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6歲前的心理教育,有哪些誤區?
1 人贊了文章
「孩子的很多問題是大人造就的,家長的問題若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調整不了。如果要想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那麼最重要的時間段是在6歲之前。」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李玫瑾教授
培養孩子,6歲之前最重要
曾經在一次論壇上,很多搞教育的老專家問過我一個問題,說你是穿警服嗎?聽你講課的學生是警察嗎?我說是。他說你為什麼關注家庭教育呢?你穿警服的老師給警察上課的怎麼講家庭教育呢?
我研究犯罪心理,實際上是兩個領域上的,一個領域是立足於公安偵查中的,包括預防犯罪的心理問題。還有一個領域就是人的心理問題的由來。
關於人的心理問題的由來,我個人在這些年中一直在做家庭撫養教育。人生中關於人的知識,可能你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我在專業領域講課的時候,很多人說:「沒有想到從犯罪心理學課收穫最大的是知道怎麼樣教育孩子了,可惜我聽晚了,孩子都長大了。」
在發展心理學中,根據心理年齡的不同,人生可以被劃分為十個時期,而18歲以前的部分又是比較重要的,按照6歲一個階段進行劃分,它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那麼哪個階段的變化最多呢?排在第一位的便是6歲以前。要想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最重要的時間段是在6歲之前。
我是研究犯罪心理學的,這在社會上算少數的心理現象,但其中的很多問題卻和孩子6歲以前的家庭心理撫養有關。什麼叫心理撫養?從字面上可以看出,它跟平時的撫養是不一樣的。心理撫養主要指父母對未成年人的心理教育,以培養兒童的健康心理為目標,對其未來發展影響很大。
因此,如何對0到6歲的孩子進行家庭心理撫養、什麼才是成功的家庭心理撫養等問題是每個家長都需要關注的。
0-6歲孩子心理教育的誤區
有了問題再去糾正?其實,孩子很小的時候已經有徵兆了
有的家長說孩子不愛跟自己說話,有的孩子偷拿家長的錢,還有的孩子每天玩電腦,甚至不愛上學,有的孩子則是父母說兩句就離家出走……談到上面幾個問題的時候,會發現這些孩子基本都在青春期。但事實上,這種行為在孩子6歲甚至小的時候就已經有徵兆了,只不過家長沒有重視。
因此,如果孩子的不良習慣顯現出了行為問題,這就說明他已經有了相當長的不良的過程,也就是說,孩子出現偷拿東西、沉迷遊戲等並不是現在才形成的問題。家庭教育一定要儘可能多地去了解,現在所做的努力都會給後面減少很多麻煩,如果當初不努力,等發現孩子有問題再矯正的話,這個精力和代價是相當大的。
6歲後再給孩子樹立正確觀念?為時已晚!
很多時候,孩子的表情、動作都帶著父母的影子,因為6歲前,觀念有一個特點——可以改變。有一句話說得好——孩子就是父母的複製,一個人是什麼樣,就知道他的父母是什麼樣。因此,在孩子6歲前,以身作則,為他們樹立正確的觀念很重要。
我媽媽老是說,我成長的時候,食物很緊缺,一到吃飯我們家就來人,因為一來人我就不敢放開吃。我後來才明白為什麼一到吃飯就叫他們來,我媽常說,我們少吃一口就有人家的一口。直到現在,這句話對我的影響還是很深的,比如我對賣菜的人,有時候他們虧我一點錢,我也不計較,因為他們生活不容易;比如訂一份奶,我說這是在解決一個人的工作問題,有一份職業他就可以養活家人。這就是相互的理解,生活中不要斤斤計較,寬容一些,這是觀念都是早年父母給的。
說到底,這是家風的問題,如何營造、塑造家風,落到實處其實就是怎麼樣把孩子教育好,除了身體上的教育,更要注重孩子在很小時候心理上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成長為一個更鮮活、更立體、更健康的人!
工作太忙,讓老人帶孩子?父母的陪伴更加重要
有的人認為,孩子由老人撫養就可以了,但這裡面有一些東西是屬於心理層面的,舉個例子,很多人坐火車時間長了,或者是路上時間長了,就會找份報紙或者是手機來看看,如果沒有這些東西,光坐著就很難受。孩子也是這樣,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尤其是早期,也需要陪伴、互動,但我們恰恰忽略了,覺得1歲、3歲內有什麼好教育的。
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那你就錯了,3歲以前的教育比3到18歲重要得多。因為3歲前是情感的撫養,情感撫養的多少會決定後面的很多東西。
小孩子的話不用多回應?耐心一點,讓孩子把話說完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和聆聽特別重要。很多父母知道,青春期是最容易出現行為問題的時候,因此青春期陪伴特別重要,但其實,6歲之前多陪伴孩子、多聆聽孩子也很重要。
孩子6歲之前,這些事兒建議家長要努力做!
