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有話要說,有人願意聽嗎?
來自專欄電影爬蟲10 人贊了文章
前段時間芒果台播出了一檔鼓勵孩子勇敢說出心聲的綜藝節目。
因節目形式疑似「拷貝」日本TBS電視台的《校園瘋神榜》引起巨大爭議。
原版節目是其招牌欄目《未成年的主張》,主要是一群孩子走到天台上大聲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拋開爭議的版權問題不談,即便是30多期的內容也依舊讓人五味雜陳。
下面就簡單聊聊這檔極具話題性的節目。
《少年說》
節目的出發點很好,聚焦於青少年成長及心理健康。
雖然形式沒有什麼大的改變,不過走進中國校園的「少年說」卻儼然變成了一場「少年吐槽大會」。
燃情變成了煽情,告白也只剩下了抱怨。
很多長大了的網友感慨:
看日版的會覺得青春真好,但看完中國版只能慶幸自己長大了。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區別?
首先表白是不可能表白的,這輩子都別想了。
好不容易出現一個鼓起勇氣的學生,先看看主持人的反應。
結果不出所料:女孩表白的對象是唐朝的大詩人李白。
很明顯,在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觀念中「早戀」可是一條高壓線。
由於兩國國情差異造成的不同校園文化,註定了我們的孩子只能把眼光更多的放在學業以及家庭生活上。
畢竟大多數人的青春里可沒有那些偶像劇里的生離死別,有的只是學校和家之間的兩點生活。
當然即使是談談學習,聊聊夢想,吐槽吐槽同學和老師也很有趣。
像這位同學的吶喊:
我真的很想吃肉!
對姐姐重色輕友的吐槽!
小學生上台之後對媽媽某個行為的嗤之以鼻:
你以後能不能不要再對爸爸撒嬌了,因為我覺得這非常的幼稚!
台上的人說出自己的心聲,台下被吐槽的對象一笑而過。
可是在某些情況下,這種對話就有些彆扭了。
先看一個不太明顯的例子。
這位第一個登場的同學,喊出來的願望是:
媽,請你以後不要再讓我吃蘋果和雞蛋了!
看起來好像也沒什麼,但從男同學的口中我們得知從小學起,他媽媽就強迫他每天吃個蘋果;到中學後,又強迫他每天吃個雞蛋,一天不落。
「雖然很有營養,可我這輩子都不想再吃了!」
嗯嗯,作為一個已經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初中學生來說,難道連吃不吃雞蛋和蘋果的選擇權都沒有嗎?
展開來想,那他平時其他的吃穿住行,甚至是他的時間又有多少是自己自由控制的呢。
而且他的媽媽還覺得就是因為自己強迫他吃雞蛋、蘋果,現在才長得那麼帥...
接下來出場的這個小姑娘最具有爭議,她有個常考全校第一個的女閨蜜。
於是這個好朋友便成了媽媽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小女孩合理表達了孩子不是只有比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你不看一下的訴求。
沒想到迎來的卻是媽媽的批評:
我的對比很客觀沒有問題,跟人比較是敦促你養成好的學習方法,到頭來還是說我是對的你要聽我的,根本就沒有一點反思。
要是不打擊你,就可能就有點飄。
孩子原本還想據理力爭一下,可最後還是沒法再聽下去了,轉身跑掉,在台下哭了起來。
在這個例子里,大家首先看到的是母親的不近人情,但有另外兩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
一個是孩子上台前,主持人問今天有信心說服媽媽嗎?
注意孩子的反應是輕輕嘆了一口氣。
顯然是沒什麼信心。
長時間的相處中,她估計已經很清楚自己媽媽的性格了。
兩個案例,一個媽媽選擇了在鏡頭前臨時妥協,一個比較固執。
還有一個細節,很多人可能沒有在意,就是孩子們說完最後主持人出來打圓場,第一句話就是:
「我知道媽媽說的話都對,但是...」
媽媽說的話都對嗎?
單就她常對孩子說的:「你成績怎麼差,為什麼她會願意和你做朋友」就很有問題。
一個家長從小給孩子灌輸的是交朋友要看成績,那長大了是不是就開始看身份,看地位?
哪裡對了?
