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訊,到底是怎麼工作的?
來自專欄鮮棗課堂11 人贊了文章
前幾天,小棗君看到了一篇新聞:
近日,工信部發布的《2018年上半年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顯示,上半年我國移動簡訊業務量同比增長8.8%;移動簡訊業務收入完成195億元,同比增長5.7%。業內人士紛紛表示,簡訊業務煥發了「第二春」。
乍一看我覺得很奇怪,現在大家都用微信了,誰還用簡訊啊?
再仔細一想,恍然大悟——雖然我們沒有發簡訊,但是我們每天收到的簡訊可不少啊。
快遞、外賣、電商、打車……小棗君數了一下,平均每天會收到幾十條各類通知簡訊,包括服務提醒、廣告推銷、還有平台驗證碼。
而這些簡訊裡面,沒有任何一條是個人簡訊(除了詐騙)。
這真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手機用戶們拋棄了簡訊,而商人們又把它從垃圾桶里撿回來,奉為至寶。
好吧,既然如此,那我們就來認真了解一下這個「老朋友」吧。
簡訊的歷史
我們還是先回顧一下簡訊的歷史。
1992年12月3日,年僅22歲的通信工程師Neil Papworth通過一台電腦,打出了「Merry Christmas(聖誕快樂)」這個信息,並通過英國沃達豐的GSM網路發送到一台重達2公斤的「攜帶型電話」——Orbitel 901。
而這條信息,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條簡訊。
然而,「簡訊」概念的提出,其實比這個要早得多。1984年,芬蘭工程師Matti Makkonen設計和提出了現代簡訊系統的雛形。他也因此被稱為「簡訊之父」。
話說,當Orbitel 901收到第一條簡訊之後,它的主人並沒有進行回復。不是不想回復,而是沒辦法回復——因為這貨沒有發簡訊的功能。
到了1993年,諾基亞終於推出了全球首部支持發送簡訊的GSM手機——Nokia 1011。由此,簡訊時代才算是正式開啟。
不過,隨後幾年簡訊的發展並不算很火。直到2000年,簡訊才迎來了真正的爆發。
就以我們國家為例吧。
2000年,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先後推出簡訊業務(中國第一條簡訊是誰發的,已經無從考證了)。
2001年,只一年的時間,全國簡訊發送量就達到驚人的189億條,給運營商帶來約20億元的收入。
2005年,「超級女聲」火爆全國,比賽是採取簡訊投票的方式。總決賽那天,冠軍李宇春得到352萬條簡訊投票,前三名一共收穫了超過900萬條簡訊,導致網路一度癱瘓。
媽蛋,竟然已經13年過去了…當年我還投過票呢…
簡訊的迅速普及,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尤其是年輕人,為了隱私方便,越來越喜歡通過簡訊進行聯繫和交談。
除了年輕人之外,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也逐漸開始接受簡訊這種交流方式。尤其是逢年過節,祝福簡訊取代了電話,成了主流。
2009年,除夕至大年初七,全國的手機簡訊發送量超過180億條。
到了2012年,我國的簡訊業務達到巔峰——全年手機用戶共發送了9000億條簡訊。
盛極必衰,從那以後,受智能手機和互聯網即時通訊工具的影響,我國手機用戶發送的簡訊數量開始逐年下降。
到2017年,全國簡訊發送總量降至6644億條,日均18.2億條。
而互聯網即時通訊工具呢?以微信為例,根據騰訊提供的數據,2017年11月時,日均發送消息數是380億條。
18.2億 VS 380億,已經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了。
簡訊業務曾經為運營商貢獻了大量的利潤。如今,這筆錢我們普通用戶不再掏了,但是,企業們還在掏,並且樂此不疲。
因為用戶使用習慣和隱私保護的原因,除了電話之外,簡訊仍然是觸達消費者最有效的手段。畢竟,只需要一個號碼(甚至一個號段),就可以把消息送到你眼前。
因此,企業市場對簡訊仍然有強烈的需求。不管是金融證券,還是電商物流,甚至政府機構,都離不開簡訊業務。而且,隨著互聯網的發達,反而帶動了簡訊業務的增長,為什麼?簡訊驗證碼呀。。。
綜上原因,簡訊業務迎來自己的「第二春」,就不難理解了。
簡訊的工作原理
說完簡訊的歷史,我們再來看看簡訊的工作原理。
「簡訊」,也叫「短消息(Short Message)」。
我們經常看到的SMS,也就是「短消息服務(Short Message Service)」。
短消息服務分為兩種,MO和MT,分別是Mobile Originate(簡訊起呼)和Mobile Terminated(簡訊終呼)。其實也就是發簡訊和收簡訊。
簡訊之所以稱為簡訊,就是因為它「短」。簡訊的文本信息最大發送量只有160個字元(字母、數字或拉丁字母中的符號)。如果是中文的話,一條簡訊的最大發送量為70個漢字。
