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孩子,毀於父母的「綁架」

99%的孩子,毀於父母的「綁架」

來自專欄周沖的影像聲色115 人贊了文章

《少年說》最近在媒體圈很熱。

很熱的原因,不是因為它有多好,而是因為,它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孩子的另一種慘狀。

節目形式和日本的《屋頂告白大會》很像。

也是在一個高台上,讓孩子們向著下面的人,喊出自己的心聲。

但中國孩子的告白非常尷尬。

他們有主持人管著,有父母在台下站著,有老師在台下盯著。一旦說得「不好」,馬上就有人制止。

甚至,父母還會在台下「教訓」你。

告白?呵呵,大庭廣眾之下父母再懟你一頓。

控訴?呵呵,父母的要求和道理才是真理。

這就很悲催了。

豆瓣上有人說,日本的屋頂告白是治癒。

中國的《少年說》就是致郁。

因為,日本孩子的聲音是:我喜歡你!

我是主語。我是主動的。我是自由的。我在發出自己的聲音。

可是,中國孩子的聲音是:別折磨我!

我是賓語。我是受控的、被動的。我在求饒,在委曲求全,在試圖溝通而不得。

印象最深的,是這個女孩,袁璟頤

她非常有禮貌。

走上台時,會向主持人鞠躬敬禮,說:「姐姐好!」

她的朋友說:「她是所有女孩中最善良和大膽的,她以自己的熱忱,感染了全班所有的同學,她是無可替代的。」

但是,這樣的璟頤,在媽媽眼中是怎樣的呢?

主持人逼媽媽說三個優點,結果,媽媽說:「善良。口才很好。善於表達。」

就三個優點,不僅想了半天,並且第三個和第二個是一個意思。

真實的孩子在哪呢?媽媽看不見了。

一個不被看見的孩子,當然就談不上被理解、被接納,當她提起媽媽,會本能地不想靠近,也不想說話。

比如節目組問,你覺得今天說完後,媽媽會有改變嗎?

孩子嘆氣:

甚至開始焦慮不安。

反覆重複「我媽」「我媽」「我媽」這個兩個字,可見困擾不是一般大。

而提到即將要進行的對話時,第一反應是:媽媽可能會「懟死我」。

後來的事件發展,也和她預料的一模一樣。

當她說:「不要只看見別人家的孩子,你的孩子也很努力好嗎?為什麼你不看一下?」

媽媽板著臉,在下面來了個一二三四

是的,都是道理。

有感受嗎?有共情嗎?有真正的同理心嗎?

沒有。

孩子本能地覺得不舒服。於是掙扎著說:「我說過我不適合激將法......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呢?」

面對這種話,父母只需說一句:「寶貝,我們看見了。」

孩子就不會孤獨。

可中國式父母不會。

他們依然在打壓,打壓,再打壓。

媽媽說:「我認為你的性格裡頭,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這真的是對話嗎?

不是。

這是訓話

不由分說地訓話。

它裡面沒有平等,也沒有情感的流動。只有強勢一方,對弱勢一方的控制。

在這種控制中,孩子永遠低人一等,永遠理虧,不被理解。

這當然聊不下去了!

於是,袁璟頤哭著跑下高台,不再對話。

其他孩子呢?

也沒好到哪兒去。

一個熱愛舞蹈的女孩,跳舞堅持了7年多,也過了12級,因父母的專制,舞蹈課被停掉了。

她求媽媽支持她的夢想。

但媽媽馬上就來一套條件——「你考到全校100名,我會兌現承諾的。」

也就是說,父母的愛,不是無條件的。

而是「你做到什麼,我才愛你」;

「你給我多少成績,我才支持你」......

孩子心裡一定有一萬隻羊駝奔騰而過。

最終兩人還討價還價了一番。

孩子說:「前200名成不成?」

「不行。」

「前150名?」

「成交!」

這讓孩子感受到的是什麼呢?

他們會想:「我父母在意的,只有我的成績。只有我的表現。他們並不愛我。」

愛,人才會成為一體。

不愛,就會成為異己。

於是,孩子們會沉默,會對抗,會變得叛逆——

你辛苦時,他缺乏同情。

你艱難時,他不給予幫助。

你生病時、受傷時、蒼老時,也以你當初對待他們的方式,對待你。

他們會說:「你應該如何如何,你必須如何如何,別人家的老人如何如何,你現在這個鬼樣子實在是如何如何!」

但你需要的是什麼?需要他人能感受到你的感受。

但很可惜,在「應該主義」中長大的孩子,做不到這一點。

他們活在「要求」與「道理」里。

如同你如今為他們設置的一樣。

這是中國式父母最大的通病。

大家都以為,我通過「要求」、「對錯」、「道理」來跟孩子聯結,會讓他變成更好的人。

不是的。

真正的愛,本身就自帶力量。

它會讓孩子有更多的勇氣,去面對挫折。也有更強大的意志,去面對挑戰。

我多次說過這個實驗。

科學人員找到幾百個來自貧富家庭的孩子,觀察他們的腦部構成。結果發現,孩子的智商與意志力,與家庭的貧富無關,與他是否在這個家庭中得到愛與尊重有關。

父母越愛孩子,孩子會聰明。

父母越尊重孩子,孩子就會越堅定。

那麼,怎樣的溝通,是帶著愛與尊重的呢?

