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症( Dementia)的臨床研究與治療

智障症( Dementia)的臨床研究與治療

臨床表現:該病起病緩慢或隱匿,病人及家人常說不清何時起病。多見於70歲以上(男性平均73歲,女性為75歲)老人,少數病人在軀體疾病、骨折或精神受到刺激後癥狀迅速明朗化。女性較男性多(女∶男為3∶1)。主要表現為認知功能下降、精神癥狀和行為障礙、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漸下降。根據認知能力和身體機能的惡化程度分成三個時期。

第一階段(1~3年)

為輕度智障期。表現為記憶減退,對近事遺忘突出;判斷能力下降,病人不能對事件進行分析、思考、判斷,難以處理複雜的問題;工作或家務勞動漫不經心,不能獨立進行購物、經濟事務等,社交困難;儘管仍能做些已熟悉的日常工作,但對新的事物卻表現出茫然難解,情感淡漠,偶爾激怒,常有多疑;出現時間定向障礙,對所處的場所和人物能做出定向,對所處地理位置定向困難,複雜結構的視空間能力差;言語辭彙少,命名困難。

第二階段(2~10年)

為中度智障期。表現為遠近記憶嚴重受損,簡單結構的視空間能力下降,時間、地點定向障礙;在處理問題、辨別事物的相似點和差異點方面有嚴重損害;不能獨立進行室外活動,在穿衣、個人衛生以及保持個人儀錶方面需要幫助;計算不能;出現各種神經癥狀,可見失語、失用和失認;情感由淡漠變為急躁不安,常走動不停,可見尿失禁。

第三階段(8~12年)

為重度智障期。患者已經完全依賴照護者,嚴重記憶力喪失,僅存片段的記憶;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現緘默、肢體僵直,查體可見錐體束征陽性,有強握、摸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最終昏迷,一般死於感染等併發症。

2013年日本厚生省報道了老年性智障的分類和患病總數,智障分為輕度智障、老年性阿爾茨海默型、腦血管障礙型、路易體智障型和年輕化阿爾茨海默型,其中阿爾茨海默型佔到27%以上,在家中和醫院接受治療患者462萬人,輕度智障患者400萬人。我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達1.78億,60歲及以上人群老年性智障的患病率為4.2%,這一數值不包括輕度智障。

發病機制:如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慢性進行性神經退化性疾病,以智障為主要癥狀。因其患者多有記憶力、定向力及社會活動能力障礙,而且發病人數多,波及範圍廣,故AD成為老年醫學中亟待解決、也是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引起越來越多的重視。AD的發病機制目前學說眾多,如膽鹼能學說、自由基損傷學說、興奮性氨基酸毒性學說、鈣平衡失調學說等,隨著生物分子學的研究深入,以及磁共振顯示海馬、內嗅皮質、杏仁核體積縮小,最終核心關鍵是神經細胞的死亡。

治療現狀:所以說促進腦細胞的恢復、改善腦細胞功能,延緩病情是目前唯一治療AD的有效途徑。膽鹼能系統阻滯能引起記憶、學習的減退,與正常老年的健忘症相似。如果加強中樞膽鹼能活動,則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學習記憶能力。因此,膽鹼能系統改變與AD的認知功能損害程度密切相關,即所謂的膽鹼能假說。擬膽鹼治療目的是促進和維持殘存的膽鹼能神經元的功能,包括乙醯膽鹼酶抑製劑、該拮抗劑以及激素類藥物,可以促進神經細胞的修復,或者減緩神經細胞死亡,這些藥物在某一方面或多或少有效,但是普遍存在毒副作用。

最佳方案:1935年,E.Klenk在患家族黑蒙性痴呆病(Tay—sachs)的大腦中發現有一種含唾液酸的糖鞘脂(Tag-Sachs ganglioside)蓄積,在腦灰質細胞中含量最高,於是將這類糖脂命名為神經節苷脂(ganglioside,GS),至今已成功分離鑒定出73種,人腦內至少有7種,平均分子量在1800Da左右。GS廣泛存在於脊椎動物各組織的細胞膜上,尤其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含量較高。在體或離體的實驗中發現,神經節苷脂可通過影響某些細胞因子如神經生長因子(NGF)對神經功能產生保護和促進的作用,而這個作用又是通過對蛋白激酶的調節或對細胞因子的胞外區域的直接作用,或者是對激酶的調節區或激酶複合物產生影響完成的,主要是通過調節神經可塑性,包括誘導和增強;改善某些神經毒素對突觸可塑性的抑制作用,保護突觸功能免受損傷;參與活化鈣離子通道,協助HACU對膽鹼的重攝取;激活促進神經遞質釋放;調節細胞因子從而實現神經細胞的修復和保護。

推薦閱讀:

「純中藥」將成糖友的健康支撐
根骶能量健康法
櫥櫃板材如何選得實用又健康?看完這篇就全明白了!
海外醫療能否成為國內醫療的補充劑?還有待考證
素食主義讓你更輕鬆更健康

TAG:臨床試驗 | 臨床研究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