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原則 + 8種心理,讓你的好內容得到好傳播
來自專欄新媒體編輯9 人贊了文章
大家好。我是一番,新媒體編輯。
在我這3年多的基層從業經歷中,核心工作內容就是陪好屏幕後面的用戶。每天頂著自己這張粗獷的面容,眯眯眼瞅著留言區,然後在鍵盤上敲出一句句:
「這篇文章一定對你有幫助?」
「什麼?加數字顯得標題黨?」「錯別字啊,就當做彩蛋吧!」「留言好用心啊,給你點贊!」
「排版看著還行是吧,謝謝~ 」「不符合我們調性?那再改改」「全文3500字,閱讀需5分鐘」「你放心,垃圾熱點我們不追」
雖然咱說話客氣,但並不是意味著要去抱用戶的大腿,而是把握好一種供需關係,這是雙向的。如果能在這個過程中,以朋友交流的心態去執行和思考,就會幸福很多。
了解用戶的需要,是咱們運營的時刻要惦記的事,搞清楚他們的什麼需求沒有被滿足,然後有針對性的去創作,去運營。
甚至還有句土鱉味兒的想法:沒有需求,創造需求也要上!
一、要麼爽,要麼有用
1)心理層面:滿足情緒宣洩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照顧。大部分用戶閱讀內容,主要是為了滿足理性與感性的心理觸達訴求。情感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緻,比如愉悅、憤怒、悲傷……等,總是,能讓用戶讀完覺得很爽,就是超高標準。
當然,這就要求我們:
① 找到目標用戶相匹配的情緒;
② 滿足他
2)行為層面:幫助做出改變
能夠引起用戶做出具體行動上改變的內容,才是用戶更深層的需求。因為這方面的內容,才能在信息泛濫的海洋中突破「知識邊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知識。
在這補充個知識的判斷標準:能引起用戶思維或行為上改變的信息,才能稱得上知識。而這類內容最早系統出現在我們的小學課本。
如果你現在的工作,有機會幫用戶實現他的理想、抱負,提高他解決問題的能力,那就持續給他提供改變思維或行動的內容,這是最高標準。
落實到行動上:
① 找到目標用戶成長的障礙 ;
② 給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3)關鍵動作:提供「交付場景」
所謂的用戶需求被滿足,其實對用戶而言,就是「獲得某個東西」的場景;倒推過來,我們運營者就要做出「送出那個東西」的場景,所以,把有價值的東西交給用戶手上,是我們要明確下來的關鍵動作。
比如情感類話題,如「只會讓你喝熱水的男友該不該要?」,寫到最後,用戶必須get到調教不懂事男友的步驟一二三。
再比如技巧類問題,如「公眾號創意banner如何做?」,那就把製作流程做出來,讓用戶能夠按照指示自己實操,真正做出來一個成品。
明確交付感,是檢驗用戶體驗的核心標準之一。
二、你管用戶從哪兒看你嗎?
1)用戶從哪兒看到你的文章
從微信官方給出的數據可知,現在公眾號閱讀的來源渠道分為:公眾號回話、好友轉發、朋友圈、歷史消息、看一看、搜一搜和其他。
從接收的動作上可分為以下三種:
① 偶然刷到的——朋友圈
這類內容通常隨機性較強,但是在朋友圈場景下出現的內容,往往承載著傳播的重任。多是新聞類、熱點類、炫耀類的內容,核心關鍵字是「曬」。
② 朋友直接發給我的——好友轉發
這類內容通常採取定向交流的方式,有著明確的主題與交流訴求。這就要求我們在內容上,側重觀點類的,能夠讓用戶討論起來的,核心關鍵字是「聊」。
③ 自己主動搜的——公眾號
不論是搜某一個號,還是某一話題,其行為都是在尋求建議和方法。因此,如果你在考慮選題的時候,優先提問型,會有不錯的效果。
很多時候,一個好的問題比答案更重要。正如蘇格拉底那句話——「人類最高級的智慧就是向自己或向別人提問」。
2)內容輸出的3個基本原則
原則一:大眾級創作而非自我陶醉
所謂大眾級創作,內含兩個隱性要求:①從目標讀者的角度出發 ②遠離自娛自樂。本質區別於內容是寫給別人看的,還是寫給自己看的。
原則二:邏輯性輸出而非拘泥於文筆
小學生才重詞藻,成年人只看邏輯。在內容產出的過程中,一定要有清晰的邏輯,要圍繞主題去創作,而不能圖一時爽快,圍繞著細枝末節或者表達方式去無限延伸,這就得不償失了。
原則三:系統性規劃而非臨時起意
要站在行業高度去思考內容整體產出,而不是東一棒槌,西一榔頭的湊選題。很多作者都是創意型選手,包括早期刷爆我們朋友圈的爆款文章,很多都是創意取勝。但是將一個長期運營的工作,寄希望於靈感或者創意,這個成本是相當高的。
比較合理的方法是,先做對事——明確方向,再做對的事——穩定提供解決辦法。這樣,在「時間」這個好朋友的加持下,很容易出現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三、分享8個自己遇到過的場景
原理都是相通的,關鍵是找出適合自己去應用的場景。
① 相信權威:成功了說啥都對
同一個經驗結論,權威人士說出來更容易讓人信服。把你的觀點借權威人士的口說出來,藉此增強內容可信度,從而加深用戶對內容的印象。
當然,不能無底線虛假編造名人名言,除非放在惡搞板塊,否則只會給內容增加風險。合適的做法,就是日常多積累和自己領域相關的名言金句。方法很簡單,效果很突出。
② 到手踏實:收藏了!get了!下載了!
