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了,距我離開建築(三)

兩年了,距我離開建築(三)

4 人贊了文章

一轉眼,距我寫第一篇《一年了,距我離開建築(一)》已經一年多了,這也意味著我離開建築已經兩年了,而我遲遲沒有動筆更新,一方面當工作步入正軌以後人就懶散起來了,另一方面是覺得自己在新的領域也沒有做出什麼特別值得誇耀的成績。不過還是有很多小夥伴常常私信問我轉行的想法和意見,我並沒有一一回復,一來時間有限,二來個人的情況千差萬別,在不了解個人詳細情況的前提下給出意見是一件非常不負責任的事情。所以我想在這篇文章里寫下我近一年來的經歷,記錄下自己的成長,也給大家做個參考。

1.關於轉行的思考

可能很多小夥伴最迷茫的問題就是到底該不該轉行,如果不畫圖那自己又能幹什麼。所以我把這一部分放在前面。

仔細想了下,我身邊的同學和朋友轉行的其實也不少了。有個同學畢業後在地產做了不到一年就出來創業了,創業兩年後還是選擇繼續回地產公司上班。有兩個同學開起了自己的室內設計工作室,還有一個同學留學回國後開始做起了留學生的職業規劃諮詢。有一個結構的前同事離開深圳回了家鄉的職業技術學校當老師。這裡推薦一篇我的大學同學辦的公眾號,裡面採訪了很多轉行的建築小夥伴,有興趣可以看一看。如果真的想清楚了要跳出建築的圈子,其實可以乾的事情也挺多的,不一定要局限於互聯網或者某個固定的方向,思路可以打開一點。

轉行篇 | 即將畢業的建築系朋友,不做建築還能幹什麼??

mp.weixin.qq.com圖標

但是更多的時候,也許我們只是想清楚了自己不想要什麼,還沒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如果想通過轉行來逃避自己目前不太滿意的現狀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解決之道,因為問題總是存在,總是有很多你覺得傻逼的領導,總是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項目,總是有很多不得不加的班。所以逃避真的無法幫你擺脫現狀,反而是沉下心來在一個地方堅持下來的人,後來混的也都不差。

另外也要考慮自身的性格。如果是一個學習能力強又願意折騰的人,其實在哪裡都會發光,所以即便從新的領域開始也能很快適應並作出成績,有時候我們看到的成功案例也許只是倖存者偏差。當然很多事情跨過去以後其實沒想像的那麼難,一旦選擇了就不要往回看,不要去糾結和後悔。如果自己本身個性比較保守又已經有幾年的工作經驗,中途換一條跑道也比較可惜,可以從自身的經驗和興趣出發,謀定而後動。

聽起來好像有些雞湯,不過確實是我復盤了自己畢業近三年來的經歷後得出的真實想法。幸運的是我選擇了一個自己感興趣也比較擅長的方向,現在發展的還算順利,但過程其實也很曲折,半路出家也有很多局限性,但這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很多已經轉行的人是不會去說的。前兩年用戶體驗熱門的時候,我親眼見到有些人鼓吹建築行業有多麼多麼糟糕,來互聯網做交互設計師多麼多麼好,其實只是想推銷自己的培訓課程和輔導作品集服務。現在熱度過去了,這些人也銷聲匿跡了。最終能夠對自己負責的只有自己,所以希望有此想法的童鞋們自己獨立理性的思考。

----------------------------------下面是個人的轉行經歷-----------------------------------

2.再次轉型

我的上一篇文章有講到從上一家做微信h5小遊戲的公司離職的經歷後,離職後我來到了一家智能家居的公司做交互設計師。這是一家中型規模的公司,主要面向北美的智能家居市場。其實來面試的時候我並沒有什麼像樣的作品集,只是拿來一些在上家公司做後台系統的原型圖就去了,同時在網上稍作了些功課,了解了一些智能家居行業的現狀,所幸跟面試我的兩位面試官聊的很愉快,很快就給我發了offer,後來我們也成了非常好的工作夥伴,事後聊起來他們也說當時面試過好幾個人,我的職業背景並不是最好的,不及一些有些應聘者來自大廠的專業團隊,但他們覺得我比較有想法,而且很有主動性,就選擇了我。

不過入職了以後才發現,公司並沒有一支特別專業的用戶體驗設計團隊,只有一個移動應用部門,包括兩名交互設計師和一名UI設計師,剩下的都是開發工程師,而我們的老闆自己充當產品經理,但他不抓細節,所以其實交互設計師的角色是產品兼交互設計師。這樣的情況其實挺常見,很多小公司並不專設交互設計師崗位,要麼由產品經理兼任,要麼由UI設計是兼任,所以有時候交互設計師的地位也比較尷尬,在崗位職責不明確的情況下,自身的工作價值很容易受到質疑。另一方面比較糟糕的是,團隊沒有比較資深的人可以帶我,一切要靠我自己學習。這也是轉行帶來的弊端,因為我沒有經驗,所以很難到從一個專業度非常高的平台開始發展,我需要靠自己的努力野蠻生長。因為我在工作中自主性比較高也願意學習和思考,成長的還比較快,入職一年多以後老闆開始讓我負責設計和體驗團隊,所以我摸索了一段時間的工作流程和團隊協作建設,不過最麻煩的還是調動不了一些老油條,感覺比自己做設計還要難。