為什麼是160個字元?主要是因為害怕系統過載。早期系統容量很低,開發人員經過協商後,一致同意使用一次160個字元的最大發送量。
但是160個字元的限制並不是絕對的。許多手機可以自動將簡訊拆分成若干個小於等於160個字元的信息塊。這樣,您就可以鍵入並發送一長條簡訊,只不過它會以幾條簡訊的方式傳輸(當然,錢也多收幾次)。
手機簡訊是一種存儲和轉發服務,這意味著,如果您向朋友發送一條簡訊,簡訊不會直接進入到您朋友的手機上,而是存儲在運營商的簡訊中心(SMC,Short Message Center)。
這種方法的優勢在於,您朋友的手機不必開機或處於服務區內,您也可以發送簡訊。您發出的簡訊將被存儲在簡訊中心(可以根據需要存儲數日),當您的朋友打開手機或進入服務區時,就會立即收到這條信息。如果不將它刪除,這條簡訊將始終存儲在您朋友的SIM卡上。
下面,我們以GSM網路為例,介紹一下簡訊的具體業務流程。
如果A用戶要給B用戶發簡訊。
首先,A用戶的手機終端,通過隨機接入信道(RACH),申請專用控制信道(SDCCH)。獲得信道後,發起呼叫管理服務(CM Service Request),其中包含了服務類型信息,表明該服務是SMS服務。
和MSC(移動交換中心)合設的VLR(拜訪位置寄存器),會對手機終端進行鑒權。鑒權通過後,通過無線介面協議(CP)和分程轉發協議(RP),MSC建立起信令連接。其實就是UE向MSC發送CP DATA消息,消息中包括短消息數據以及相關地址信息。
在MAP層,MSC會通過MAP信令發送至SMS-IWMSC(短消息-互聯移動交換中心),然後再到SMC(簡訊中心)。
SMC收到短消息後,會檢查數據有效性,如果沒問題,則會回復確認消息。
然後MSC會向手機終端發送CP-DATA消息,表示短消息已經成功送到了簡訊中心。此時,A用戶的手機,會顯示短消息發送成功。
這一段,就屬於MO(簡訊起呼)。怎麼樣?暈了沒?
還沒結束呢!接下來,是MT(簡訊終呼)。
SMC會通過MAP協議,向簡訊接收方號碼所在的HLR(歸屬位置寄存器),查詢號碼的合法性。同時,獲取號碼的IMSI,以及當前所在的VLR號。其實說白了,就是找到接收方的當前位置。
找到接收號碼的MSC之後,SMC就會把簡訊發送過去。
MSC會對用戶發起尋呼。當收到尋呼響應,就進行鑒權等工作。
如果B用戶處於空閑狀態(沒有在打電話),那麼短消息還是會通過專用控制信道(SDCCH)下發。
如果B用戶處於非空閑狀態,那麼短消息會通過慢速隨路控制信道(SACCH)下發。(因此,你打電話時也可以收到簡訊。)
但是,如果B用戶當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沒信號或者手機存儲空間滿了。那麼MSC會告訴HLR,HLR會對B用戶做一些記錄。例如,標記B用戶為MNRF(Mobile Not Reachable Flag,移動用戶不可及),或者MCEF(Memory Capacity Exceeded Flag,存儲能力溢出)。
當B用戶手機位置更新,或者刪除短消息騰出空間之後,會告訴VLR,短消息功能可用。VLR再告訴HLR,HLR再提醒SMSC重新發起MT流程。
當B用戶的簡訊最終下發成功後,B用戶的MSC會提交確認報告給SMC。如果用戶A登記了簡訊發送報告,那麼用戶A會收到簡訊已成功發送的提示。
以上就是GSM網路中,簡訊的工作流程。
簡訊的演進
在早期GSM網路中,短消息的信息容量小,而且只能發送文本消息。
到了GSM Phase2+,出現了增強型短消息業務(EMS)。
EMS的實現方式其實和SMS沒有區別,無需升級網路設施,只需做一些軟體擴展。簡單來說,就是把多個SMS通道聯合起來用。這樣的話,可以發送10餘倍於簡訊的消息,使簡訊業務從傳送文本,擴展到黑白圖片、簡單動畫以及鈴聲。儘管如此,EMS的信息量還是有限。
再後來,GSM引入了GPRS(通用分組無線服務),增加了分組承載通道,也就是能上網了。SMS可以分流到GPRS承載通道上,大幅增加了SMS的信息容量,降低了信令信道的負荷。
這就意味著,簡訊開始進入了MMS(多媒體簡訊服務)時代,可以發送動畫、音頻和視頻文件。MMS還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叫做「彩信」。
如今,不管是SMS,還是EMS、MMS,都已經無法滿足用戶的需要。傳統CS時代正在落幕,現在已經是IMS時代。而IMS,能夠提供更為豐富的融合通信服務(Rich Communication Suite,RCS),包括即時消息、語音、文件傳輸、內容共享、位置服務等。
總而言之,簡訊還是那個簡訊,但簡訊背後的技術,還有那群人,早已換了好幾茬了。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掃碼關注我們的公眾號:鮮棗課堂
【本文版權歸「鮮棗課堂」和小棗君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