交付儀式最簡單粗暴的就是送東西,也就用戶在閱讀了你的信息後,有非常明確的價值預期。從內容上來說,多是教程類、案例類、資源類、清單類的內容,用戶在整個流程里,體驗非常簡潔、直接、高效,滿足感非常強。
比如:10個可商用的圖片網站快收藏;20GPPT模板資源免費送;500部電影資源免費領之類的。
但是,切記「免費的東西慎重給」,最好用心設計下交付環節,讓用戶對這個免費禮物的刺激感延長一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那些免費資源的真實性和合法性需要核實充分。
③ 渴望尊重:你別讓我仰視你
人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尊重。其實我們都知道,在一篇篇文章背後,都是一些有血有肉的人。
特別是很多企業新媒體從業人員,運營官方賬號的時候,總會拘謹生硬的給自己戴上個公司logo臉,生怕對方知道自己是個普普通通的人。其實,沒人喜歡冷冰冰的機器,所以運營者真實的情緒顯得尤為重要。
聰明的運營不會讓用戶處於劣勢位置,更不會讓孤零零的個體去仰視機構。一個不平等的交流位置,勢必得不到真實的溝通。當然,企業運營在做人格化的時候,也不是一定要去逗比賣萌,而是通過構建各種平等的交流場景,將企業的友好態度順利傳達給用戶。
④ 舉手之勞:我賣你人情,順手的事兒
企業運營者很少會對用戶開口說「求幫忙」。能做到和用戶平等交流的企業運營者,已經步入優秀行列。但是還有些企業姿態放得很低,然後和用戶去聊、去玩、去交朋友,這樣的結果就是企業端名利雙收,例如微博上的海爾、微信上的支付寶。
那對於初創型企業的借鑒之處就在於,其實,將研究「這周我該寫什麼」的時間,多分出來些區思考「這周該和用戶怎麼玩」,運營性價比會更高,特別是對於那些初創型企業,尤為重要。
建議運營者多考慮一些讓用戶佔據主導位置的動作,有哪些行為是然後拜託用戶去做個什麼動作。這個故意示弱的行為,不能多做。但是用在恰當的時候,會有意想不到的後果。比如老闆親自寫招聘文案,求賢若渴的心情加上求用戶幫忙的姿態,效果通常不錯。
⑤ 我是好意:這個不錯,你也看看
這涉及的是互惠互利效應,「互惠」最重要是傳遞性,也就是你和他都從某事兒中獲得了好處。
但是,如果在平等條件下,只有你獲得利益的情況下,肯定多少會有點負罪感。這時候再加以引導,就很容易產生分享的行為。
舉個常見的例子:很多人會在文章末尾加上一句「歡迎你把文章轉給你的朋友」,但是,只要將這句調整下「如果文章對你朋友也有用,歡迎轉發給他」,用戶的接受意願會明顯增強。
⑥ 觸發認同:反正不止我一個
人類的很多情感是可以分享的,舉個生活中的場景,如果你留意過地鐵中乞討的人,不妨回憶一個具體細節。
那些乞討者手中的鐵罐子里,總是有個十塊二十塊的。當這個罐子放到你面前的時候,免不了會出現這種想法——「其他人都給了,我也給點吧」,這就是觸發認同的效果。
舉個可用在文章操作里的小技巧:提前運營5到10條留言,每次文章發出去後就馬上放出來,給後來的用戶打個樣兒(這篇肯定沒有)。如能形成讓大家跟隊形的風格效果會更好。
⑦ 這個少見:看到即賺到
真正有價值的內容會是稀缺資源。廣義上講,稀缺資源就是能夠促進系統演化的關鍵資源。
雖然各行業的標準不同,但是在情感認同上有共性——看到即賺到。這種內容通常高精尖,很難定個上限,但是可以給個下限——百度一下,搜不出來。
雖然這類內容製作成本高,短期來講性價比也不高,但它是每個組織長期要做的事情,因為這種內容才是樹立自身品牌和競爭力的關鍵。
⑧ 反常識:我看到的都是錯的?
反常識已經被各大自媒體的當做爆款法寶,如大家熟知的咪蒙。其實羅輯思維在這點上,用的更早且堅定。
《羅輯思維的寫作方法》中提到過,他們反常識的選題佔40%。特別是大家很熟悉的、常識性的內容,必須毀三觀,而且強調要徹底否掉通常的認知結構:
- 我先給你總結出你所知道的,然後告訴你那些全是錯的;
- 其實應該是什麼;
關於反常識,我們要守住兩個底線,第一,要給用戶提供用得上的新思考角度;第二,別做杠精。
以上,是一個沒讀過心理學的普通人,分享的一些普通經驗。如果你能認真讀幾本用戶心理學相關的書,然後去思考並實踐,肯定比我這三千多字強多了。
畢竟,所謂的經驗,基本上就是一丟丟的普通人,說給大多數普通人的這麼一回事。
?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推薦閱讀:
※外套怎麼穿?時裝編輯Caroline Issa告訴你
※【轉載】補陽葯膳方19種①(原創網路編輯)
※不要限制嬰兒爬行範圍----藺忠權編輯
※八門+八神==查表 自己可編輯
※教你如何編輯股票公式(柒壹零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