3.學會成為一名交互設計師

剛進公司的時候我其實並沒有真正做過一個項目的交互設計,我是在工作中學習怎麼成為一名交互設計師。總體來講這是一個準入門檻不高,但想要做好同樣要付出很多努力的工作。我自己的學習過程是先從形而下的部分開始,具體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工具。工具並不值得花太多的時間去學習,不過掌握了一些工作技巧還是能事半功倍,而且這些工具也都非常好上手。xmind主要用於整理思路做腦圖,對於建立思路框架很有幫助;axure主要用於畫交互原型,學會基礎功能就好,axure做動態原型其實很強大,不過效率太低也不常用所以不推薦學的很深。有空把重複率高的控制項整理成控制項庫可以大幅度提升畫圖效率,一定要定期整理並且持續更新。另外axure還可以在svn上建立協同文檔,可以團隊多人共同編輯一個文檔,團隊協作非常有幫助。這些工具並不會有人專門來教,全靠自己摸索學習。

其他的原型工具也試著玩過一些。sketch的symbol功能確實強大,可以製作出高復用性的組建庫,對文字更好的渲染也讓畫面比axure看起來精緻很多,也正因為如此每次使用sketch會過分糾結排版和對齊問題,反而降低了畫圖的效率,畢竟在交互的階段,最重要的是功能和流程的表達,所以回歸了axure。

另外在製作動態原型上,也研究過一段時間,不推薦太簡單的工具如墨刀或者mockplus,幾乎只能做到頁面之間的跳轉,其他的動態組建製作起來都特別繁瑣。相比之下功能比較強大的principle或framer學習門檻會比較高,尤其是framer需要有一些基礎的編程知識,但學會以後幾乎可以製作出目前常見的動效,我也學習了較長一段時間才逐步上手。

另外一個比較好的習慣是使用OneNote或者雲筆記把日常閱讀到的文章或者工作思考都分類整理好記錄下來,只有真正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才能夠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我比較喜OneNote的設計和使用體驗,但在同步上雲筆記要更好一點而且還免費,所以推薦雲筆記。

第二部分是交互設計的基礎知識。關於交互設計的一些基礎知識自然應該是在開展工作前就必須了解的。比如一些大家已經達成共識的交互設計原則,抑或是基於場景-人物建模或體驗地圖的設計方法,不過這一部分又是最難直接通過學習理論而習得的,基本上如果不在項目中實踐很難真正體會設計原則和方法的價值。所以我覺得基礎知識先大致學習後打個底,然後在實踐中慢慢體會。我上過的視頻課程里網易微專業的交互設計師課程還不錯,可以對交互設計師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流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coursera上面也有一門UC San Diego開的interaction design專項課程,課程的內容也比較偏基礎概念,英文好的童鞋可以去學習。然後如果只推薦一本書的話首推《about face 4 交互設計精髓》,可以說是交互設計的集大成之作,內容非常全面,平常當作工具書放在手邊翻一翻也是極好的。

除此以外還需要熟悉平台規範和常用控制項。平台規範主要是指iOS的人機交互指南以及Google的Material Design。要熟悉平台規範不僅僅是因為兩個平台在系統上差異,更多的是規範里詳細說明了各類組件和交互要素的使用場景和方法,尤其是material design,對各類交互元素都進行了非常詳細的示例和說明,例如哪種情況下用什麼樣表達樣式,文案應該怎麼寫都有非常詳細的說明,如果說學寫作文要先學會遣詞造句,那麼學會交互首先就要了解有哪些交互要素適合在什麼場景中使用,material design其實是非常好的指導材料。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developer.apple.com

https://material.io/?

material.io

第三部分是業務知識。業務知識是需要在工作中慢慢積累的,大的行業發展趨勢,競品的賣點和功能,自身的業務邏輯和框架,在一個領域待久了自然就熟悉了。我也見到有些設計師只專註表現層的東西而對公司的業務和產品毫不關心,這樣的做出來的作品可能像dribbble上那些酷炫的飛機稿一樣華而不實,無法落地。

第四部分是與開發的對接。這裡就能看出一個新人和一個有經驗的交互設計師之間的區別了。大部分設計師包括我其實都是不懂開發的,所以剛開始難免會被開發懟或者被忽悠。常見的情況就是設計師對極限情況考慮不周全,對app和服務端的實現機制不清楚,什麼功能可以在本地實現,什麼信息應該和伺服器同步,一頁載入多少條記錄等等,但其實原理也沒那麼難,多被懟兩次,多踩幾次坑就明白了。避免與開發撕逼最好的方式就是盡量考慮的周全一點,避免後期反覆改需求。

這些是交互設計師的基本技能,是比較容易習得的,但一個優秀的交互設計師更應該思考如何把握用戶需求,預判用戶的行為並符合其預期,在不同場景下的設計策略,設計的系統化和規範化以及如何貫徹品牌理念。這些並不是通過看書可以學會的,需要在不斷的迭代中完成設計-反饋-修正的循環。我自己也在探索和學習中,就不在此文中詳述了。

----------------------------------寫在後面的話-------------------------------------------

我最近常常在想自己40歲的時候應該在幹嘛。我父母那輩人,別說換行業了,就連換單位都是罕事,一個人在一個單位工作一輩子是常事。而我們要自由很多,乾的不爽了就乾淨利落走人,反正外面多的是機會,但焦慮感也是真實的,焦慮感來自來自早上擠到你靈魂出竅的1號線,來自晚上11點仍然燈火通明的科技園,來自隨時有可能踩空的時代節奏。所以與其時刻擔心踩空,不如按自己的節奏來吧。寫給工作三年的我,與君共勉之。


推薦閱讀:

建築師教你如何看房子!
建築師師如何考證的
令人驚嘆的翼屋頂房子K2LD建築師
我要向建築師們道歉

TAG:建築師 | 轉行 | 交互設計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