮點不鮮明,產品本身內部觸發不強勁,這類反饋也確實是留不住用戶,僅僅是曇花一現。
3、人際型觸發:熟人之間的相互推薦是一種極其有效的外部觸發。例如微信,很多微信用戶都是被自己的QQ好友拉過來的,另外還是當下熱門的拼多多,通過人際關係的觸發,獲得用戶、流量、訂單,這些來自朋友或者家人的推薦,往往是科技傳播的核心推動力。人際型觸發可以為產品帶來「病毒式增長」,有時是因為人們總是願意把自己心儀的產品其他人分享。
4、自主型觸發:自主型觸發在用戶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它每天都會持續出現。例如,每天早起的鬧鐘、每月定時推送的信用卡賬單等。自主型觸發只有在用戶已經註冊了賬戶、提交了郵件地址、安裝了應用程序或選擇了消息推送等情況下才會生效,它意味著用戶願意繼續與之保持聯繫。
付費型觸發、回饋型觸發以及人際型觸發,主要的目的還是獲取新用戶。而自主型觸發的目的還是希望驅動用戶重複某種動作,最終使得用戶形成習慣。
內部觸發:
當某個產品與你的思想、情感或者是原本已有的常規活動發生密切關聯的時候,那一定是內部觸發在起作用。還是拿鬧鐘來講,鬧鐘響起(外部觸發),意識會告訴肢體,該起床了(內部觸發),再例如,「怕上火,喝王老吉」(付費型外部觸發,廣告詞),感覺自己「上火」了,想到「王老吉」(內部觸發),一再重複這種場景,會用戶就會對此形成一種穩定的聯繫,進而形成習慣。
另外,還有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是一種威力強大的內部觸發,能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有些微信用戶一天不刷朋友圈,有被孤立的感覺,甚至會帶來焦慮感,只有打開朋友圈,才能緩解這種焦慮。
當然,正面情緒同樣可以成為內部觸發,當我們看到一個溫馨的畫面、一朵漂亮的花、令人賞心悅目的風景、甚至自己剛做好的一道菜,同樣會拿起手機,打開微信朋友圈與其他人分享。
產品設計的初衷就是幫用戶解決問題,消除煩惱。而通過科技的手段,是可以讓人尋求到更多安慰,調節自己的心情。一旦用戶被產品「鉤住」,那用戶就不一定只在清晰明確的行動召喚下才會想到這個產品,在其他場景下,同樣會想到這個產品。當用戶在心目中認定某個產品就是解決他情緒的良藥時,這個產品就自然而然的出現在他腦海中,無須外部觸發。
安裝觸發,一旦下載了某款應用,比如微信,自主型外部觸發就講發揮作用。用戶手機屏幕上的應用圖標以及朋友圈裡的信息更新,都將召喚用戶重新打開這款應用。
隨著用戶使用次數的增多,微信會與用戶的內部觸發建立起緊密的聯繫,也就是說,大部分用戶對應用的使用將從偶然為之演變為必不可少。
推薦閱讀:
※定位篇-行業生命周期
※重視定位(二)定位=放棄+堅持
※很多人會市場定位,卻不會定位競爭對手。
※快刀何:定位公關要求要以10倍效率改進來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