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故宮的正門,只要邁進便再也出不來?
4 人贊了文章
先來說說故宮的正門,也就是午門。每一個參觀過故宮的人大多都會選擇這裡作為起點,也就是電視劇里常聽起的「推出午門斬首」的地方所在。午門有三個門,東側門供文武百官出入,西側們供宗室王公出入,而中門僅皇帝專用,但在皇帝大婚時,皇后可從中門進,通過殿試選拔的狀元、探花、榜眼,在宣布殿試結果後可以從中門出宮,可見能出入中門享有著多麼高的殊榮。
即便一生只能走一次這座大門,且再也沒出來過,還要忍負罵名和屈辱,但她,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太后」,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了這條路,她就是眾所周知的隆裕太后。
說起隆裕太后,網評上最火的評價莫不過於些:活該一輩子得不到丈夫的愛,親手毀滅帝國的人,不僅長得丑懦弱無能等等等。總之大多都是負面的消息,今天,小編就想跟你好好的聊一聊這個女子,在我看來,她是一位「處世無奇但率真」的奇女子。
我們先來看看跟她同處一個時代的人對她的評價吧:
副總統黎元洪在唁電中稱讚隆裕「德至功高,女中堯舜」。
山西都督閻錫山在唁電中說:「皇太后賢明淑慎。洞達時機,垂憫蒼生,主持遜位,視天下不私一生,俾五族克建共和。盛德隆恩,道高千古。」
參議院議長吳景濂也對隆裕獻上敬輓:「隆裕太后以堯舜禪讓之心,贊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國帝運之末,開東亞民主之基。順天應人,超今邁古。」
其實她可以不用頂著罵名、不用背負著屈辱來宣告亡國。當時溥儀的父親、監國攝政王載灃寧願辭去監國攝政王之職,也不願意承受這罵名。但隆裕抱著溥儀潸然淚下,發出了這般感慨:「悔不隨先帝早走,免遭這般慘局!再不同意共和,不同意遜位,恐日後我大清宗室皇族,蕩然無存;何況今已到了國無寧日,生靈塗炭的地步,敢問於心何忍?」
小編在此忍不住想分享下退位詔書。在現存的10大退位詔書中,我最欣賞的就屬這篇,原文如下:奉旨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軍起事,各省相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歸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歷史學家閻祟年在評論這一詔書時說:「一代皇朝之終結,說得如此之輕鬆,如此之清雅,極致文思,頗為得體,可謂大格局,亦為大手筆!」
隆裕儘管她是迫不得已而為之,將整個王朝讓了出去,可畢竟也是個有所為,有所擔當的壯舉。她清晰的認識到,只有這樣,才能保全了清室保留帝號,也保全了這個時代。
推薦閱讀:
※青籽話歷史——瓦當正傳(三)
※這東西古建築術語圖解要收起來,雖然現在還不懂
※古建築之「怡親王府」
※中國古建築賞析-----秦漢時期
※中西合璧建築之美——武漢大學民國建築群