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閉嘴是最得體的退出

為人父母,閉嘴是最得體的退出

《少年說》里,有個女孩因為成績下滑,被母親停掉了舞蹈班。她說自己非常喜歡跳舞,成績下滑並不是因為跳舞,希望母親支持她的夢想。

母親絲毫不為所動,堅持要她考進全校100名,才會繼續給她報舞蹈班。

女孩當時就哭了,覺得媽媽的要求太高,她達不到。因為她就讀的是一所重點中學,學霸頻出,高手如雲。

這期節目看得人挺難受的,不明白為什麼在堪稱最親近、牢固的親子關係里,尊重個人的興趣、愛好與夢想,卻如此困難。

有個朋友對我說,尊重孩子的夢想,存在兩個問題,1.孩子將來可能一事無成;2.她為什麼不能尊重我的夢想,我的夢想就是她考年級第一,上北大清華。

  • 第一個問題,我不知道他怎麼看待,我是覺得我們大多數人,都可以歸類為一事無成。平安、健康、獨立地活著,就是我們最大的成功。
  • 第二個問題,夢想是私有的,關乎自己的命運和喜樂。我們天天跟孩子說,你一定要怎麼樣,如果孩子反過來說,媽,一定要當董明珠,爸,你必須當比爾·蓋茨,你的反應肯定是你跟老子開什麼玩笑?

為什麼同樣是要求和期望,在孩子身上,我們覺得一切皆有可能,到自己身上才明白有一種期待叫不切實際?

今年,我有兩個親戚家的孩子高考。一個孩子出生於醫生世家,從小想當醫生,他爸非逼他學金融,因為他當一輩子醫生,覺得當醫生沒前途、太辛苦。

另外一個孩子的父親是學金融的,在銀行工作,卻一定要孩子報考醫學院,他覺得當醫生踏實,有一技之長,搞金融風險太大,沒什麼真本事。

兩個孩子坐在一起的畫風特別搞笑,一個說「要不讓兩個爸爸在一起談談」,另一個說「得打起來吧」。

成年人在為孩子規劃未來時,有兩種思路,一種是我走過這條路,到處是坑,你千萬別走;另一種是,我看別人走過這條路,到處鮮花,你一定要走。

兩種思路有同樣的bug,就是以個體感受權衡群體利益,以現在指導未來。

我們不願意承認,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正在一天天變老、一天天落後。孩子不是我們的復刻,他們的未來,我們沒有見過,甚至無法想像。

一個搞教育多年的朋友告訴我,中國父母最大的問題是喜歡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作品,他們對於孩子是否幸福並沒有那麼關注,因為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幸福是什麼。

他們最在乎的是權威感,喜歡把孩子養成火車,一輩子在父母修的軌道上奔跑,無論什麼時候,父母都能指著軌道,自豪地說,看,這是我修的。

他們不喜歡孩子是飛機,自由飛翔在自己的天空里,哪怕那明顯是更大的成功和幸福,因為父母沒辦法說「天空是我修的」,他們失去了存在感。

父母的存在感比孩子的幸福重要,沒有多少父母願意承認自己是這麼操蛋的大人。但在生活中,很多父母所做的,正是這樣一件事。

在存在感的支配下,父母給孩子提供建議的慾望可能持續到他們上大學、工作、甚至結婚以後。可惜,這些父母嘔心瀝血總結的所謂人生經驗,往往早已過時,或者根本不適合自己的孩子。

教育,就是孩子慢慢長大,父母慢慢鬆手的過程。

我總覺得,自信是為人父母最重要的品格。一方面要自信於自己的努力向上,能夠成為孩子的榜樣;另一方面自信於一個幸福、和諧,懂得彼此尊重的家庭,一定能養出愛自己、愛世界的孩子。

所以,真正成功的父母,會努力經營自己和婚姻,而不是拚命規劃孩子的未來。

每個人、每個時代,成功的標準不盡相同。如果為人父母,覺得拿第一就是成功,自己先在工作上幹個第一出來好了。你得到了,才不會過度執念於你的孩子是否做到;你得到了,才能明白所謂第一,不是幸福的所有。

這個平凡的世界,成功不常有,幸福卻隨處可見。

高曉松說:「最實用的教育,是讓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里隨遇而安。」

其實父母更應該學習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里隨遇而安。

孩子的未來里沒有我們,他們終將絕塵而去。這是一個令人心碎的現實,同時又讓人欣慰——

我們的失敗不會傳染,成功也不必世襲,孩子與父母,終究是兩條交叉的直線,誰也不必為誰捆綁一生的責任。

為人父母,最得體的退出是學會閉嘴、學會等待。對於他所擁有的、我們從未見過的未來,保持善意的好奇與寶貴的沉默。


推薦閱讀:

孩子的好榜樣:為人子女的五不怨,為人父母的七不責!
初為人父母者必看:給孩子起名要特別注意10點忌諱
家庭~為人子女時做到「五不怨」,為人父母時做到「七不責」。
為人父母,試著照亮孩子眼中的迷霧森林
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試,真是太可怕了

TAG:親子關係 | 家庭教育 | 為人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