在孩子3歲之前,讓自己成為他的依戀
依戀就是一種一對一的情感依靠。二戰時有很多孤兒,他們有的被送到養育院,有的則被送到宗教的慈善團體,這些孩子長大後大都有過尋求心理諮詢的經歷。心理醫生在了解了每個人的成長曆程後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就懷疑是不是早期的這些機構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有一些不好的行為,但經過調查,發現沒有,他們對孩子都非常好。醫生們又繼續研究,發現問題的關鍵在於這些團體養育孩子的時候是輪班制,每天有不同的人值班,時間一長,孩子就得不到依戀情感的滿足,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孩子就會有產生焦慮、苦惱、煩躁的情緒問題,這些情緒問題在早年埋上禍根,成年後稍稍有一點不如意就會引發心理問題。因此,讓孩子對自己產生一對一的情感依戀是十分重要的。
剛出生的孩子要想認識這個世界,最重要的就是碰觸知覺和味道,因此,父母早期的陪伴不可缺失,這就是依戀早期撫養模式,會造就第一個台階,如果孩子每次痛苦的時候,父母都會第一時間出現,那麼下次只要他一到自己的懷裡,他就知道這是讓我放心的氣味。
孩子出生後,父母日復一日的親自照顧,會形成他對於滿足和快樂的相關記憶,這種記憶又會形成潛意識,成為孩子一生中很重要的心理力量,讓孩子具有人性。
北京有一個謀殺一家六口的案件,一個兒子把自己的媳婦、妹妹、爸爸媽媽、以及兩個親生兒子都殺了。警察在抓到他之後感覺很不可思議,因為這個家庭房產有四套,資產有六百多萬,他自己則開一個飯店,妻子開美容店,每個月的收入是萬元以上,衣食無憂。警察問為什麼?他回答,因為爸爸媽媽對我管教太嚴了。其實,這一句話已經透露出一個信息,他說父母對我管教太嚴。通過「太」這個字,我就分析他早年不是由父母親自帶大的,他的依戀對象不是爸爸媽媽,前面如果沒有形成依戀關係,後面再想管,就很難了。
另外,情感培養還會決定孩子的語言和脾氣,比如說有的孩子一哭,爺爺奶奶保姆就都來了,有的孩子哭半天沒有人管他,哭的時間長了他就身體不舒服,久而久之,他便知道哭沒有用了,但他內在已經形成了一種記憶。到成年就會發現,有的人開車,只要看到別人想超車就火冒三丈,有的人一句話就跟你吵得頭髮都能立起來,這就是在一歲的時候哭沒有人管的那些人,他小時候的痛苦被喚醒了,所以說成年人暴躁的喊叫和他小時候的成長是有關的。因此,父母早期的情感培養對於孩子未來的人生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孩子6歲前,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
很多父母會問,什麼才算是「好的性格」,其實好的性格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不管怎麼樣,都始終如一。這是可以培養的,比如說,讓孩子坐下來隨便畫,無論畫成什麼都表揚,甚至可以貼在牆上,但要有意地把畫畫的難度增強,一開始畫十分鐘,然後二十分鐘,然後三十分鐘,6歲前,讓孩子能在桌前坐三十分鐘就可以,這樣他上學做作業就可以順利完成了。生活中父母應該有意而為,6歲前的階段很重要,這是行為方式建立的關鍵時期;另一方面是克制衝動,父母可以當面把孩子管住,那孩子能不能自我管理呢?所以應當教會孩子如何克制衝動。
具體來說,在孩子6歲前,父母應該樹立起自己的威信,既要讓孩子依戀自己,同時還要讓他知道必須聽父母的話,如果不聽,父母就會生氣,生氣的後果很嚴重。這個「威」一般在孩子三歲上下樹立起來。
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不要出聲,不要哄,不罵不打,就說「你這樣哭是不對的」,然後可以拿一個凳子坐在那。孩子閉著眼睛哭,他會悄悄睜開眼看,想「你怎麼還不來抱我」;第二次繼續哭,然後再睜開眼,看看怎麼還不理我,然後繼續哭;到第三次的時候他自己就不哭了。這個過程就是讓他知道,是他自己不對,哭是沒有用的。等他哭完了,家長可以拿熱毛巾幫他擦擦臉,讓他覺得父母還是愛自己的。擦完了以後,再坐下來,問他「要哭嗎,要哭接著哭,我等你」,這個時候他就知道,哭是沒有用的,這是無語自威。以後再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只要拉下臉,孩子就明白了。
這個威嚴很簡單,但一定要早做。做完這件事後,孩子哭得很累,家長就可以幫他脫掉衣服,讓他睡一會,睡著以後再離開;如果有的孩子不想睡,那就出去喝點水,或者吃一點東西。吃東西之前,家長可以說「媽媽要跟你說一件重要的事,說一說剛才哭的事」,這麼做是為了讓他知道這個事沒有過去,也是為了告訴他以後應該怎麼做。
家長樹立威信的過程,也就是給孩子定規矩的過程,難免會有孩子因為害怕父母的嚴厲而哭鬧,當關上門獨自教育孩子的時候,有幾點需要注意:第一不要罵,罵是不好的示範,孩子以後也可能會這樣做;第二不要打;第三不要在這個時候蹲下來跟他講道理,因為他在哭,這時候父母說的任何話,都會讓孩子覺得這是在求他;第四不要走開,走開沒有教育意義,因為孩子看不到父母的表情。
除此之外,抑制任性、鼓勵溝通、延遲滿足、防止自私、防止脆弱也都是培養孩子形成良好性格的方法。
(本文選自微信公眾號「兔兔嘟嘟」)
關注微信公眾號:兔兔嘟嘟(ID:tutududu_),我們每天推出實用、有趣的兒童故事和專業、前沿的育兒資訊。每晚八點與你不見不散~
http://weixin.qq.com/r/wTjB2QLEQF8-rUa6923T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雪球自然觀察】偶遇鵝掌楸的秘密!
※【雪球感想】自然教育是傳遞美與愛的教育!
※我們真的傳達「我愛你」了嗎?
※Chapter9 come to peace table
※四個爸爸所有原創兒童美術公開課都在這裡
TAG: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