可主持人依舊脫口而出,你可以理解成這是在打圓場緩解氣氛。
不過有時候事實就是「父母」這頂帽子給了太多家長愚昧的勇氣堅信自己就是權威。
書本上我們教育孩子要學會質疑權威,實際上很多孩子連父母這關都過不了。
似乎只要出現和家長意見不同的情況,你就是錯的,接下來的問題變成了你怎麼改正錯誤。
有一句話我們經常聽到:「我吃過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
鹽吃的多就一定正確嗎?
父母也是人,有時候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會獲得孩子更大的信任和尊敬。
還有一個小學生向自己的媽媽抱怨:
「我有12個興趣班,我好累,我可不可以不要上這麼多?
這是很常見的問題了。
媽媽的回答也沒什麼意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變得更優秀,更快樂。
為什麼現在很多家長熱衷於給孩子報興趣班?
一個是經濟條件好了,不願意讓孩子也重蹈自己的覆轍。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理由: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句話本身沒有錯,錯的是很多人弄錯了起跑線的位置。
起跑線在哪裡?
大家都覺得起跑線當然在學區房,在興趣班裡,雖然很多父母的家庭條件不算富裕,不過孩子的教育不能馬虎,尤其是經濟上面不能拖後腿。
實際上那條真正的起跑線應該就是父母自己。
你的經濟能力,學識修養,道德三觀,眼界品味統統決定了你孩子從哪裡開始跑,向哪個方向跑,怎麼跑。
沒有人是天生的父母,我們自己也需要學習和成長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很多人不僅做不到,反而成為了孩子的天花板。
講到了這裡,我們發現孩子們其實一直都在勇敢地說出自己的質疑。
一系列的學業家庭問題也不斷展現在我們面前。
雖然這種誠實刺痛了我們,但應該還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節目。
可為什麼看的過程中總是覺得滿屏的尷尬和無所適從呢?
我覺得主要是源於一種不平等的對話造成的。
雖然這和節目組刻意的剪輯以造成一定的話題性有關,但其實很多對話里的下意識流露也不斷凸顯著這個問題的存在。
下意識的往往才是最真實的想法。
面對來給自己的老師徵婚的的小菇涼,老師的回答是:
「你如果考到6A,我就考慮找男朋友。」
學生的成績和老師的婚姻有什麼聯繫嗎?
喜歡跳舞的女兒,因為沒考出媽媽滿意的成績,不允許跳舞了。
她鼓足勇氣希望媽媽讓自己繼續練舞,結果換來的也差不多:
「你考到年級前100,我就答應!」
「媽媽,太難了,200可以嗎?」
「好吧,年紀前150就答應你。」
這是在菜市場買菜「討價還價」嗎
孩子們在平時的生活里很難獲得這樣的機會。
作為一款鼓勵孩子說話的節目,按理來說就是提供一個對話平台,讓孩子和家長、老師進行一次真正平等的溝通。
結果暴露出來的問題依舊是不放過任何機會教育孩子:「你只要做到了什麼什麼,我就答應你什麼什麼。」
這樣的鼓勵教育在恰當的時機使用的確會有很好的效果。
可在我的眼中它更像是家長手中唯一的教尺。
在他們心中,你終究是個孩子,按照我的要求做就行了。
「我都是為你好」。
它似乎已經成為家庭教育中最萬能的鑰匙,任何決定,任何要求都可以用這句話解釋。
愛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天性。
但如果愛的方式本身就是錯誤的,這份愛最終只會變成傷害。而且最可怕的不是造成的傷害,是父母對這種傷害的不以為然。
有朋友開玩笑說:別矯情了!我們這一代人,誰不是帶著一層層傷害長大的呀。
普遍,並不代表正確。
與孩子做朋友是一件難得的事情,和父母和解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紀伯倫在《先知》里寫: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畢竟沒有人希望一直都是:
我們等父母一句道歉,父母等我們一句感謝。
推薦閱讀:
※何潔為七寶怒斥造謠媒體,如何正確處理孩子的撒謊問題?
※多多成長日記20180626
※用創作,打開孩子與世界對話的窗口
※學習聆聽,有助聽損兒童的語言發展
※合作制勝,民辦幼兒園加盟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