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小心你的語言,因為它會塑造你!

要小心你的語言,因為它會塑造你!

這篇終於是自己寫的了。

先來分享一個真實的小故事,想以此來說明語言對思維的影響。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埃倫·蘭格,是積極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著有《專念》、《生命的另一種可能》等書籍。感興趣的可以到網上看看。

為了進行一項有關兒童如何看待殘疾人的研究,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埃倫·蘭格來到一所學校,在教室里向孩子們展示一張照片,照片中是一個坐在輪椅上的人。

她問孩子們:「這個人能開車嗎?

」正如你想到的那樣,孩子們絕對是異口同聲地說:「不能。

」然後,她又去了其他教室。不過這次她把問題改成了「這個人如何才能夠開車呢?

」沒錯,正如孩子們通常做的那樣,他們給蘭格提供了多種富有創造性的答案。

雖然這個故事不長,但已經足以說明語言對思維方式的強大影響了。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發是,我們要謹慎地選擇我們所採用的語言。因為你所用的語言會塑造你。

在很多電銷型公司,培訓主管都會這樣告訴新入行的銷售專員,在潛在客戶接通電話的時候,你的第一句話應該是開放式的提問,激發客戶的聯想和思考。而在邀約上門和關單的時候,則要採取封閉式的提問,給予目標對象為數不多的選擇。或者直接幫助對方做選擇。

好的銷售人員在語言的切換中遊刃有餘,他們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銷售精英。

哪怕是在兩性交往的過程中也是一樣,約會中,很多男孩喜歡問女孩,你想吃什麼?或者這個可以嘛?那個可以嘛?這種語言折射出的是你缺乏主見,在尋求對方的認同。而換成這個和那個哪個你不喜歡吃?既排除了需要女生做選擇的麻煩,也體現出你獨特的魅力和價值。

所以,語言不但可以塑造自己的思維和行為,還會影響他人的思維和行為。

這告訴我們,我們不但要謹慎自己所採用的的語言,還要警惕別人對我們說的語言

舉我之前分享的一篇文章為例,「沒辦法」是失敗的用語!這篇文章是洛克菲勒寫給小洛克菲勒的信。

做任何事都不可能只找到一種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正如創造性的心靈那樣多。

要丟棄「不可行」、「辦不到」、「沒有用」、「那很愚蠢」等思想的渣滓;他也要有實驗精神,勇於到嘗試新的東西,這樣就將擴展他的能力,為他擔負更大的責任做準備

要想:有什麼方法能比我們慣用的方法做得更好呢?

我不會問自己:我能不能做得更好?我知道我一定辦得到,所以我會問:我要怎樣才能做得更好?

要找出完美想法的最佳途徑,就是擁有許多想法

最大的成功都是曾經那些有我能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態度的人。

要每天想:我今天要怎樣把工作做得更好?今天我該如何激勵員工?我還能為公司提供哪些特殊的服務呢?我該如何使工作更有效率呢?這項練習很簡單,但很管用。你可以試試看,我相信你會找到無數創造性的方法來贏得更大的成功。

我們的心態決定我們的能力。我們認為我們能做多少我們就真的能做多少。如果我們真的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多,我們就能創造性地思考出各種方法。

同樣,吸引力法則也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時無刻發揮著力量。我們的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被我們吸引而來的,包括健康、美滿的感情和可觀的財富,成功的職業生涯等等。

但在吸引你想要的事物的過程中,謹慎的選擇想法也非常重要。舉個我自己的例子。

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時候,我剛剛開始初三的學習生活。奧巴馬的當選和梅德韋傑夫的上台給我不少的觸動,那時候的我不會去思考很多。只是我覺得那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我要當總統

遵循著目標規划到目標分解的原則,以金字塔模式思考,那麼如果我要當總統,我讀哪個專業成為總統的概率更高的,研究了國內外很多領導人的經歷,比如普京、奧巴馬、梅德韋傑夫等等,他們的共同點,都是畢業於法律專業。

確定大學要讀什麼專業了之後,接下來就是思考讀什麼大學了。但是當時我只知道中國政法大學。所以,它是我的目標。後來到高中,政治老師問關於我的未來規劃,我把之前的這些話和她說了一下。老師綜合我們學校的教學實力和學生綜合水平(都不是很高)告訴我,可能去西南政法大學就讀是個可能性更高的選擇。

於是乎!我的三年高中每次考試的分數都是圍繞西政歷年的錄取分數去考的。

但問題在於,我觀察的只是西政的調檔線,卻沒有看它的法學專業線。最終的結果是我的確進到了西南政法大學,但卻沒有進入法學專業。

這段經歷告訴我,我們不但要思考我們到底想要什麼?而且要想的更具體一些,不要含糊不清。向宇宙發送清晰的信號!

總結一下:

我想表達的內容:

①謹慎地選擇我們自己的語言,因為語言會塑造我們的大腦(以後會單獨從生物學角度分析)。

②警惕別人對我們說的語言,因為會影響到我們的大腦。

③避免失敗或者消極的語言。

④目標要具體,讓宇宙清楚的知道你想要的到底什麼。

當然,上面這些都是準備階段,在想法和現實之間的唯一鴻溝是「行動」。行動起來才能使之成為現實。

《聖經》中寫:信心是未見的事實的證明,所以行動起來吧!

推薦閱讀:

《喉部發聲動作的一些理解》
語言學轉向
「野蠻人」的逆襲

TAG:語言 | 語言學習 | 語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