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能對孩子哭窮?(家長必讀)
來自專欄有書407 人贊了文章
苦盡甘來半輩子,難免覺得「對孩子哭窮,孩子才能早點懂事。」
上個周末,我約朋友一起出來逛街,她把孩子也帶了出來。
見了面已是飯點,問小傢伙想吃什麼,他說肯德基,我一口答應下來。去到肯德基,朋友點了個全家桶。當我把全家桶拿回來的時候,卻聽見她對孩子說:
「我們平時都不吃這些,要不是因為你,誰花這麼多錢吃這點玩意兒?家裡本來就不富裕......」我趕忙打圓場,說吃飯就吃飯,別講這些。
孩子慢慢低下了頭,他放下薯條,不停地用手在托盤上畫圈圈。我問孩子怎麼不吃了,孩子搖搖頭,說現在不餓。
事後,我私下勸朋友,不能這麼教育孩子。朋友卻不以為然,還說告訴孩子家裡不容易,孩子才能懂事,否則就慣壞了。
這麼教孩子有錯嗎?我一直以為這沒什麼,父母從小也是這麼教育我的。
一家人出去下館子,本來開開心心的,菜剛端上來,母親卻說:「平時我和你爸吃飯都不捨得吃這麼貴的,今天你回來咱就奢侈一把...」
過年買衣服也是:「媽這身衣服穿了三年,都沒嫌舊,你可倒好,衣服穿了一年就不穿了...」這些話,讓我一直對父母心裡有愧。
很久以後,我和一個學心理學的朋友聊天,他說了這樣一句話:付出感太強的父母,他們的孩子總是會不惜一切代價,遠離父母的掌控。
聽到這個,我沉默了。當年高考報志願,我就一心報了離家很遠的學校,如今工作了,我離家更遠。父母在廣州,我在北京,相隔2200公里,一年只見一次面,感情也漸漸淡了。這樣的教育方式有錯嗎?我不知道。
我們這一輩的父母,大多是飢一頓飽一頓長大的。苦盡甘來半輩子,難免覺得「對孩子哭窮,孩子才能早點懂事。」
這也迫使我們的父母,大都喜歡通過強調自己的付出來教育孩子。哪怕是開心的時候,也會刻意提一句他們付出了什麼。
過年吃年夜飯,他們說「平時我和你爸在家都不怎麼吃肉,也就你回來了我們才捨得做」;
出去旅行的時候,他們會感慨一下平時自己有多捨不得,現在花這麼多錢出來玩都是為了我。
每每聽到父母為了自己這麼的不容易,我總是很內疚很自責。可後來我發現:
付出感太強的哭窮,導致父母的愛成了一種沉甸甸的枷鎖。
孩子在這樣的家裡,體會不到幸福,只能體會到內疚。他們覺得,自己的存在便是父母的累贅。
聽多了父母哭窮的孩子,不好意思讓自己成為焦點,不敢為自己爭取利益,不敢為愛發聲。
他們總是不自信,沒主見,又無法恨別人,堅強又懦弱,卑微又倔強,最後成了悲傷又樂觀的矛盾體。
同時,父母的哭窮讓他們不斷地懷疑自己。很多優秀的姑娘毫不猶豫地拒絕一次又一次機會,她們覺得自己配不上。
即便遇到心儀的異性,她們也不敢邁出第一步。甚至別人來追求她們的時候,她們也會躲得遠遠的。理由無非一個:
因為父母的哭窮,他們習慣了面不改色地承受最壞的,卻永遠無法心安理得地享受最好的。
關於此,知乎上有一個話題:「面對父母的付出,莫名覺得很愧疚該怎麼辦?」其中有一個人的回答特別吸引我。
母親一邊哭窮一邊愛我,曾一度給了我很大壓力。她說自己怕耽誤我學習,寧可一個人住院也不告訴我。
後來我離開家去念大學,聚少離多,這種壓力便漸漸淡化。我本以為母親的壓力消失了,卻在大學期間,反覆夢見自己和母親因小事爭吵。有一次甚至氣得想自殺,每次氣醒,我都要難受一整天。
多年以後,我接觸心理學,在一次分析課上,我立刻想起這個夢,我問老師:我媽特別愛我,我為什麼會做這樣的夢,老師說,你在某方面想和母親割離。
我這才懂了。是母親的哭窮讓我感到壓力。她一直試圖用她的付出,左右我的人生選擇。
看著這個答案,我突然明白,原來父母哭窮的那些話里,大都也包含同樣的思想: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要聽我的話。
強烈的付出感,使他們忍不住去算計比較。一旦孩子沒有如自己的意,他們便站在道德的至高點審視孩子,親子間原有的感情,也因此消磨殆盡。
停止哭窮,回歸到和孩子的感情當中去,才是我們為人父母最該做的。
你給孩子創造什麼環境,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別把窮過繼給孩子,讓他們活在愛里,而不是虧欠里。
在我們的愛中,他們將以自尊自愛作為人生起點,接著一點點創造自己的新的環境。他們將以自信勇敢作為前進動力,一步步地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作者:洋蔥。來源於掌門1對1(ID:zmlearncom),中小學名師在線輔導,千萬家長的選擇。 歡迎關注。有書經授權發布本文,轉載請聯繫作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