前幾天看到一個父親與女兒的交流視頻,非常好,我們都來看一看。

有一天,女兒很生氣,在家裡摔東西,尖叫,大哭。

爸爸走到她面前,沒有喝斥,更沒有打罵。

他蹲下來,直視女兒的眼睛。眼神溫柔。

他用溫柔無比的聲音說:「你不一定非得要開心,也不必總是裝傻或是搞笑。」

(唉,要是松子有一個這樣的爸爸,她一生的悲劇也許就不會發生了。)

「你不必強迫自己。好嗎?」

「重要的是,每一次你像這樣感到生氣的時候,不要一直沉浸在憤怒的心情里。」

「你要承認它,你要接受它,然後尊重它。」

「你要承認你生氣了。然後慢慢放下。好不好?之後你的心情就好一點。」

「就算你還是不開心,你還是做不到,那就順其自然。」

女兒此時默默點頭。

「我們依舊愛你!」

「你也不會受影響,你的世界依舊一片光明。」

注意爸爸的眼神。

那麼溫柔,那麼慈悲。

「覺得生氣沒什麼大不了。你可以生氣。可以生我的氣,可以生媽媽的氣,生妹妹的氣,也可以生你自己的氣。好不好?」

女兒再次點頭。

「你可以生氣,只是不要讓這種心情支配你太久。」

「因為時間太久的話,就會出問題。」

「慢慢放下,克服它。」

女兒這時委屈地說了一句:「我不喜歡你罵我。」

父親解釋:「寶貝,我只是在逗你,我不是真的想罵你。」

「有時候你還說我是『傻臉』呢,對嗎?有時我不介意,有時候我也會有點生氣,是不是?」

「但這沒關係。重要的是要把它說開,這樣我才能知道你的底線在哪裡。」

「我會尊重你的底線,絕不會越過。但是你也得先告訴我。」

女兒點頭。

我的天吶,寫到這裡我真的想哭了......得父如此,夫復何求。

「我尊重你,也尊重你的心情。」

「要是今天不適合跟你開玩笑的話,我就不開玩笑。」

「你只需要告訴我,我就不會了,好不好?」

「因為如果我了解得不夠,我就做不好。今天我不會和你開玩笑了,好嗎?」

接下來父親提議:「現在咱們去散散步吧,如果你願意的話,你可以把氣憤遠遠拋到腦後。」

「你也可以踢踢土,只要能擺脫壞心情,你想做什麼都可以。」

就這樣,女兒的憤怒化為烏有。

整個對話看下來,內心非常感動,也非常震撼。

原來,在我們的專制、恐嚇、命令、訴苦之外,還有一種溝通方式,溫柔如水,堅定如山。

它會讓孩子感到真正的安全感,也會感到真正的接納與力量。

它會讓孩子懂得底線、責任、處理情緒的方式。

也會讓孩子覺得:生而為人,我很幸福。

千萬不要以為,打壓式教育,就一定能出人才。

心理學家早已說過,打壓就是打壓。真正的教育只有一種,那就是在愛與尊重之中,引領孩子走向他嚮往的遠方。

所以,不要用「應該」、「必須」、「沒得商量」等外在的標準,去打造一個套子,將孩子套入其中。

這樣長大的孩子,共情能力低,同理心差,必會被人際關係所累,也無法處理好親密關係。

世間沒有完美兒童。

我們大可以張開雙臂,接納他成長中的每一種可能。

曹文軒講過自己兒子的事。

他兒子長大後,變成一個「性情古怪、脾氣惡劣、根本不可理喻的怪物。」

不愛學習,脾氣極其暴躁,動輒發作,毫無克制,發作時烏雲滾滾,電閃雷鳴。

最使曹文軒焦慮的,就是孩子常常顯示出的憎恨。

終於有一天,爆發了!曹文軒和兒子動粗了!

一個兒童文學作家,一個深諳孩子心理的名人,居然對自己兒子無能為力。

那些日子,曹文軒夜不能寐,血壓飈升,他說:「兒子,你可能讓爸爸要少活好幾年。」

但後來的後來,曹文軒從他人眼中,發現這個一無是處的兒子,居然是朋友們眼中的「英雄」,同學口中「特別棒的人」。兒子主動承擔責任,積極解決困難,情商也高,「是一個特別出色的孩子」。

曹文軒感慨萬千。

原來,父母眼中的劣童,其實都有另一面閃光的地方,只是我們看不見。

倘若我們去聽孩子內在的聲音,不評價,不控制,接納它,也許一切都會好起來。

所以在文章的末尾,曹文軒說:「爸爸寫過很多得意的作品,也許,你才是我最得意的作品。」

<完>

喜歡就點個讚唄~

歡迎關注我~


推薦閱讀:

現在的社會,現實的社會,寫得太絕了!誰看誰服!
戴濰娜:寫詩就是從語言的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
社會轉型需要一定的「保守主義」
窮或富和你的基因有關係,趙麗穎王寶強逆天改命!
理學意義的社會探尋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